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185

分节阅读 18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青衣女子正在溪水边嬉戏,她两手沾满泥土,自溪水中猛然高挥而起,带出一股泥水四下飞溅,可散开的点点黄泥,却显出了脑袋胳膊,竟然是一个个抱膝的小人儿。

“盘古开混沌,清浊分灵气。”

“女娲与我体,血脉得所依。”

”燧人亮我目,神农百草析。”

“三皇与五帝,道德孔孟继。”

“华夏十三圣,待得末圣齐。”

徐大椿呆呆看着这幅女娲造人图,虽然面目迥异,但他却觉这位女娲,气宇跟盘金铃说不出的相似,而童子的歌声婉转清亮,歌词也清晰入耳,虽然俗白无文,却被这歌声唱得荡人心魄。

收摄心神,再看向殿堂正前方那个阴阳鱼天窗,以及太窗下,石地板围出的一小块草地,徐大椿恍然,这小天庙,拜的竟然就是天地,就是皇天后土

殿堂虽高,却不甚大,唱歌的童子在殿堂一角,另一角墙边,还有一个人在专注地作画,仔细看,像是孔子授徒画,徐大椿百思不得其解。此刻他所见所闻,每一项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凑在一起,却怎么觉得那般不同就像是有什么东西直印心底,他却描述不出那东西的形貌。

“俗人都称小天庙,可它的本名叫天圣殿,是什么天圣教的道观。”

徐大椿拉着那个画师问了起来,那画师三十出头,操着一口北方口音,自称叫边寿民,如此给徐大椿介绍着。

“这庙子就是给人拜拜的,若是想知得更多,殿门口立有牌子,你径直寻路去找人就好。”

徐大椿对这天圣教无比好奇,可边寿民也知之不详,角落里正带着童子唱歌的那人也很礼貌地说自己没资格讲解教义,请他去寻本教长老。

非佛非道,甚至也非洋人的什么野鼠教,徐大椿如嗅着了鲜嫩排骨味的猎狗,赶紧找了过去,却发现就在英慈院的背后。

“若是好奇,就请先回吧,本教奉上天,不烧香、不拜佛、不信三清,只为酬上天好生之德,供英慈院得救之人抒怀而已。”

出来见徐大椿的是一个白眉老者,穿的也是一身类似盘金铃的淡青素袍,若是换上道袍,加个拂尘,还真是一位道骨仙风的得道高人。

“晚生确是好奇,可解惑未尝不是得道之途,晚生就想知道,到底这所谓的天圣教,是靠什么来奉上天的是易,还是理”

徐大椿不罢休,他的确不止是好奇心,在那殿堂里,他感觉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被触发了,但他说不出来,而这个答案,似乎就该跟这天圣教背后的东西有关联。

另外一个疑问被他憋在了肚子里,盘古女娲,三皇五帝,老子孔孟,这才十二人嘛,为何要说是十三圣

“哦,你还学过易”

翼鸣老道诧异地看住这个二十出头,跟李肆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接着心中一动,他正愁没合适的弟子。这个“天圣教”,是他将“天主道”思想具化给世俗众生的尝试,只是苦于没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全都是自己一个闷着琢磨。这个年轻人,好奇心如此之盛,还有易学的根底,那么谈这玄学化实的事情,也该有了基础。

“上天之道,浩瀚无穷,若真有心钻研此道,可得有一去不回头的觉悟。”

翼鸣老道眯着眼睛,欲擒故纵。

“若真是窥破造化的上天之道,纵然粉身碎骨,也无遗憾,朝闻道,夕死可矣”

徐大椿激动了,他求学之心,已经痒到了骨子里,骤然听闻有什么天道,自然不愿舍弃机会,反正是骡子是马,他自信有辨别的能力。

“唔,那看来你没个几十年,怕是死不了的呃,你叫”

翼鸣老道呵呵轻笑道,接着问起来历。

“晚生徐大椿,字灵胎。”

徐大椿亮出了字号。

第二卷 第二百二十八章 鹊巢鸠占,以牙还牙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11116 14:37:22 本章字数:4739

第二百二十八章 鹊巢鸠占,以牙还牙

匪头表示数错数了,徐灵胎的疑问该是“已是十三人,为何还要待末圣”

无数的门,无数的邪魔之门在岭南之地大开,北京雍王府的后花园里,胤禛悲哀地这么想着。他所在的府邸不再是雍王府,而只是固山贝子府。康熙的处置已经发落下来,他出广东钦差,大半时间都没按照正常流程来,被扣了个“疏怠钦差事”的罪名,撸去了亲王位子,径直降成了贝子。

邪魔之门在广东开启,而他自己的圣眷之门却重重关上,忧愤郁闷之极,只好天天在后花园钓鱼,连鱼钩都是直的

如果不是另外一个人的下场更为凄惨,此刻的胤禛,估计已经把自己当作鱼饵,插进水里去喂鱼了。他的八弟胤禩,套了个“万寿节不敬”的帽子,剥了所有禄爵,跟废太子一般圈在了家里,老师何悼更被丢进刑部大牢,要治谋逆之罪,不是李光地方苞等人劝着,人头早就落了地。而老九老十老十四都一同遭了罚俸禁足,再不敢相互往来。

“终究还是遭那李肆算计了”

胤禛不得不承认,自己依旧没有完全了解那李肆,不仅在广东败了,在北京也败了。不过这样也好,这个邪魔,就丢给他皇阿玛自个料理吧。

“王爷王爷大喜”

李卫的嗓音响起,胤禛烦躁地想,我可不是王爷了,而且现在还有什么值得喜的

“皇上的手段都施了出来,王爷你可知在这人事上,有怎样的布置”

李卫喜形于色,还在吊着胤禛的胃口,胤禛冷哼一声,不耐烦地丢了个白眼,李卫赶紧如竹筒倒豆子一般交代出来。

“赵弘灿回朝,迁兵部尚书”

“两广总督改督广东,杨琳迁任”

“汤右曾任广东巡抚”

“布政使、按察使全部换人”

针对广东的一连串动作,胤禛没看出什么喜,杨琳在此次广东之乱里,涉足最浅,权衡最深,康熙很是信任,所以被升上去,专心把控广东局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