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继室难为 > 分节阅读 235

分节阅读 23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处理,将那些个徇私枉法的官员处置,莫要令亲者痛仇者快啊

张致远冷眼看着蹦跶的欢快的某宋姓侍郎,闻言眼角直抽搐,什么叫亲者痛仇者快啊

眼看着那些乱了阵脚的世家豪门不要钱似的往吏部泼脏水,就连吏部里头的某侍郎也叛变,还有那影影绰绰的提及的徇私,张致远心里头跟明镜似的。不说这弹劾举例尽是近两三年的事,就是吏治不是一时之事,先皇好名,讲究宽厚仁慈,因此在他“政宽事省”、“无为宽仁”的政策下,官吏的贪污舞弊之风也愈演愈烈。以至于今上登基时“各省钱粮亏空甚多”,“府帑亏绌,目不暇给”。盛世之下,隐伏着痼疾。

原本户部因为追缴亏空一事成为了众矢之的,如今发现了户部有诚郡王这个硬骨头在,还有皇上在背后撑腰,这归还欠银的事已成了定局,根本就没商量,也没有当初所预想的所谓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势,不想进大理寺几日游就老老实实的亏还欠银罢。就算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韶州动乱,弹劾人家,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下子折损了十数人,不得不打破了牙齿和血吞。

太子一派因为傅阁老的卧病在床沉寂了一时,然而随着诚郡王因追缴亏空一事和镇压韶州动乱一事深得帝心,原本就因诚郡王摆出一副不争,一心为上,正是这副实心办事的低调态度入了今上的眼。再加上诚郡王救驾有功,今上念他忠厚孝顺,在被太子嚣张桀骜的对比下,还有因为侧妃的事,今上觉得心有愧疚,对诚郡王一日比一日宠信了。

再加上淳郡王在这期间也没闲着,淳郡王原本文采斐然,又肯放下身段儿结交文人雅士,故而在那些读书人中名声极好,这段时间又与学士们撰地舆图,编辑疏录典籍的散佚问题,宣武帝十分高兴,曾与臣下赞赏淳郡王风流雅致,乃天家之才。

再者八皇子也渐渐进入到了朝臣的眼中,毕竟八皇子是除了太子外的身份别为尊贵的皇子,尽管尚未出宫建府,但看皇上将八皇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养的架势,显然是十分宠爱这位皇子的。

太子一派不能不心慌,虽然太子在夺嫡中胜出,但付出的代价也不小,皇上这几年都在着手清算朝臣里为首倡立太子的人,只不过皇上的打压如春风细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如权贵豪门中,到如今担任重职掌握实权的基本上没有了,不知不觉的皇上以各种名义升迁平调了不少人,再加上今上可不是先皇那般念旧,近几年的雷厉风行让百官渐渐明白,皇上乾纲独断,由不得别人干涉。

眼见诚郡王又立有军功,随着傅阁老的卧病也大损,更何况这两年随着追缴国库亏空、肃清漕政、江浙赈灾、江南科考舞弊案等,今上的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太子一派的势力大损,也渐渐不得皇上的恩宠,不复太子风光,病急乱投医。

但是目前朝堂上今上的控制力大增,原本内阁六人,随着傅阁老的卧病,吴阁老的儿子又牵扯到韶州动乱中,若不是没合适人选,孙阁老早就想致仕了,另外的几位阁老全是皇上的人,可以说如今内阁和吏部都被皇上握在手中。陈古不化的世家权贵已经好些到了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但内囊却也今上来了,不然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权力基本上被皇上架空了。

当初能进内阁的掌院学士都能被打压下去,太子一派如今也有些急功近利,以为张致远年纪尚轻,在几个阁老里资历也是最浅的,但他不但是内阁次辅还兼任吏部尚书,不得不让人侧目。另外这漕运改革一事也是由张致远主持,就像当初在两淮盐政上时,阻碍了很多人的利益,自是许多人眼中的绊脚石。即便张致远升为吏部尚书的时间尚短,然而之前升为右侍郎时,吏部尚书年事已高,也是老臣,自然明白皇上的意思,当时张致远虽是副手,但吏部很多事都有他主事,成为尚书后更名正言顺,而且当时就兼任了内阁学士衔,出入内阁参事,如今成为了内阁次辅,简在帝心,在其他人都还飘飘乎,不说往上升就是往下贬谪的对比下,他这平步青云就十分招眼了,尤其还是同步内阁和吏部,没谁比他在臣子中更打眼了。

再低调也没用,阻碍了不少人的利益,还有某侍郎在下面虎视眈眈,因而吏部被参是很顺水推舟的事,不过那些嗅觉灵敏的官员们基本上是作壁上观,这事儿谁参与谁倒霉。

因而等到诚郡王顺利镇压动乱的消息传来,朝堂上愈演愈烈的弹劾风的重心,也从吏部波及到诚郡王身上,不管有的没的就参劾他,闹得这有功不赏,反而要罚的地步了,这诚郡王还没回朝呢

张致远听着那些参诚郡王的折子,有些理由听得让人啼笑皆非,简直就是莫须有。

安宁在家也听闻了些风言风语,还有些人撞上来将这消息好心好意的很详细的告诉她,顺便软言柔语安慰安宁一番,然后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第三百三五章人缘难为

朝堂上依旧闹哄哄的,宣武帝高坐龙椅,居高临下的俯视百官做派,等到下面热闹够了,众人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吏部某侍郎依旧蹦跶的欢畅,没注意到别的官员投注在他身上不怀好意外带幸灾乐祸的眼神,等朝会快要结束的时候,果然见吏部某侍郎跳出来道:“启奏圣上,韶州一地动乱,归根结底乃是地方官员倒行逆施鱼肉百姓,外加户部追缴亏空略有些急功近利,如今动乱已平定,这韶州地方官员也应该从吏部候缺之人中挑选而填补上去。既如此臣愧对皇上对吏部的信任,以至于吏部对官员的考核方式有所漏洞,从这几年的动乱来看,吏部对官员的考核不力,殊不知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对于地方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万不能草草的就派往啊臣请奏皇上,对吏部考核方式进行梳理,再有些吏部官员也该重新审核,万不能再发生韶州动乱这般有违圣上圣明之事”

吏部左侍郎宋大人一席话满殿错愕,一堂寂静。

吏部右侍郎秦鸿嘴角抽搐,想到这段时间吏部如同寒冬过境,明明这才仲秋,京城暑气未消呢,再想想顶头上峰那冷冽的脸色,一时间不知该说这宋大人是愚蠢呢还是愚蠢呢

这时候面瘫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就算心里暗暗嗤笑,面上丝毫未显,依旧是一副好似入定老僧的做派,那叫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半点没听出来宋大人这话里有些吏部官员暗指的是谁

这让瞧瞧打量张致远的官员们暗自咂舌,瞧瞧人家张大人这气度,这淡定的,这从容的怪不得人家能得圣宠呢。

宋侍郎这话落音后,就如同在茶馆里,说书先生狠拍了一下醒木似的,鸦雀无声。说完心里打鼓,宋侍郎本来的意思,是想两边都不得罪。所谓的两边。自然是太子一派和诚郡王一派,谁让他算得上诚郡王半个岳父呢。因而只说外加户部追缴亏空略有些急功近利,而将大部分责任都推到了地方官员上,进而推出吏部选派官员无能,吏部官员多了,虽说法不责众。但总得有人担起这责任罢,因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一部尚书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