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423

分节阅读 42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神。

正在凝聚心气,却听到了令人不解的对话,那是船队指挥鲁汉陕跟不列颠人派到船上的联络官在交谈,双方是通过通事馆的通译官沟通,但对话之所以让人不解,好像问题就出在通译身上。

“斯多克ck什么斯多克存货那到底是什么存货啊”

“呃就是斯多克,不是存货的意思,是另一个意思,嗯钞票,对,宝钞”

“宝钞不列颠人都忙着买宝钞,连咱们的丝绸茶叶都瞧不上了嘿,是不是脑子烧坏了啊”

“那也不是宝钞那是”

通译也只是懂不列颠语,不懂商贸细节,正急得挠头,郎世宁来解了围。他用法语跟那位不列颠军官谈了一会,然后解释道,那什么斯多克,就是公司本金的凭证。

“公司本金什么公司这么热门,让不列颠人都急着入伙”

鲁汉陕虽不清楚这种商贾事务,却还是模模糊糊有一些认识,毕竟英华一国里,那种聚众人之财作生意的“公司”越来越多,以至于大家一提“公司”,都当是做生意的,而不是以前那种会社团体。

“南南洋公司”

郎世宁一边转译那军官的话,一边也瞪圆了眼睛,南洋公司

那位联络官一番解释,让众人恍然,是这边的南洋,而不是自家的南洋。

“不是咱们的南洋公司,就叫南海公司吧”

小谢随口说着,心道咱们来欧罗巴又不是卖货的,什么南海公司,跟咱们也没关系。

万里跋涉而来的船队,原本有一艘葡萄牙商船,三艘海鳌战舰,现在却只剩下两艘海鳌战舰,此刻正由不列颠海军直布罗陀分队的一艘战列舰护航,驶往直布罗陀港口补充给养。

“公司的本金,到底是怎么卖的”

小谢不关心了,来自商部的使团成员却带着通译,揪住了不列颠人问个不停。

“这里一切都是新奇的,当然,对欧罗巴人来说,我们自身也是无比新奇的,何必那般急躁”

再见到海军官兵使劲盯住了那艘巨大战舰,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贪婪神色,小谢摇头,心说这才是开始。

小谢的使团抵达欧罗巴时,专门经营国债,为不列颠政府融资的不列颠南海公司刚刚向不列颠财政部提交一份方案,准备以一己之力,购入不列颠政府市面上总值3160万英镑的可赎回政府债券及定期债券,这是包揽了除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之外的所有国债。

以一家公司承揽国债,自然利润丰厚,但以南海公司财力,这很难做到。于是这家公司想到了一个点子,南海公司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从西班牙政府手里获得了南美贸易特权,可以进行奴隶贸易等业务。按照协议,这业务其实只是每年三条船的特许贸易权,但一般人谁能清楚这些细节呢这个时代,可是海贸的大时代。只要大造这条路线盈利丰厚的消息,同时他们又是在为政府融资,信用很不错,那么自家的股票,一定会嗖嗖地往上升,这样不就有钱接这个盘子了

南海公司自然想不到,靠着这个点子和他们的政府背景,以及为达成目标而不择手段的贿赂游说,这桩计划在公司股票上所获的收入,将远远超过他们承揽国债的利润。他们更不会想到,整个不列颠,也将被他们拖入这一场“南海泡沫”,最终无数人鸡飞蛋打,倾家荡产。

正如小谢心中所想那般,此事跟他这个使团的欧罗巴之行没什么关系,但在万里之遥的另一个半球,他的国家,也正跟不列颠人一样,正踏足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危险海域。

“官家啊,朝廷就该量入为出,怎可高筑债台我朝区区五省之地,国入就已与北面相平,难道还不够么”

黄埔无涯宫,尚书左仆射李朱绶吹胡子瞪眼地说着,汤右曾、杨冲斗乃至刘兴纯等人都不约而同地点头附和,几乎占了在场相爷的一半还多。

原本这段时间,国中就显得格外欢腾,什么事都在闹,范四海的事更是烦人。都指着皇帝出面来一言定鼎,却不想皇帝一出来,却是丢出了一份举债一千万两的惊天大计划,难怪已养出了宰相肚的李朱绶也在表示不满。

国入自然越多越好,但总不能竭泽而渔嘛。再说现在两千万的国入,已是足足宽裕,甚至都有余钱在云贵搞蒙学到乡。皇帝早前允诺的文官散阶补薪都已兑现,现在从九品官一年都有五六十两银子,还在紧锣密鼓地搞爵勋制,要推行什么“致仕获爵”。

这时候猛然举债一千万,众人还以为是要应对什么大危机,却不料皇帝一脸不确定地说:“还没想好怎么花”,让众人为之跌足。

即便思想已转到以实理政,但李朱绶等人还是很难理解皇帝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朝廷又不是营运生意,得多少税就办多少事。之前借过一次国债,三年三百万,小打小闹无所谓,现在居然要一下发债一千万,这是不准备过长久日子了么

彭先仲嗯咳一声道:“目下国中银钱流动,又有脱于朝廷掌控的趋势,以国债揽住,引导银流卷向可兴利去害之处,是朝廷必行的管控之策。早前交趾之例就是成功的典范,今次不过是规模扩大,涉及更广。更何况,以国债引领国中资本,这也是朝廷日后必将习惯的一桩方略。”

道理站得直直,难以辨驳,可大家心里都没底,这一千万要怎么来,又要怎么去

李肆开口了:“此次举国债,着眼在来,而不在去。”

这话玄奥,可随着彭先仲和顾希夷的解说,众人渐渐领会,到明白了整体谋划,才纷纷心惊,好大的一盘棋

国债只是个引子,真正的计划是,让多家公司承揽国债,包括南洋公司和勃泥公司。为此朝廷特许这些公司广增股本,股本可流通买卖,在黄埔设股本交易市场,用来标识股本所属的凭据,就叫股票。

其他公司都是陪太子读书的样子货,重点在南洋公司和勃泥公司。这两家虽然也一直在吸纳股本,但都是针对大户豪商。因为先期投资大,一时难见效益,进展不多。

可这两家公司的盈利前景相当稳固,因为他们所有的扶南和勃泥,工商税权都归他们,而且南洋公司还垄断了南洋一侧的海贸。广增股本,吸引零散银流,足以撑起大盘,回流到一千万的国债上。这中间所生之利,虽然散于公司和股东身上,却是紧紧附在了国债上。

至于这一千万国债要怎么花,那就由朝廷进行投资,一部分用在最能挣钱的地方,用来应付利息,以及补贴那些不能挣钱的投入,比如李肆一直想推行的乡乡通大道计划,以及补全教育,向着全民教育推进的大工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