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595

分节阅读 59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龙椅,竟跟南蛮携手,他是在葬送大清江山j爷爷,皇阿玛若是还在,他们一定会赞同朕的作法。”

“十四叔说得对,这江山,既是汉人的,也是满人的,我们满人退无可退。既然这江山再难守住,索性玉石俱焚,也不留给汉人”

福彭叹气,带着衍璜吴襄等人跪拜领命,出了殿门,衍璜急急道:“这事可干不了,也不能干,你还真要干”

福彭一脸悲哀地道:“我也知道错了,可我悔了一次,不能再悔第二次,再说皇上也说得对,我们没有退路了。”

福彭踉踉跄跄前行,衍璜跟吴襄对视一眼,同时摇头。

没过多久,这两人就分别出现在恂亲王府和张廷玉宅。

“胡闹够了,也该收场了”

允禵深深叹息,决然挥手。

“唔,我会通知礼部,让新皇能尽快登基。”

张廷玉波澜不惊,似乎早就等着吴襄上门。

二十八日,“火器军”兵临城下,“奉天讨贼”和“平乱扶正”的旗帜一打,北京外城的城门就全开了。

火器军没有进城,但有这支人马在,城中的乱相很快就安定了下来。之前被新政压着的各股力量,不分满汉,骤然翻身,将之前弘时新政编织起来的新党诛杀一尽。

二十九日,大队人马逼近紫禁城,紫禁城里的侍卫太监默默开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一路畅通。直到太和殿前,才被福彭带着的近百家奴和几十名弘时简拔起来的侍卫拦住。

枪声,拼杀声仅仅只持续了半刻钟,福彭高喊:“皇上万岁”然后被一阵枪声淹没。

坐在太和殿龙椅上的弘时,恋恋不舍地摩挲着龙椅扶臂,听着外面的呼喊声,神经质地哈哈笑了。

“万岁这是汉人的称呼,我们满人,以前没这称呼”

“满人要灭亡了就此灭亡了”

“朕会在地狱里受着你们的跪拜,听你们的忏悔”

轰隆一声响动,大殿被推开,昔日无比庄重威严的太和殿,涌入大批兵丁。

“朕等着你们”

龙椅上,弘时高声喊出这几字,再举起短铳,指住太阳穴,决然扣下扳机。

“外面怎么这么吵”

映华殿,雍正咂着嘴问,他刚又吃了蚯蚓。

李卫有气无力地道:“谁知道,兴许是弘时又在鼓捣什么新政吧。”

雍正冷笑:“他可真能折腾,不过说起来,他这些新政,本就是朕有心备着的后手,这一点他的确像朕,有大决心。”

九月三十日,新皇乾隆登基,宣布光绪帝急病而亡,直到十月中,新政党羽才清理干净。在后世满清的历史书里,从七月到十月,光绪这段时间的作为,被称呼为“百日维新”

第二卷 第七百二十二章 四哥和四爷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816 23:20:46 本章字数:6620

弘时当政不到百日,政令不出京畿,军事毫无建树。清人自己总结,六里桥之战,如果科尔沁的达尔罕王能尽全力,京城中满人也能齐心协力的话,不过万人出头的“勤王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只要赢了六里桥之战,“光绪新政”就有出头之日,历史也将会大不一样。

可惜,之所以会有六里桥之战,而不是八里桥之战,来的是“勤王军”而不是英华军,原因就在于弘时、弘历,满人、汉人,都还想糊住门面,不愿在南面主干道上开打,而是在西面广宁门外大战。就从这一点来看,指望达尔罕王尽力,满人齐心,根本就是幻想。

因此另有一派满人看得更深,认为弘时应该及早解决弘历,彻底清除满人异己,瓦解原本的朝堂官府,代之以更严酷更彻底的“九旗治政”,这样就能避免六里桥之战。到那时,不仅塘沽守军不会有异心,可以封堵住大沽海口,圣道皇帝也会因江南等地的乱相而不再将注意力转向北面,历史走向就此完全不同。

如果说前者是幻想的话,后者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了,龙椅上的血迹都还没清理干净,弘时自杀第二天,弘历就登基为帝,立年号乾隆,北京城一片欢腾。

因光绪年号未越年,弘历指令抹除跟光绪有关的满汉文档,就当这段历史根本不存在,自己是从太上皇雍正手里接的皇位,满汉臣子莫不欣然以从,可见弘时不得人心到了何等地步。

时势变迁,百年沧桑后。当满人再度自新,才重新整理出这段历史,但写到弘时之死时,却都不约而同地将弘时用火铳自杀写成以宝剑自刎,在他们眼里,弘时要以满州古制重振天下。必然推崇满州骑射。怎么会用火铳自杀呢

弘时的余漾还要在百年乃至更久之后才会复起。雍正十年十月,随着乾隆登基,北京城喜气洋洋,弘时是谁。光绪是谁,上到满人宗亲王公,满汉重臣,下到旗汉小民,都已刻意忘却,日子总得过下去

当然。对小民来说。这喜气是单纯的。而对弘历,对满汉王公大臣来说。这喜气就挟着浓浓的泪意。

“朕年号定为乾隆,寓意普天恩泽,万物盛衍,朕”

弘历坐上龙椅,改口称朕,顿时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同了,似乎自己就是天地之枢,乾坤之纽,自己打个喷嚏,都要影响到整个世界。

正自觉置身神座时,说到年号,“叔皇帝”的淡淡眼神又在脑海里翻滚,李肆一巴掌拍上他肩头的回味主宰了他的心神,如一股重压贯透全身,不仅粉碎了刚刚涌起的非人感,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浓烈的酸楚袭上脸面,言语也哽咽起来。

“求请皇上颁诏,将英清和平协定公之于众”

新任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刘统勋叩首上奏,也是带着哭腔。

允禵、崇安黑着脸,张廷玉、蒋廷锡白着脸,却都没出声。弘时的选择是复古狂赌,那是速死之路,而弘历的选择是忍辱偷生,还有活路,而且这份协定除了颜面之失,里子似乎丢得不多,大多数满人已觉庆幸不已,无人再对这份协定提出什么异议。

有异议也没用,“勤王军”还占着广宁门,乾率帝要不履约,北京城就不再是大清的了。

“着翰林院速速拟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