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末风暴 > 分节阅读 259

分节阅读 25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的变化是在射速之上,原先最熟练的虎卫火枪手,也需要约二十七秒才能完成整个射击过程,而现在这个速度减到了二十秒左右;另外,原先有将近一半的击发失败率,在使用燧发击发后,也降到了一成五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山鸡桑大作东宁记中的孙氏铳。

“毕侍郎于此火枪上立有殊功,俞某必向陛下上书,为毕侍郎请功。”

“下官老矣,又无起复之意,请不请功,都没有什么,若是南海伯能以此火器多杀几个贼人,少伤几名将士,毕某就心满意足。”说到这里,毕懋庚抬起眼,望着俞国振:“只是有一件事情”

“毕公请言。”

“这虎卫丙型火枪的图纸,还劳烦南海伯献与朝廷,着工部、兵部督造。”

说到这里的时候,毕懋庚深邃的眼里,闪过一道奇光。

他是随着俞国振一起乘枕霞号来的新襄,俞国振到金陵去,除了为得胜归来的将士举办凯旋仪式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接这位当代的武器设计大师去新襄。他到了新襄之后,感觉到此地与大明别处不同的气氛,也稍接触了一些新襄公开的秘密。这让他在设计改进虎卫丙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忧虑。

他并不怀疑俞国振对大明的忠诚,可是新襄虎卫、百姓,是不是象俞国振这样忠诚,会不会有人为了图谋富贵,而做出将黄袍披上俞国振身上的事情

“此图当由毕公献与朝廷才是。”俞国振坦然应答。

三七零、碧海青天弄玉箫一

更新时间:2012101017:51:06本章字数:5040

三七零、碧海青天弄玉箫

除非俞国振能狠下心来将毕懋康囚禁或者干脆处死,否则他根本无法阻止图纸的外流,甚至就算是他现在下令也已经晚了。

可以想见,毕懋康来新襄之前,不会没有准备,他家中肯定还有原来的那六份图纸的备份。便是到了新襄,他也应该有所防备,比如说,他的心腹仆人中,在前些日子已经有一个说是传递家书离开了。

望着俞国振好一会儿,毕懋康良久不语。

他官至兵部侍郎,在官场上什么事情没有见过,可面对俞国振那双坦诚的眼睛,却不能不犹豫。

看不透,完全看不透这个少年。

毕懋康不想猜下去了,他自然知道,俞国振确实不在乎他把图纸传到外边去。毕懋康熟悉大明的火枪锻造工艺,这样的一杆火枪,放在大明,最熟练的工匠,朝廷全力支持,没有一个月也造不出一枝来,而且一枝的成本,恐怕要到二十两银子以上,并且不能保证成品的合格率。

是的,大明装备得起,但是只怕同样的价格,大明装备一名士兵,俞国振可以装备两名三名

毕懋康还是小看了新襄的生产力,虎卫丙型燧发枪的生产成本,并不比此前的虎卫乙贵多少,折算起来,也就是三两银子出头一柄。

不仅如此,在改进弹丸与火`药之前,大明造的燧发枪的射程与准确度,仍然是低于虎卫所用可以说,虎卫丙型火枪只是帮助虎卫在面对建虏时拥有更大的火力优势,而这点对大明朝廷来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老朽老了,有一句腹心之话对伯爷说,若是说错了,伯爷莫怪。”想到这,毕懋康决定开诚布公。

“请说。”

“伯爷忠君爱国之心,老朽可以看得出来,但伯爷这边的虎卫,则未免有些只知有伯爷而不知有天子了。”

略一犹豫,毕懋康盯着俞国振的眼睛,缓缓又说道:“此非长久富贵之道。”

这是第一个当面说这类话的人,俞国振同样盯着毕懋康:“毕公,我无意于富贵,若非见百姓苦难,我宁可扬帆海外,只求一个逍遥自在。”

“此前我屡立功勋,天子也意欲授官加赏,我只求田宅罢了。此次京畿事了,若不是担心监军太监虚冒功勋,担心屡拒爵赏非国家激励人心之道,我仍然愿意归于田宅,而不是充任这个什么南海伯

“百姓能得安乐,富贵于我便如浮云。”

俞国持一句一句说出来,速度也很慢,算是表明自己的心迹。毕懋康闻言默然,许久之后,拱了拱手:“老朽老矣,还请南海伯安排人送老朽回去。”

“毕公何必如此着急,在新襄多呆一段时日吧。”

“不可再多呆了,再多呆老朽就舍不得离开了老朽已知南海伯之志向,也看到了南海伯之能如今只求回乡速死了。”

毕懋康的话语里多少带着一些悲怆,俞国振没有给他一个保证,没有说绝对不会有起兵反明的那一天,而是将百姓放在第一位。这并没有解决掉毕懋康心中的担忧,但他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什么。

无论是改变大明,让百姓不至于苦难,还是改变俞国振,逼使俞国振承诺绝不选择,都是远远超过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他能做的,也唯有退隐山林,他只能希望,自己尽快早死,看不到他不想看到的那一天。

“毕公何出此言,你又不是张凤翼,张凤翼、梁廷栋一开始也是只求速死,后来我们打了胜仗,他们想活而不能了。”俞国振微笑着道:“毕公老而弥坚,才华正为华夏所需,即使不愿留在新襄,也可以回张著书立说,晚辈愿将之付印成书,令千载之后的后世小子,也知道毕公大名。”

对于真正的儒生来说,立功、立德、立言乃是人生三大追求,立功立德为有益于当代,立言则是为了将自己的学说留传于后世,俞国振以此激励毕懋康,而毕懋康却只是苦笑。

任俞国振再三劝说挽留,这位当代的武器大师,究终还是离开了新襄。俞国振也没有太多的心情用于挽留一位旧时代的文人,毕懋康毕竟还是忠于明的。他必须将精力投到新襄进一步建设中,而现在,困扰新襄发展的问题,已经不只是人口,更是资源了。

铁矿石与煤炭资源的瓶颈,在新襄逐渐显现出来,必须通过某种渠道加以解决了。

当俞国振在琢磨着如何获取更多的煤炭资源与铁矿石资源时,山`东即`墨青岛口,将岸望着忙碌的港口,眼中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忧忡。

“将郎,你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湮,咱们这还有几百人,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小小的鲜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