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末风暴 > 分节阅读 266

分节阅读 26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罗九河正好休假,才在岸上,否则他就是呆在龙门军港了,而叶武崖是新襄此时最重要的武官,来得倒是迅速。真正难找是章篪和宋应星,对他们来说,新襄实在是太新鲜了,只恨不得每日都在底层参观。

“公子,现在可以说了吧,究竟有什么事情”

见人到齐,先到的罗九河好奇地问道。

俞国振不是不同他们商量事情,但象这样把章篪和宋应星两个“外人”召来的,却是很少见。

“请章先生和宋先生来,是有件事情,想求二位先生替我参谋参谋。”俞国振笑着道:“如今新襄人口渐长,再增下去,怕是朝廷里会有些不好的话,我有意再向安南移民,二位先生觉得如何”

这个问题,让众人都觉得诧异。

新襄名义上,还是大明钦`州治下的一处小地方,虽然单论人口与繁华,新襄已经远胜过钦`州了。严格来说,俞国振这个“南海伯”的驻地,应该是在会安,他长时间呆在新襄,其实是违制了的。之所以到现在没有谁拿这挑事,一来是天高皇帝远,二来也是他将方方面面打点得好了。

故此,向安南迁移更多的人口,是不必公开说出的既定政策。但俞国振却拿出来讨论,背后只怕另有深意。

章篪与宋应星对望了一眼,都是心中一动。

求月票

三八零、嫁衣裁成孰可穿二

更新时间:2012101320:32:57本章字数:4880

宋应星瞄了在一旁的叶武崖一眼,脸色不变,心中却微微苦笑。

他在仕林宦海挣扎了这么多年,如何听不出俞国振的真正用意。征询向安南移民的意见是假,询问他们是不是愿意效力才是真

这些天他们看到的东西,未必就全部应该看。比如说,新襄的“民兵预备役”制度,所有新襄男子,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只要身体健康,每七日便要进行半日的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期间计算薪水,这就使得新襄拥有一支多达两万人左右的预备役部队。

以宋应星之见,这两万人的战斗力,绝对不比大明正规官兵要弱。

这还只是他见到的新襄,据说会安亦是如此,人数还要稍多。宋应星觉得相当惊悚:随时可以调出五万人,并且个个都拥有充足的武装器械,若是俞国振有不臣之心

另外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新襄的赚钱能力。

每年十月起,新襄要制度预算决算,因为这个工程量比较大,最后预算决算出来,恐怕要等到次年的正月。就在前两天,新襄的春节假期结束的第四天,也就是崇祯十年的正月十日,去年的决算与今年的预算出来,并且面向所有新襄居民公布这同样是让宋应星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居民真正的身份,大多数只能算是俞国振的家仆或者佃户、长工,他们有什么资格知屋最快更新道这些钱将会用来做什么

但偏偏俞国振让人将这份还很粗糙的预决算弄了出来,并且公之于众,预计收入会是多少,其中用于港口建设将是多少,用于道路建设将是多少。教育、医闻、研究、武备、治安、救济、公务等等诸如此类,每一项都列得分明。

宋应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年终时这上头列出的计划没有实现,百姓便可以以此去向俞国振告发

他感兴趣的是这笔支出的总数,其数字达到了可怕的四百九十一万两

从公开的渠道可以得到新襄与会安两地人口总数,一共是十二万七千余人,平均下来,每人头上要花四十两银子这可是十两银子便能养活一家人的时代

其中武备费用,就高达九十七万两,就算是养关宁军那样的烧钱大户,也只以养出一万了。不过新襄虎卫比关宁军还要烧钱,同样的钱。恐怕只够五千名虎卫的薪水。

宋应星还不知道。这九十七万两,只是明面上的军事支出,其主要用途,是用于整个新襄民兵预备役的建设与训练。实际上,俞国振的军费开支并没有出现在这里。他计划在今年将虎卫的数量,由现在的五千余人扩充到八千,这也是目前他掌握的人口在不影响正常经济发展下的军队极限。

俞国振的收入中,有两块是在预算表中“不存在”的:农业收入,还有由新襄直接控制的外贸。以农业收入为例,新襄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而且有大量节余,在大量到处闹粮荒的情况下,明年可以向大明输出十万石左右的粮食。当然大头还是新襄直接控制的外贸。仅去年一年,到会安进行贸易的倭国走私船就多达十六艘,欧洲商船更是多达三十一艘,进出口货物的总价值,超过一千一百万两,按照新襄征依照货物进出港价格征收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不等的税率。总共的外贸税收,便高达二百万两。

在未曾公布的内部预算中,崇祯十年这个数字,能够提高到三百五十万两

即使不知道这些数字,宋应星也能判断出,南海伯的实力远胜过朝廷所知,其中只怕暗藏着不臣之心

“南海伯所问,非我所长,我实在无法回应。”就在宋应星迟疑之时,章篪开口了:“老朽科场失意,沉沦下僚,所长者不过是尺牒文案,但在新襄,老朽原先的尺牒文案也遣不上用场。”

他这样说,让俞国振微微有些诧异,章篪明知他的心意,想要拒绝,也应该更委婉些才是。

“不过,做些琐事,老朽还是有这能力的,想来南海伯向安南增加的移民,不是来自新襄本地,而应该是来自大明中原,这其间免不了要与大明官吏打交道。此事老朽,倒是能够帮上些小忙,若是南海伯不弃,老朽便遣人前去接来家眷了。”

这话让俞国振极是欣赏。

章篪确实不是俞国振最需要的那种高端人才,但他的细致和扎实的行事风格,却与俞国振需要的暗暗合拍。同时,他从俞国振的话语中也得到了一些情报,判断出俞国振可能会有大的人口迁移动作。

“如此,就有劳章先生了。”

说完这个,俞国振又看向宋应星,和章篪从未当过官不同,宋应星当过一任的教谕,只是被俞国振在实学上的成就吸引到新襄来,然后再又为新襄的巨大变化而惊讶着迷。

“南海伯之间,宋某已然知晓,但是不知南海伯为何不请万茂生来,他在士林之中声名远扬,应比宋某更有用才是。”宋应星道。

“这些时日,诸位先生在新襄呆的时间也长了,诸位在看新襄,新襄也在看诸位啊。”俞国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若只是为了名声大,我就邀张溥张天如亲自来新襄,也不至于让他和万先生私下通信打听新襄的情形了。”

此语一出,章篪眼中冷芒猛然闪动,则宋应星则须眉皆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