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明末风暴 > 分节阅读 78

分节阅读 7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人甚得刘泽清信任,否则不会派到南京来,他挑唆得吴三桂与俞国振相争,是一个什么用意

一边想,他一边回到,来到岸边时,却看到会真舫已经离了码头,行出都有数十丈远了,他在岸边大呼小叫,舫上船夫才看到,然后画舫缓缓靠岸,将他又接了上去。

“诸弟为何不等我”上船之后,张溥埋怨道。

他是妾滕之子,自小受家中仆人歧视,因此极为敏感,最恨就是别人瞧不起他。陈子龙熟悉他脾气,笑着道:“是小弟命船工开的船,兄长快来,听听济民说如何评那秦淮八艳”

“既是品评八艳,愚兄我少不得要当个考官”张溥精神一振,但想到吴三桂分手时的话,他正色道:“只是济民,今天之事,你做差了。”

俞国振目光幽深看着他:“小弟何错之有,可怜大凌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大凌河之败,吴襄当为首祸,朝廷轻治其罪,西铭先生执掌舆论清议,却如何与这等人物混在一起”

听到他反而指责起自己来,张溥胸中怒气翻腾,双目一张:“儒子知晓何事,此乃朝廷大事,岂是尔能妄言之”

这话语里训斥之味甚浓,座中气氛顿时又紧张起来。俞国振浅笑了一下,正要发作,张溥却离席拱手:“济民,是愚兄失仪,还请济民勿怪。”

这其实不是失仪,只怕是他心中真正的想法,朝廷大事,自然由他们这些士林清流来指点评价,俞国振一介武夫,说好听点就是杂学大家,说不好听点就是不读圣贤书不入科考门的浊流,哪有资格来点评天下大事。

感谢刺剑、ocy110打赏继续肯求月票中

第二卷一一一、执政之后满门抄斩

更新时间:20126149:34:00本章字数:5181

不过至少表面上,张溥道了歉,俞国振倒不好直接发作。他看了看张洪、也不避礼,只是笑了起来:“西铭先生,小弟听一位泰西僧人说过一事,倒可以说与西铭先生和诸位挚友听。”

“请讲。”

“泰西诸国中有一国,其国执政,为仕林所诟病,指摘其堵塞言路,未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俞国振一边说一边微笑:“其中责骂执政最切者,甚至凡执政说言之事,无论对错,尽斥为谎言。一日执政说太阳升自东方,其人顿时痛批,说日原是出自西方,只因执政堵塞言路,故此ォ自东始。有人面刺说执政上台之前,日便自东方出,那人闻言大怒,说他执政之后,定然要将所有说太阳自东方升起者满门抄斩。”

此语一出,众人皆是暴笑,唯有张博,一脸苦笑。

他再度离位向俞国振拱手:“愚兄方ォ错了,贤弟给愚兄留下三分面吧。”

他们都是读书人,脑里带着无数拐的,当然知道,俞国振所谓的泰西僧人的故事,实际上是在婉刺张博方ォ那句“此乃朝廷大事岂是尔能妄言之”。

若是俞国振不能妄言朝廷大事,他们复社诸,大多布衣,又有什么资格妄言朝廷大事

“哈哈,西铭先生知过能改,近乎道矣。”俞国振这一次避席让礼。

他知道自己与东林、复社最后肯定是要分道扬镀的,但现在他还要暂时利用一下东林复社在典论上的力量,在他掌控超越其的力量之前,能维持面上的友好,还是要继续维持下去的。

“济民,方ォ愚兄ji怒,实在是因为吴三桂与愚兄说了一番话。”张漓沉吟了一下:“大凌河之事,吴总兵虽是有错,却也有苦衷,此前吴三桂单枪救父之事,贤弟也应当知道,当时祖大寿坐视不救,吴三桂唯有带二十名家丁冲阵。”

“以si怨而坏国事,此父必成大明祸患。”俞国振淡淡地道。

见俞国振始终不肯放过对吴襄、吴三桂的批评,张洪心中也动了气,不过这次他没有在面上表出来,反正是他们双方的恩怨,俞国振这般不知好歹,难道说他以为他有三百家丁,就可以去硬扛人家一个总兵官

何况后面还跟着一个刘泽清

想到这,张博便没有提刘泽清之侄的事情,他转言其余:“济民贤弟说的秦淮八艳评议之事,你们商量得如何了”

“只等兄长来决断了。”陈龙又道。

“此事发起者乃是方密之,经办者乃是俞济民,克咸、卧从旁相助,至于愚兄,近来风声甚紧,据说当政诸公有不利于愚兄者,所以还是罢了。”

“哦”众人相望了一眼,然后都看向俞国振。

“我诸位瞧我做什么”俞国振有些莫明其妙。

“济民,你当初在无为怒杀州判之事,最后如何不了了之了”方以智道:“你不是说,那州判背后,乃是某公之弟温育仁么”

“这还不是托了诸兄之福,你们因绿牡丹一戏之事,闹得督学大人缉拿温育仁之仆,他焦头烂额之下,哪里顾得到小弟”俞国振笑道。

去年虎丘大会前,温体仁之弟温育仁有意加入复社,却被张博断然拒绝,于是温育仁寻人写了一折戏绿牡丹嘲讽复社之中尽是弄虚作假的伪ォ。后来复社通过典论清议,再加上张博的影响,浙江督学副使黎元宽出面,禁演此戏,还捉了温育仁家仆抵罪。

众人大笑,深以为然,对张洪来说,那是他身居草莽却成功击破当朝宰辅攻击的一件得意之事。

唯有俞国振自己ォ清楚,温体仁放过他的原因在于,他将养珠技术献给了崇祯天,宫内的大钻太监,有人向温体仁施加了影响。

不过此事若是说出来,一顶阉党的帽不知何时便会被扣上,因此俞国振从不告诉别人。

“济民贤弟要准备多长时间”张博将话引回正题:“十天够否”

“若是想将声势弄大,十天远远不足。”俞国振道:“一个月,也方便远近人物前来赴会。”

其实一个月犹嫌不足,但是俞国振在南京能呆的时间有限,现在是三月初三,他最多呆到四月中,就要前往钦州,因此只能如此筹备了。

“既然如此,那就定在一个月之后”张博嘴上说由方以智主盟,实际上却当仁不让地做了决定:“四月初四,如何”

“好,便依天如兄所言”

众人商议定了,俞国振知道孙临对南京熟悉,首先便问哪儿有比较大块的空地。孙临奇道:“要大块空地做甚”

“声势越大,空地就得越大。”

“那不如玄武湖,既可游湖,观山光水sè,又有大片空地。”陈龙道。

“不妥,不妥,还是在秦淮河畔寻一处所在,城外毕竟偏僻。”方以智摇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