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869

分节阅读 86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肆擦完雕像的裙角,直起身来,抹了抹额头汗水,看着雕像的背影,嘴里这么说着,心中却闪过四十多年前的旧日场景。那高挑绰约的人儿,怀揣一颗恨天绝心,来到自己面前。那时的自己,还靠着穿越者之能。带着乡亲们一步步地挣富贵呢。

穿越者自己几乎都已忘了这个身份,在此世活了将近五十年,另一个位面的二十多年已朦胧破碎。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位面土生土长之人。那一世不过是黄粱一梦。到底是人在梦中见蝶,还是蝶在梦中见人,这种恍惚感越来越深。

“只有你。只有你们,才时时提醒着我,我到底来自哪里,我当初的梦想又是什么。”

李肆摩挲着雕像的肩头,眼中迷蒙,仿佛这背影下一刻就会转过身来,显出一张清丽容颜,朝自己嫣然一笑。深泓眼瞳投来无尽崇仰和爱恋。

天竺皇冠到手,却再增不了半分他在国人心中那至高无极的荣光。二十五年前北伐复土,他的功业已登巅峰。自那时起,他就开始有些迷失了。

并没有如旧世帝王一般,大兴土木,扬功赫绩,也没有酒池肉林。夜夜笙歌。但他确实迷失了,已完完全全视自己为这个时代的帝王,就顺着历史大潮,跟着英华一国滚滚向前,再无领潮之心。

他觉得他已作得够多了。所以他沉醉在安逸享乐之中,沉醉在帝王贤名之中,想将手中的帝国雕琢得更为完美,想更真切地感受这个自己所造出的帝国。他以安国院为手,不断插手国政,他也一直亲自掌军,注视着每一场战役,他还一直紧盯外交,推着英华在东西大局中争到更多利益。

他渐渐已经习惯以这个时代来看时势,习惯依靠手中的权力来下棋,而忘记了自己本该是局外之人,自己的目的本该是鼎革棋局。这十多年来,是宰相、政事堂和两院在拖累国事吗不,是他这个皇帝在拖累。

英华虽立起天人大义,但政治格局却还是新旧交替之制,越来越不适应不断膨胀的国势。南北矛盾该如何调节,地方中央该如何分利,本土海外该怎么平衡,该怎么将更多阶层卷入狮虎相争相持之局,让这相争利于国家和民人,让这相争不破底线,这已不是靠皇帝,靠他一人之心,一人之力所能揽下来的。

他迟迟没迈出这一步,而他的权威光环又太过眩目,以至于责任没能落在他身上,是宰相和太子接下来了。宰相之咒就是这么来的,李克载在朝野间落下“聋太子”一名,也是这么来的。

爱人们已经老去,先是宝音,再是萧拂眉,萧拂眉的离去,让他终于醒了过来,而之前与胤禛的会面,让他心绪更为清灵。他终于找回了身为穿越者的自觉,但这层自觉之外,还是不可避免地裹上了一层厚重时光,以及对妻子们数十年相守的不舍之情。

“你是不是还担心,当你作了皇帝时,就成了一尊摆设”

收回微微激荡之心,李肆这么问李克载。他现在已是三代同堂,皇长孙,也就是李克载的长子李明綦已经十三岁了。李克载这老太子能十数年谨慎居位,不涉政过深,也得有非凡心志才能办到。

就因为对李克载有很高期望,李肆说话也很直接,直接到李克载都想跪拜而下,自陈心志。不是跪皇帝,而是跪父亲,英华国政体制能延续至今,托起今日变局的根基,是他们父子两人携手而为,李克载当然不愿被父亲误解。

“父皇的告诫,就是李家子孙的祖训民智皆开之日,我李家这皇帝之位就会成了摆设,甚至会退位去帝,那一日,我李家就该功成身退,不可妄阻时势之潮”

“但父皇也说,时势非鼓噪之声,而是寰宇东西之局与国家之局的内在,我们就得看清到底是祸乱之迹,还真是大势所趋。该我们李家站在国家之前时,我们也绝不退缩”

“依父皇之言,儿臣认为,百年之内,大英皇帝也绝不会是一尊摆设儿臣忧心的是,皇权的边界会在哪里会不会因这消长无界可依,以至乱了人心”

李肆欣慰地点头,不枉段国师和他的教导,李克载的政治见识足以跻身国中贤者之列,当然这也有国中天道之学越来越昌盛的大背景。这种认识,李家皇子皇孙们多少都有,甚至还因与今世武人之道契合。而有更深的感触和把握。

“你问到了问题的实质,皇权的边界该在哪里”

李肆拍拍李克载的肩膀以示抚慰,再恋恋不舍地看了看萧拂眉之像。招呼着于汉翼向深处走去,那里还有宝音的雕像。她本在蒙人心目中就有很高名望,因调解藏蒙教俗之争亡故。也很受国人尊奉,在这弘德祠里也留下了她的雕像。

踏在祠堂如镜般的水磨大理石地板上,李肆的问题也像直接敲在李克载心口:“谈皇权之前,先谈谈国家的治权。你以为,这天下是何人治政”

没等李克载回答,李肆沉沉道:“我英华大义是君民相约,共有共治,里面含着一个永远只可趋近。不可为真的理想。若是去除这个推论,大义之下的实质,就如宋时文彦博所言那般,皇帝非与民治天下,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此言别说百年,千年都为真理。”

李克载欲言又止。这不是旧世之语么难道父皇还要重提法家之途

“当然,这是从政体之制上来看文彦博之言。皇帝会怎么变士大夫是谁,又是怎么来的,这就另有计较。在我来看,若是将皇帝与士大夫并为一体来看。就国体实质而言,旧世与今世之差,不过在于皇帝之权有边界,士大夫可以拆成士与大夫,士大夫与一般民人相接更紧,不仅有考来的,有选来的,还有依靠舆论而参于治政的民间之士。士大夫所仰大义来自民意,而非学术、世袭或者帝王恩荫。”

听到这,李克载松了口气,凛然静听。

“孟子言民为本,民意才是国体大义的根基。但民意是否就无边界呢自然不是,民意的边界很清晰,那就是民人之利,而且是不害他人之利。具体要怎么办,得靠士大夫来解决。”

李肆的话题很有些远:“民意不是绝对正确的,民意很容易被煽动,被诱导,被蛊惑,民意更是躁乱的,尤其是某些人认为自己的利被他人夺去,或者是本该有更多的利时。古往今来,人人不劳而获的大同之说是一面,弱者天生为强者血食的自然之说是一面,民意总在这两面之间摇摆,而且很易因两面对立而走向极端。天人大义下,人人皆一越来越深入人心,民意也会越来越沸腾,这摇摆也会越来越剧烈。”

“士大夫不仅要治天下,更要调和人心。最佳的调和之途是什么就是老师时时口边所提的人人成士啊。”

李肆感慨道:“大办教育,广开民智,这仅仅只是基础。学校只能让人得知,要有智成士,还需要有德、有行、有思,因此人人成士就只能是一个永可趋近,不可为真的理想。”

“人世间,即便百年,乃至三百年之后,民与士依旧是不可重合的。我们可以指望在百年里,百人中有十人成士,可到三百年之后,百人中也没办法有二十人成士。但一士领十人之心,百人十士,已足以稳天下,护大义,因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