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473

分节阅读 47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桥镇关羽庙里的吧。”

知府举着那本维止录,笑眯眯又恶狠狠地道。

“你还在为查家喊冤你这对联,把汉朱并立,悖逆之心昭昭,竟也入了查嗣庭的书里,成了他悖乱不轨的又一铁证。查嗣庭是凌迟还是分尸,还不知道,查家死多少人,也不清楚,可你王之彦,一个小小生员,死期却是已定了”

王之彦不过是查嗣庭案波及的一尾小鱼,以查嗣庭为中心,跟他主持学政,举河南乡试,跟他题目有涉,并且出身江南的文官,都一并遭了牵连。在张廷玉的授意下,御史台和刑部根据牵连程度和背景深浅的不同,开列出了原本历史长出数倍的名单。

当李肆接到这个消息时,只能感叹历史惯性顽强如斯,雍正还是发动了文字狱,甚至目标都没变,还是那查嗣庭,就不知道在他所改变的这个时空里,查家会不会被一股脑杀绝,由此那位金大侠,再没了出世的可能。

第二卷 第五百七十九章 英华的咬文嚼字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517 22:46:06 本章字数:4593

第五百七十九章 英华的咬文嚼字

此时李肆还并不清楚,已经有人脱离了他的掌控,将年羹尧一事正推向雍正借文字狱锻造权柄的涡流中。查嗣庭案让他感叹历史惯性,而国中所起的波澜,又让他感叹历史已不可把控。

北面的雍正四年,南面的圣道四年,在后世史书中都是一个文字年,北面在搞文字狱,南面在搞文字运动。

民间称呼为“兵字”,士林称呼为“军文”的文字,大举入侵教育领域,很多蒙学、补学乃至县学,都开始教导这种“军文”,甚至在报纸上都有所反应,一些影响力不大的报纸都开始用这种文字。

对儒党来说,这是继英华在蒙学、县学推行横版字序后,对华夏道统的又一桩灭绝之举。他们再度跳腾起来,舆论因东西院之事本就无比嘈杂,小谢使团回国,带回大量风物故事,更惹人瞩目,再加上他们的叫嚣之声,这一国格外热闹。

这“军文”是什么呢

简体字

确切地说,是没有标准的简体字。

“军文”源于英华军几次扩军,扩军后要维持一支近代军队的战力,一项基础就是继续保持司卫时代的文书作业,由此进行组织管理,这就要求十来万陆海军官兵都得粗通文墨。而要办到这一点,要做的就不止是招募穷酸读书人进军队,让他们教导官兵那么简单。

为在最短时间里实现官兵能读会写的目标,推行简体字是最佳选择,因此在军队里,文字另有面目,被称为“军文”。

国家形势跟军队不同,国中教育体系正稳步推进,白城学院的道党也刚刚出笼,一国读书人的新气象还没完全凝聚成形,迫切性也不高,短期之内,李肆并没有在国中推行简体字的打算。

可没想到,历史的洪流却已浩浩荡荡冲开了堤坝,自己拐上了这一条道路。

李肆其实该想到的,“简字运动”早早登场,不过是他拧开东西两院这个水龙头后的连锁反应。

西院人少,成分简单,可以不提。东院为照顾一国民人,能让他们在金融事上发声,院事位置相对较多,设有一百六十个,基本是按二十万比一的人头来算的。

即便加了在当地居满三年,年税满十两,生员、县学毕业或经县学考试认可等限制条件,有资格参与推选的民人也有数十万。

此时这一国人心还未蜕变,没看透东院的本质,只将其当作御史台、都察院那一类的衙门。听说只要有足够的人推选,就能当官,就能在一国金融事上出声,不仅这数十万人动了起来,还有更多没什么文化的乡绅也动了心思。

大字不识就去搅和国政,为民出声自是说不过去,但将这些地方上最活跃的人丢在一边也不合适,因此朝堂开列推选资格时,在第三条里留了个后门,在县学组织“文化资格”考试,通过考试就有资格。

这个后门惹出无数麻烦,文部由此而多了一条发财路子,都察院由此业绩大涨,而乡绅们除了行贿之外,也因为考试必须要留卷底,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书认字。

从年底开始,地方补学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书先生们为在最快时间里教给这些学生最多东西,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军文”,反正朝廷没说不能用这种简化了不少的文字。

这事在各个层面都引发了纷争,文部、都察院、地方县府,有赞同有反对的,理由也都很充足。

反对的人认为,文以载道,字亦如人,减削字体,就如剃发易服,是损华夏传承。

赞同的人认为,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以及唐宋而下的楷书,现今用字本就是一路变下来的,这就是华夏传承的一部分。今日再有所变,也是顺应时势,这跟强行改了异族面目的剃发易服完全不是一码事。

各方官司打到李肆面前,反对的自然是文人士子,赞同的多是商贾军人,李肆自己也没了主意,他觉得两方都有道理。

这事他找到段宏时,听说是这事,老头拉上了陈元龙一同讨论,李肆还以为老头肯定会反对,毕竟那陈元龙是腐儒出身。

却不料陈元龙开口就道:“这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

这一句话就显出了水平,让李肆肃然起敬。

陈元龙出身海宁陈家,学问满腹,他说,历朝文字都在变,尽管明清已变化不大,之前北有康熙字典,南有英华字典,也对大多数字作了规范,但民间所用文字还是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简化,常用之字更是越来越简。

眼下这股简字风潮,不止源自军文,还来自“商文”。商人越来越活跃,来往信息也越来越多,用字也在自己简化。即便没有东院推选之风,标准不一的简体字也会在商界普及。

陈元龙看过“军文”,他觉得有些字简化得不错,有些字却值得商榷,总结而言,这不是文字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既能便利,又能不失汉字本意的问题。

李肆有些汗颜,军文大部分是他在教导司卫时弄出来的,有些字用他前世的简体字,有些字则没变,毕竟他融合了“李四”的记忆,对这个时代的文字也没什么疏离。

陈元龙道:“像變简为变,这很好,前者意形都很繁,易认难写。可親若是成了亲,少了见,就失了这一字定于人的本意。“導”变成导,就少了此字最重的道,这已是减削过度了啊。”

段宏时道:“军文是应急而成,着眼点就纯粹为便利,不考虑其他。这就像只谈资本的好处,却忽略它的凶猛一般。若是在沉疴难起,不施猛药不足以振作时,行此偏执事,那还没什么话说。若是在国势稳稳而进的从容之时,行此极端事,那就是为器而器,失了真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