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末风暴 > 分节阅读 461

分节阅读 4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那些过去的辛苦还有什么提的,只要儿子们有出息,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再说起来,没来由让他们也担心愤怒。

“这位长上。俺家这俩龟儿子,真的在华夏军中立了大功”

“那是自然,你瞧他们的这身衣裳,看他们肩上的肩花,这可是少将你知道华夏军的军衔分阶么”

李老倌摇了摇头,俞国振笑了起来,乡间老人。原本就不可能会注意到华夏军军衔分阶这种细节啊。

华夏军如今已经完全正规化,军衔制度也已经确定了。最高级的是大元帅。大元帅之下则是元帅、上将、中将、少将。然后是校、尉、士官长,其中中将、少将都有星阶。

“李青山如今是一星少将,弟弟比哥哥有出息,已经是二星少将了,这么说吧,任谁见了他们二位,可都敬称一声将军。”

听得俞国振这样解释。李老倌约莫有些明白了,总之自己这两个儿子都在华夏军中当了了不得的大官。

两儿子当了大官。回来看他还买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还带了一个更大的大官回来这让一辈子老实巴交的李老倌心里美滋滋的。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自觉也有些象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了。

不过旋即他又担心起来:这将军可是天上武曲星下凡,自己让他们替自己赶着车儿老天会不会看不过眼儿给他来一下雷啊

悄悄向天空中望了一下,虽是数九寒天,却是一个漂亮至极的晴日,完全没有要打雷的迹象,这让李老倌又得意起来:“他们便是武曲下凡,终归也只是老子的儿子”

“不过这位年轻的长上倒看上去年轻相来官更大,得好生侍候着,莫让他恼了坏了俩儿子前程。这俩龟儿子如今这点身份来之不易,可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李老倌儿心中打着自己的主意,与俞国振谈话时更为谦恭,俞国振也早不是当初被人仰视时的不安了,这么些年来,他已经习惯于被人仰视了。最初的不适,到现在的坦然,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进步了,还是自己已经堕落了。

“要警惕。”他提醒自己。

花了四个小时,大车总算到了耿楼村,路上还享用了一顿主要由行军罐头组成的丰盛午餐。俞国振问了李老倌儿不少事情,比如说田里的收成,比如说村署是否廉洁,再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俞国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让他的手下非常吃惊。桥、路、河道,学堂、医院、市场,这些看上去原不该由他亲自过问的东西,却被俞国振紧紧盯着。每年华夏军略委员会的收入,大半都用于此。

“李老倌儿,今日奇了,你不拉客,却让客拉你,这是为何啊”

才一进耿楼村,便有人向李老倌招呼,他们盯着赶车的李青山、李明山兄弟,露出惊讶的神情。别人不说话,在村头值勤的学堂学生廖小伢儿与他熟惯,先开口问了。

“哪有什么客,不过是老汉我的两个儿子,你这小子,当初是老汉我用菜兜活命过来的,见了他们也不叫叔”

“叔,二位大叔,还有这位小叔,几位小小叔”

这个廖小伢是个机灵鬼,他看着李青山李明山兄弟还有两名警卫员的华夏军制服,早就眼馋得不得了,再看到他们身上带的短火枪,更是口水横流,听得李老倌的话,顿时顺竿往上爬,把每个人都叫了一遍,然后便凑了过来。

“让开让开,你们都小心了,莫让这小子把你们的短火铳掏了去。”

“我说老倌,你这话说得我不爱听,我何时掏过人的东西,不过就是,就是,想借来看看,小小叔,成不”

他对着一个警卫员涎脸问道,那警卫员笑了笑,摇头道:“我们可是有军纪,火枪不能给人,若是给了旁人,那我们就犯了军纪,你总不希望小小叔被拖到大伙面前打屁股吧”

“这娃儿没上学”俞国振问道。

“不是。上了学,不过最近村署里说,马上金陵小朝廷就要被咱们一统了,怕有坏人乘着这时机流窜闹事,每日都让学堂里的娃儿在村子口守着,查看是否有什么行踪可疑之人。他们人小,不惹人注意,看到什么。在这里嚷上一声,或者敲一敲铜锣,马上村子里的民兵便出来了。”

耿楼村也有民兵,便是当初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拉起来的,一群棒小伙子,共是三十七个人,平时跟着司缉操演作训。还要跟着学堂两位先生上夜校学认字算数。虽然大伙学得不快,但这几年下来。也足以让他们识得村署前公告板上贴的公告了。

“小孩子。终该上学为主。”俞国振有些不乐意,不过他知道最基层人做事辛苦,往往有迫不得已之时,因此也不准备深究此事。

“进来,廖小伢,替我请署正、司缉、两位先生一起来,晚上在我家里摆席请客。还有,掌柜的那边。你替我去呼一声,让他送些好酒好糖来。你小子也跟着过来啊,糖总有你吃的”李老倌将廖小伢赶走,看了看周围那些乡亲,想着自己两儿子都是将军,总得喜庆一下:“各位大侄子,都回去准备家什,到老子那边帮忙,今日杀猪”

“好嘞”顿时一片呼声,原本围来看热闹的,尽数散去,只是几个更小一点的娃儿,还没法上学的,依然跟在李家父子身后。

同一村的人本来就热情,远亲不如近邻,听得李家杀猪,顿时各家都拎着家什来了,李老倌家里顿时热闹起来。

俞国振被迎入家中之后,李老倌知道他的贵客,不敢怠慢,跟着他在家里四处转悠。李老倌的房子还是那种土坯房,屋顶上先钉了木板,板上又架了一层瓦。看这些瓦倒是新的,至于别的地方,都有些朽烂了。

“李老叔,你这屋子可不成,得盖新的,我看村子里没几户盖新的村子这几年收成不行啊”

“收成还行,可是卖不出好价儿,拖到安平镇去,赚着的那点钱儿还不如耗损。”李老倌说到这,多少有些苦涩:“没法子,自己吃嘛,又吃不尽,你瞧我地窖里的土豆与地瓜儿,都堆满了。说来也怪,往年为没有粮食吃发愁,现在么,却是在为粮食吃不完发愁,唉”

李老倌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造成的,俞国振却很清楚,这根本就是他有意如此。因为控制着交趾省、安南省、象郡省、澜江省、占城总督区、大员总督区、南洋总督区这七处盛产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地方,再加上便利的水陆运输,这使得俞国振通过补贴这七处农业的方式,人为地压低了中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价格。

之所以如此,俞国振的目的很简单,通过工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特别是通过从事工业和从事农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把农民从农村的田间地头,吸引到城里的各种工矿产业中去。

要相让华夏这么有浓烈土地情节的民族完全抛弃土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几百年后华夏大多数百姓都住在了城里的高楼大厦上,总还会想方设法用陶坛、铁盆、木架子之类装些土,或是种些花草,或者干脆就种上一把子葱蒜。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夏百姓就没有改善自己生活的意愿,相反,他们的意愿会非常强烈,当一两个带头的人出现之后,很快,他们就会加入到致富的大潮中去,甚至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住他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