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357

分节阅读 35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还有不少聚在大中门下,这些都是朴实民人。什么稻米、鸡蛋、蔬菜瓜果和手工品堆在那些立得笔直的侍卫亲军身前,甚至还有人径直朝侍卫亲军身上披他们缝制的衣物,让原本当泥胎菩萨的将士们既是啼笑皆非,又是满心感动,更有一股浓浓的自豪在全身涤荡着。

英华治下,其他地方不论,至少广东一省,这两年来日子已经大变样。工商茂盛,农人负担减轻,文人虽各有心思,往昔的枷锁却消解了。而英华官府在医卫、救济等各方面做的事比满清时期强了若干倍,贪腐虽说不上禁绝,却也不再是朗朗白日下的勾当。已经有人在叫嚷眼下的日子就是盛世,李肆登基为帝,发出如此约定,那十数万人之前在天坛上的呼喊,可是他们真实的心声。

循着往日的传统,来宫门前进献贡物,就是他们表达拥护李肆,拥护新朝之心的行为。

除了献物,民人还聚在此处,想见得天颜,可依着他们的小民心性,又没胆子求见,就只好蹭在这里,希望能凑巧见到李肆出行。

此刻在大中门前,聚了上万民众,害得刚就任侍卫亲军统领一职的孟松江紧张得一脸发白,不仅调了两个整营,一千二百人来守护宫门,还一个劲地向于汉翼求援。再见到一袭明黄身影在十数人的簇拥下上了大中门,更是朝天长叹,心说这半年侍卫亲军统领的差事,多半会要了自己的小命。

“陛下驾到”

大中门上的侍卫亲军齐声高喊,下方那正嗡嗡喧闹着的上万人顿时平静了,可仅仅只是片刻,再度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李肆朝着民人们挥手,心说自己的舞台满处皆是,民众就是一个,不止是民众。

“下午两点,陛下还要在普仁殿召见新封武官点要开御门听政会,晚上七点接见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和福建五省的安抚使和招讨使”

“明天的行程是东莞和佛山,视察东莞机械和佛山钢铁,还有佛山制造局。途中要在青浦停留,与中书厅、工商署和工商总会一起讨论工商事的政务流程。”

“第三日是先视察黄埔讲武学堂,再启程去新安,准备视察香港海军讲武学堂”

李肆一边笑着挥手,一边听杨适汇报着日程安排,他的舞台太大,那些腐儒若是以为靠着什么君王礼法就能再造君父,真是有些白日做梦了。

可再想想这些日程,李肆的笑容就僵硬起来,挥手的动作也机械了,这日子,该怎么活

第二卷 第四百四十章 没太监,乃圣君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36 22:44:28 本章字数:4034

第四百四十章 没太监,乃圣君

不尽快将这英朝权政结构搭起来,李肆就真没办法活了。

作了几天准备,再花几天分别回应军政工商民各界人心,称帝半月后,李肆终于在普仁殿再度召开御前会议,此次会议被称为“皇英国政大议”,这一次会议调理了英华国政根基,从国政体制上阐述了李肆该怎么兑现皇英君宪。

后世史书上说当日秋高气爽,文武百官紧密地团结在以皇帝陛下为核心的大英王朝领导层周围,高举天主道理论和“三代之治”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皇英国宪,进一步加强华夏圣道之治的建设,为构建皇帝陛下所描述的大同盛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回归事实的话,这一天很乱,因为李肆一下烧了三把火。

首先是调理皇帝本人和英朝一国的关系,在皇英国宪里,李肆已经承诺,不以一国奉养一君,君国再非一体。原本很多人,甚至三贤党之流都不觉得李肆会在这上面较真。唐太宗还有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代明君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可不过都是用袖子遮嘴,免得吃相太难看的姿态而已。

却没想到,李肆是认真的。

首先他就明确,现在国家分内、中、外三廷,内廷为皇室,外廷为国朝,中廷接内外,内廷之事与国政再无关系。这话意味着两点,一是皇室内库和国库将是两个隔绝的体系,皇帝再不能将天下当作一己之私,随意伸手。这点三贤党乃至圣儒党都是欣然接受,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落实。但另一点却意味着,皇帝的私事也跟国家再没关系。

这点读书人都不干了,甚至范晋刘兴纯等心腹嫡系都觉难以接受。大家都说,虽然君国不再一体,可皇帝终究是一国之尊,是这一国的脑袋,一国的脸面,公私也不能这般泾渭分明。皇帝讨老婆,生儿子,都跟帝王传承有关,若是全然隔绝于外,这国体也难稳下去。

然后李肆就说,那好,我让点步,但是皇室奉养,国家也必须承担一些,众人才醒悟过来,原来李肆是在退两步进一步,跟他们谈生意呢。

拿出谈生意的架势来,事情落到实处,这“谈判”就能见到进展了。随后大家达成共识,皇室自然要享受诸多特权,国库还要在各处予以专门补贴,具体一项项确定,皇帝虽不能随意划拉国库银子到内库,但也不能腰包空空。

至于皇室宗亲的待遇,明时宗室的教训犹在眼前,反而是宋时宗室,规模既有控制,宗室又能参与政事,只是不能当阁臣而已,宗亲与国相处比较和谐,大家都同意以宋制为基础进行完善。

再说到嫡位传承,争议就出来了,李肆摆出强硬姿态,宣称绝不由外廷朝臣掺和,惹得不少文臣慷慨陈词,甚至还有人准备在殿上撒泼打滚,好换一顿廷杖。英华新朝的第一顿廷杖,几乎所有文臣都抢着想挨,这可是青史留名之事。

可惜,李肆没给他们机会,板子有,只是用来叉人的,谁拿出一副诤臣的模样来玩肉谏,直接叉出去,取消朝会资格就行了。

华夏的事就是这么扯蛋,李肆还没儿子,众人就开始争了。也不是争该立谁,而是争这事该谁说了算。

在众人喧嚣的反对声浪中品出了“反动势力”的强大,甚至连心腹嫡系都包括在内,李肆只好让托儿李朱绶上台,拿出了早准备好的备选方案,那就是不学北面康麻子那般不立储,在世之时,至少会把太子是谁确定好。

想到李肆还没儿子,此事还不是迫在眉睫,外廷文武觉得时间还长,现在有这阶段性的胜利也就够了,终于不再鼓噪。

之后再说到后妃事,要立谁为后这事,李肆早有定计,众人自然不敢置啄具体人选,只是催促李肆尽快办事。但后妃事却延伸出另一桩大事,那就是太监。

“宫闱无阉人,恐不合前例”

即便是之前唾沫星子喷得满天飞的文臣,也都只敢委婉地提醒。李肆从没用过太监,现在称了帝,再不用可不行,到时宫闱男女混杂,成何体统

“前例前到哪里的例三代圣王有太监吗朕观历史,周时礼乐崩塌,方有阉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