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242

分节阅读 24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直隶州,把广西东面尽数握住。之后再打通太平、南宁两府,与广东廉州府拉成一线。与此同时,北防湖南,西防云贵。”

李肆给贾昊交代得如此细致,自然是不会到梧州了,龙骧军撤回广东,贾昊要带着羽林军独当一面。

军中诸将有些不解,他们出击广西,目的是为搅乱清廷大军围剿之势,如今只是败了广西一省的兵,顺带小挫云南湖南绿营,李肆却要他们摊开架势,占领州县,当清廷未来的围剿不存在一般。

部下们都有了看到大局的眼光,贾昊很欣慰,但毕竟他们都是军人,只看到了军事,没看到政治。

策妄阿拉布坦在西藏似乎有了动作,尚俊的天地会还没大能到可以实时拿到满清朝堂中枢奏报的程度,并不清楚具体细节。但年羹尧升任四川总督,就能看出这事肯定不小,康熙不得不预作防范,毕竟自噶尔丹以来,准噶尔就是康熙的死敌。只是尚俊乃至李肆都不清楚,把年羹尧从李肆当面弄走,还含着康熙的另一番心思。

调走了年羹尧,康熙却还没选定统兵大将,这说明他并没把这英朝当作策妄阿拉布坦那个级别的敌人看待。尚俊的天地会通过京城眼线得知,满清朝堂也正在争执,策妄阿拉布坦和李肆之间,到底该选谁为战略重点。以李光地为首的汉臣将李肆这英朝视为生死大敌,可满臣却都认为,广东之乱,怎么也难乱到北方,策妄阿拉布坦却是直接威胁北方的心腹之患。看起来,康熙更倾向于满臣的观点。

“所以,大围剿即便有,至少也得半年后,咱们可以专心于广西。”

贾昊如此解说,诸将心怀大慰,说实话,尽管梧州之战大胜,但羽林军死伤接近两千,还不乏有左营指挥使林堂杰这样的将领阵亡,全军已经伤筋动骨,大家都想喘喘气。

李肆还交代要拿下广西东面四府一州,诸将却不当是什么难事,换个没经历梧州之战的人来,绝对会以为羽林军已是骄狂之军。

不是他们骄狂,而是广西清兵已经丧胆。广西一省绿营,在梧州已经被打断了脊梁,英华军有枪炮的时候打不过,没枪炮只有刺刀的时候,更是撞得头破血流,那还怎么打

原本广西各镇协的绿营在梧州就被灭得七七八八,贾昊接了李肆的命令,散开各营,马不停蹄地卷向桂东这四府一州,几乎是旗号一到,州县就开城纳降,梧州血战的红利,正源源不断向羽林军手里送去。

这还不止是英华军威的影响,正如段宏时所说的那般,东西两路进击,连场大胜,就有人急不可耐地跳出来摘桃子,因此李肆回广州后,作的第一件事,不是定年号,也不是颁历法,而是发布英华民谕。

“大赦天下”

“杂税皆免”

“苛刑尽废”

最大的桃子,该英华新朝得,该他英华天王李肆得,东西两面打出了声势,那就得借着这声势收买人心。秦末刘邦在汉中约法三章,他李肆就要在广东和广西新得之地,搞利民四条。

还有一条是什么

“摊丁入亩”

这不是李肆提的,提案人让李肆很意外,是李朱绶,原本李朱绶也没当是太大回事,只是将其当作政务细节来谈,可关注人心的段宏时马上把握到了这一条的政治意义,建议写进英华民谕里,在英华已经控制和准备要控制的地盘上广为宣扬。

“这其实只是个小细节”

李肆当时的想法也跟李朱绶一样,并没太看重这一条的政治意义。

“此时也该让农人知道,英朝将是他们的国了。”

段宏时这么说着,李肆沉吟片刻,缓缓点头,虽然他觉得早了一些,但时势推人,他也不得不开始借用农人的力量。

第二卷 第二百九十五章 咱也要摊丁入亩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11225 18:34:11 本章字数:3978

第二百九十五章 咱也要摊丁入亩

李肆此时对农人的想法是“借用力量”,源自他遇到的第二个烦,广东工商也开始逼宫了。

严格说起来,这还是天王府的军政架构很是混乱,不适应局势飞速发展的原因,他这英华一国连场大胜,东路将清兵赶出了广东,还占了南澳威胁福建,西路败了清廷三省之军,整个广西眼见都是囊中之物。最危险的初生期已经度过,聚在英华大旗下的文人和工商,都急不可耐地伸手要分花红。

“好那咱们就兴这摊丁入亩可咱们不是满清,不仅只说,同时还要做,而且言行合一”

李肆心念转动,下了决断,要将“摊丁入亩”一事,当作一个切入点,不仅吸聚农人之心,还要调整天王府政务架构,同时借此而上,砥定他英华一朝的治政根基,兑现他最初立国时许下的承诺:“英华是众人之国”。

历史上雍正搞“摊丁入亩”,不过是顺应自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以来的发展大势,基本背景是以银代役之后,人头税,也就是丁银的实际征收越来越艰难,越来越跟实际脱节。满清入主华夏,延续明时赋税制度,丁银征收以万历黄册所统计的“丁口数”为根基,已经完全脱离实际,各地州县按都图甲摊派到户,而实际被征收的对象,跟籍册上的户等资产根本对不上。各地州县对“丁银”的征收从来都头疼无比,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精力来造假账,让他们的丁银帐目看起来是每年在变动的,毕竟这税是人头税,人变税就得变。

实际经理政务的地方官员一直都在作各种尝试,比如广东,早在明末,就有州县已经在推行“丁随粮走”的权宜之计,实质上是将丁银摊分到田亩里,只是在账务流程上,还保留着基于黄册的都图甲丁银体系。原本历史上也是广东最先推行摊丁入亩,从康熙五十五年就开始了,因为这里基础最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