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602

分节阅读 60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股腥臭的黑烟。

见围观村人视自己为妖邪的恐惧神色,张九麻子真被这个“米仙姑”吓住了。

这是同行,而且是道行高深的同行,刚才那法门,远比早年教过自己几招散手的游方道人厉害得多。

所谓“法门”,在他们巫婆神汉这一行里,大的就是生烟起雾,喷火捞油,小的是障眼法,迷心术,反正就是糊弄吓唬愚夫愚妇的那一套。一般巫婆神汉也就会家传的一些粗浅把式,远远比不上成体系的教门中人。

“妖婆天理自在人心,谁是妖孽,大家可看得一清二楚”

米五娘义正言辞地道,周围民人本对这家伙就没什么好感,现在露了形迹,更是摩拳擦掌,端着的黑狗血粪水一类秽物就比划着准备泼上去。

“张九麻子你为什么要害我儿子”

一边许三赤红着眼,提着锄头就扑了上来,村人赶紧抱住了他,连声劝着得听仙姑吩咐。

“害人的不是张九,是附身的妖孽,就不知真正的张九还有几分神智”

米五娘木如意晃着,瞳光如刀,直插张九麻子心房。

“高手”当前,周围村人虎视眈眈,虽不知这米仙姑要怎么摆布自己,张九也只有认栽了。他就是搞这行的,很清楚现在的人心形势,若是继续硬顶,多半要被村人当作妖孽乱锄头砸死。不敢再含糊,猛然两眼翻白,浑身发抖,在地上翻来滚去。

米五娘舞动不止,“驱妖铃”响动不停,张九也翻滚不定,渐渐身上又起了淡淡白烟。

“暂时是驱走了,虎子也该能好起来,这张九就不知道是不是还潜着妖孽的引子。”

米仙姑香汗淋漓地道,张九也如狗一般,趴在地上吐舌头喘气。

“仙姑大能,救我张九一命”

听米仙姑这话,他赶紧惨声呼着,暗道这米仙姑拨转人心的手段好生厉害。

磨坊里,张九麻子被两个汉子夹住,就听米五娘道:“你也是个聪明人,还值得一用”

张九颓然道:“仙姑何方高人何苦为难区区小人。”

他心中还存着浓浓不甘,想着找自己的“新靠山”找回场子。

米五娘冷笑道:“且不说白莲圣姑这个名头,单就是龙门教的米奶奶,花这般力气整治你,你也是上辈子积德了。”

张九原本还立得稳稳的,连续听到“白莲圣姑”和“龙门教”,身子一个哆嗦,腿肚子也软了。

搞他们这行的,龙门教也许不清楚,白莲教谁不清楚他们会的那点道行,大多还是白莲教几百年来传下来的。如果以道门来看这事,他张九就像是一个小散修,而白莲教就像是名门大宗。

“米奶奶不,圣姑奶奶”

“新靠山”顿时被他抛诸脑后,不是还被人夹着,张九已经朝米五娘连连叩头了。

“天主教许了你什么好处能比得过服侍无生老母的福分你若是入我龙门教,让我教在这里立住脚跟,我就许你个圣坛护法”

米五娘沉声说着,张九脑子却又清醒了,城里天庙祭祀的警言告诫似乎就在耳边响起。

“还不谢过圣姑圣坛护法,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得的,要管八百八十八个兄弟的公事”

夹着他的一个汉子喝道,张九吓得一抖,脑子同时也是一抖,白莲教的公事是什么就是所有钱财。白莲教分支众多,但正统教门都遵行财食公管,身不带私的宗旨,由各级护法、长老、坛主、香主之类的头目管理。八百八十八个教民的钱财这前途好大

什么狗屁天主教,法事香火钱都是定额,不准随意浮收,还要教人读书写字、劝解乡邻纠纷,护养公坟,全是苦累差事,老子不干了

张九麻利地道:“小人愿入小人愿入”

为了抬高自己的价值,他接着热切地道:“要在这里立教,就得当心天主教和官府,小人刚作了天主教乡巡祭祀,借着这方便,小人可以”

一番密谈后,张九出了磨坊,再朝米五娘拜倒:“米仙姑大恩大德,张九这辈子做牛做马也报不了哇”

周围村人哗啦全朝磨坊跪下了,许三更是叩头连连,他儿子虽还未痊愈,脸上已有了红润,气息也稳了许多,肯定是已去了妖气。张九那话,就是他的心声。

元宵将近,黄家村里热闹不已,尽管粮价低靡,大家都对今年的夏税忧心不已,但米仙姑帮村里人去了妖孽,都纷纷使足了力气,凑起一桌桌席宴,迎元宵的同时,也酬谢米仙姑和随行乡人的恩德。

“哟大家都知道消息了”

一个对米五娘而言算是生面孔的汉子进了村子,讶异地道。

众人不解,问是什么消息。

那汉子满面红光:“万岁爷开恩,普免钱粮之前已经减了丁银,现在漕赋也是大减啊,大家知道减多少吗咱们太仓,减四成”

村人大喜,纷纷起身朝北遥拜,口称万岁爷圣明,直到那汉子提醒说万岁爷龙椅在南面,这才改了方向。

“这还没完呢万岁爷还颁了江南国是诏,过几日就要贴到咱们村里来,我先给大家说说。未来五年内,朝廷要让咱们江南人的税赋减到大清时的一半,每乡每镇都要建学校,读书都不要钱孤寡老弱都有扶助”

汉子说了一大通,都是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不止减赋办学,扶恤孤弱,镇里的官府还要帮着指导田产,指点买卖,让村人欢欣鼓舞。

这是以汤右曾为首的政事堂在江南推动的人心工程,眼下江南农人苦于漕赋,这事不仅要挖根子,也要补皮面。

康熙老儿当年搞什么永不加赋的文字游戏,英华朝廷虽不屑此举,但为了稳定江南人心,也不得不把节操的下限调低。减漕赋是必然,但银子却还得从江南出,国家预算暂时出不了这笔银子。从哪里出呢就从商人身上出。

减漕赋的同时,对以前一刀切掉的厘金作了重新整理,选出一些零散的坐税项目,比如什么车船税一类的杂税,以府县商税的途径收拢到江南行营,同时江南粮商也要出点血,再由江南行营买粮,将大约一百五十万两的漕赋缺口补足。这里面既涉及旧税复燃,又涉及官府直接插手商业,只能是过渡政策,等以后各府县地方税起来后再进行调整。

而江南国是诏则是更大一桩皮面工程,由李肆在江南颁诏,给江南人许下承诺,强调国家对江南的重视,同时展现民生规划,这是画大饼。诏书里还细致谈及了皇英君宪,更多针对江南读书人和工商阶层,乡间农人暂时可搞不懂。

更多的措施,也非一般农人感兴趣,那就是恩科制举以及每年常科的设置,以及在江南以府院入手,搭建东西院体系的举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