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天下 > 分节阅读 30

分节阅读 3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隆基轻轻摆手,道:“自大唐创建以来,大唐灭突厥、吐谷浑、高丽,败吐蕃、大食,打的胜仗多不胜数,随便拿出一件也比这一仗更加辉煌。这一仗打得不错,却比不了这些大胜之仗,大加庆贺就不必了。传旨,三日后,开放芙蓉园,准允百姓进入,这就足够了。”

李隆基虽然不再勤于政事,却是精明仍在,赏罚分明,如此处置再好不过了。

第十三章杜甫很忙第一更

新的一天开始了,祝朋友们早上好顺便求点推荐票。

高仙芝这一仗打得不错,李林甫身为安西大都护,他也有功劳,若是李隆基下旨大加庆贺的话,他的名头就会更加响亮,地位更加稳固,这是他的小算盘。

李隆基自从登基以后,把大唐治理得花团锦簇,如同梦幻,文治灿烂,武功赫赫,让人仰视。

唐朝对外战争特别多,最主要是集中在唐太宗和唐玄宗两朝。这两朝中,又以唐玄宗朝居多。李隆基登基之初,唐朝四境不宁,北方有后突厥,西北有吐蕃,西域有大食,还有契丹、吐谷浑残部为乱,闹得是天下不宁。

经过李隆基的努力,到如今,后突厥亡了,吐谷浑残部灭了,契丹给王忠嗣三战三捷大破之,大食在开元元年和开元三年遭到唐朝痛击这些武功哪一仗都比这次攻打小勃律要大得,大得多,李隆基自然是不会放在眼里。

不过,打下小勃律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把吐蕃和大食分割开,使得这两国不能再联兵,便于唐朝各个击破,是以,必须要庆贺,要让天下人知道。

开放芙蓉园就足够了。

芙蓉园是唐朝有名的皇家园林,每到重要的节假日,或是有重大喜讯,就会开放,任由百姓进入。

每到芙蓉园开放之日,那里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陛下圣明”

李林甫能当上宰相,能有如今的权势与地位,就在于他从不违逆李隆基的旨意,李隆基主意已定,他虽然惋惜错失了一个捞取好名声的良机,却是不再提这事,而是话锋一转,道:“陛下,眼下安西都护府大捷,军心大振,士气旺盛,正宜一鼓作气与大食争锋。”

“嗯”李隆基微微颔首,对这话很是赞同。

见李隆基的反应不错,李林甫的干劲更足了,道:“自从陛下御极以来,大唐文治灿烂,武功赫赫,后突厥、吐谷浑残部、契丹皆为大唐所破,吐蕃大败,大食不敢东向”

一件件,一桩桩,数说起李隆基的功劳,把个李隆基乐得直眯眼睛。

“只要大唐天兵西向,大食必然不敢撄大唐之锋,大唐之军就可以打进波斯,大唐再无憾事”李林甫的声调有些高了。

“大唐憾事”李隆基的眼中光芒一闪,重重点头,大加赞成,道:“太宗年间,波斯在亡国之前遣使入长安,请求大唐出兵。是时,西突厥阻挡在大唐西进的必经之路上,大唐无法进军,太宗皇上不得不拒绝。大唐之兵不能西向,波斯终为大食所灭,实为大唐憾事若是当时大唐出兵,断不会有如今的大食。”

唐太宗拒绝出兵救援波斯,实是唐朝的一件憾事,这是唐朝历代皇帝耿耿于怀的憾事,李隆基一提起,就是惋惜不已,眼中光芒如剑,道:“朕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整军经武,就是要打到波斯去,让大唐再无遗憾”

后世有人指责李隆基好边功,总是喜欢往西开拓,原因就在这里

李隆基解决了北方的后突厥和契丹,打败吐蕃,只有西方才有敌人,大食是他唯一的对手,他不往西用兵,他还能往哪里用兵

“臣叩请陛下发兵增援西域”李林甫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是激动起来,这是他这辈子少有的激动时刻。

可以想象一下,若是唐朝趁此良机出兵,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一场,打上一个数个大胜仗,他就有天大的功劳,他的地位、权势就会更加稳固,那个虎视眈眈的杨钊就拿他没奈何。

杨钊就是杨国忠,此时的杨国忠还叫杨钊,还没有给赐名国忠。

“不可”

就在李林甫振奋之际,只听李隆基断然拒绝:“要想向西域派兵,就得打下石堡城。区区一座石堡城,却是牵制大唐十余万精锐。不打下石堡城,朕不会派更多的兵马钱粮入西域。”

李隆基就是李隆基,虽然很想向西域调派援军,却是深知其中的厉害。

李林甫满打满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捞一个天大的功劳,没想到李隆基竟然目光如炬,洞晓其中厉害,他很不甘。如此捞取功劳的良机,错过了在哪里去找

“陛下,即使不能多派,调派三两万还是可行的。”李林甫绝对不愿舍弃此等良机的。

“不可”李隆基再次否决,道:“大食亦是疆域万里的大国,虽然国力不如大唐,却不是那么好打。自从开元三年被大唐击败后,大食一直在积蓄力量,只等良机。若是这次再开战端,必是大打。石堡城未下,若是大唐与大食交锋的紧要关头,吐蕃从中为乱,后果难料。与大食这一仗,不打则已,一打必定要稳操胜券”

李隆基洞察力惊人,又说中了。历史上,高仙芝发起怛罗斯之战,唐朝投入了在西域的百分之八十的兵力,而阿拉伯帝国则是出动了十几万精锐,真的是一场大战。

“既然如此,陛下何不掷下严旨,勒令王忠嗣出兵”石堡城是梗在李隆基喉头的一根刺,若是不打下来,他不会让安西都护府与大食大打的,李林甫只能退而求其次。

李隆基沉吟,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阵,微微叹息道:“王忠嗣少年奇才,深通兵道,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石堡城若能打,他一定会出兵的这事,容朕再思虑思虑。”

对王忠嗣的了解,再没有人比得了李隆基,王忠嗣坚不肯出兵,李隆基也知道他的顾虑很有道理。

李昌国、李白、高妙丽三人来到平康坊,向人打听杜甫的下落。

三人历时数日,却是没有得到杜甫任何消息。李白与杜甫只是见过一面,昔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东游洛阳时遇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顿成莫逆。那时的杜甫,要西入长安求取功名,留给李白的地址早就没用了。

要在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长安寻访杜甫,无异于大海捞针,尽管他们很努力,却是没有一点收获。

“敢问伯父,你可曾见过三十余岁的读书人,他叫杜甫,字子美”李白冲坊间一个老丈见礼,打听起来。

“你问杜甫”

这个老丈一愣,翻翻眼睛,似乎在回忆:“数年前,哦,兴许是三年,兴许是四年,人年纪大了,记不得清楚了,是有这么一个叫杜甫的读书人在平康坊借住过。”

这是第一次打听到杜甫的消息,李昌国、李白、高妙丽不由得精神大振。

“杜甫,他很忙呢”

李昌国他们的欢喜之际,老丈裂裂嘴角,颇有几分讥嘲,更有几许轻蔑。

第十四章诗圣落魄第二更

李昌国乍闻此语,差点给口水呛死,大叔,你穿越的吧要不然,咋这声口呢

就在他转念头之际,只听老丈接着道:“这个杜甫忙着托门子,讨生计,哪象个读书。哪有象他这样的读书人,读到没饭吃呢。”

杜甫在长安十年,说是寓居长安,实则是困居长安,穷困潦倒,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托门路,讨生计。

虽然李昌国早就知道杜甫这段时间过得极是不妙,当这一消息被证实后,李昌国仍是忍不住一通好感慨:“诗圣大才,竟然落魄如斯,连饭都吃不起,真是让人想不到”

这老丈真是个话唠,损了几句杜甫还没有完,又接着损下去:“读书自然是要向李翰林学,想那李翰林,平生好酒,喝醉了就在长安市中酒家眠,就是陛下遣人寻他,他也敢说臣是酒中仙,卿且去。”

李昌国抿着嘴唇,强忍着笑意,看着李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