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245

分节阅读 2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以投票,虽然只是针对地丁钱粮,只是分散于县下的乡镇区,却是一个开端,就让这公局以后慢慢壮大,在未来能成为真正的地方议会吧。

“就怕这公局成恶绅害民之器”

有熟悉乡间民情的官员很担忧,以实情而论,这样的公局,多半是为乡绅把持,到时候他们压榨起乡民来,会不会比以前更理直气壮

“所以才要官府下乡,官吏一体。有官府在乡,才能维护公平正义。有官吏一体,往日沉于县乡,与乡绅勾结的吏员才能浮出水面,受地方和中央直接监管。同时我们也要订好公局章程,从中央到地方两个层面来监管公局的正常运转,不让其被恶绅把持。公局议员,终究是民,其他民人,借着公局,总也是个抗衡之处。”

李肆如此解释着,他还有话没说透,设立公局,这就是个几方博弈的平台,政府和民人之间博弈总额。然后政府监管,保障公平正义,让民人各阶层在公局里博弈摊分。就华夏传统而言,民人相对政府,小民相对乡绅,总是弱势而不敢言的,但在一个规则明晰的框架下,弱势一方也总能找到主张自己权利的空间。

在其他官员看来,公局就是个民人自决分摊税费的工具,如果这个工具能正常运转,地方和中央的分税制,就能顺利推行了。

“本朝还未完全恢复清廷对民间的控制,根据各县的呈报,预估今年的正税会少三成,借着公局,也能将钱粮总额步步补足。”

李肆说到了公局的现实作用,那就是夯实新朝对地方的把控。

接着话题转回正途,地方和中央怎么分税

分税制涉及一个体系问题,到底要设置几级财政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李肆决定先只设置县和中央两级,府一级只是个协调机构,等地盘再大一些,再来考虑省一级。

而中央和县要怎么分税,这个问题李肆心中大致有底,但还需要具体数字作参考,跟参议和户科官员核算了一整天,李肆最终决定,摊丁入亩后,正税和之前清廷所收的火耗、地方杂派都包括进去,打包成为统一的田税,全归由县级地方,预估满额为二百万两,大致可以支撑县以下官府的正常运转。

“名义上归由地方,依旧是由中央调拨,以有余之县补不足之县,总额盈余,存留补欠,不挪他用,仍不足补欠的话,再视情况调拨其他税种补入。总之田税的用意,就在于养官。”

李肆这个决定,是将官府拆分成了几部分,而在他的设想里,田税就只用来养地方官和中央的尚书厅,将基于田地的权税体系稳定在有限范围。英华一国将是工商之国,农事自然不能废,但却不是未来国政的核心。

田税是地方享有,中央调剂,没有彻底分开。而发展地方,光养官可不行,所以地方还需要有自己的税种。原本满清时期,就有契税、市税、地方关税和籍税等补充,现在李肆将其作了大致划分,关税、籍税等阻碍商业流通的税种取消。契税和市税等小规模工商业的税种也给地方,这部分钱不多,即便地方工商发展起来,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办大事不足,可还能办一县之事,就由县级主官和县公局去博弈该怎么用到实处。比如养巡丁,修路架桥等等。原本李肆还考虑过地方和中央在无主土地的归属分割,可这涉及到根本的土地政策,现在还不好贸然动手,土地政策就先维持现状,后面再来调理。

“国税呢”

众人有些心惊,田税全用来养官,那养天王府,养朝廷,还有养军的钱从哪里来这可是大头

“我英华立国,什么时候靠过田税和地方这些小税了”

李肆微笑,二月青浦之战后,他这股势力从暗到明,靠的都是自家产业和粤商总会,这才是大头。现在立了国,还有更大的饼等在前面。

关税,先不提南洋和欧洲的贸易,现在他李肆和满清就是两国,未来关税会收到手抽筋。

工商税,粤商总会吸聚的是大规模工商业的税费,现在还停留在粗浅的定额保护费层面,未来还需要细化,将其推进到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性质上,这是他要面临的更大一桩课题,可收获也会更多。

至于未来的什么莹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现在提还有些遥远,但只要工商发展起来了,这些都是税源。

这一通整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将田税、契税和市税等税丢给了地方,但地方也不是完全自治,决定怎么用这些税的还是中央派下来的官员。地方只有靠着公局来表民意,与官府协商的能力,这就不怕地方坐大。

严格说起来,李肆这套分税制还只有个雏形,跟以后真正的分税制有很大差别,但这是适应当下的环境,只要这套形式确定了,又有公局这个可以持续发展的新生事物,以后会慢慢走向真正的分税制。

最后众人重新提到另一个关键问题,该怎么收税

李肆手臂一扬,有困难,找商人,收税这事,就交给商人代劳了。

所有人嘴巴圈出鸭蛋型,这还真是要把英华一国变成商人之国了

当然没这么夸张,李肆是要推动民间金融体系,让纳税这个环节融入到商业环境中,制定得再完善再好的政策,执行环节若是还由权力,也就是官府层面把持,结果就会像王安石变法一样,什么好事都能变成坏事。

李肆说出决定的时候,官员们都是头疼欲裂,从摊丁入亩开始,李肆着手实施的是一整套治政之策,涉及的方面太多了,这下就要谈到新朝的工商之策。

但在这里,李肆并不想跟官员们仔细谈工商之策,一来这些官员的核心职责,其实是稳定基于田地和农人的传统社会,二来工商方面,粤商总会那帮家伙也忍不住逼宫,他还没跟粤商总会撕掳出一个清晰结果。

在这他只谈如何利用商业力量收地方税,主要是田税。

具体的征税过程是这样,由乡镇区公所的农正汇总田亩属单,交县户房汇总核算,得出总额后,交尚书厅户科审核。尚书厅户科或是批准,或是按照中央部署进行增减,再发回县户房,由县主官和县公局协商总额的增减和执行,最后发下征缴清单到乡镇区公局。

乡镇区公局通知和调剂其下纳税民人,民人向三江票行,或者经批准后设立的其他票行在乡镇区所设的分理处自投,得了缴税执照后,再向乡镇区公所的农正法正登验税讫,作为日后核查或者纷争的纳税凭据。

细节流程大致是这样,如果有什么问题,到具体实施后还可以调整。听了如此布置,苏文采第一个跳了起来,激动地高呼:“德政善政仁政”

其他官员也纷纷向李肆行礼,共表庆贺,这一套政策推行下去,康熙老儿的什么仁政盛世,根本就是牛屎对鲜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