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草清 > 分节阅读 22

分节阅读 2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肆放开了嗓门,像是说起了酒话,毫不在意被旁人听了去,萧胜倒还勉强压着蒸腾的意识,帮着扫了一圈,怕这私密之事泄露。不经意间,对李肆的心防又退了一大步。

“萧大哥,这些可是你的经验之谈难不成当年在台湾时,也是一枪放倒了乱首才立的功”

早前萧胜就提到过他能成为把总,是在台湾平刘却之乱里立的功,可李肆当时没把这个话头牵出来。这可是一扇门,在火候没到的时候就推开,很是浪费,而现在是时候了。

“一枪一枪顶什么用”

萧胜脸上红晕一片,一半是酒气,一半是豪气,话语滔滔不绝。

“你小子打枪准,不是运气就是天生的本事,可别以为这鸟枪的本事,就只在准不准上鸟枪也重阵而战之,要用这鸟枪阵,除了要深通鸟枪之外,还需要懂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也是混了很久,才有了那么一点心得。”

“台湾之事,我能立功,靠的就是这点心得那是四十年十二月十二,刘却聚众急水溪,白大人率营兵和镇道两标援兵共千人急攻。中午行到临近急水溪的一处斜谷,遭乱匪伏击,全军被截成三队,乱得一塌糊涂。白大人所在的中军,乱匪已经冲到了二三十步外。”

“当时军心散乱,各自为战,我见事态紧急,直接越过管队千把,把周围七八十名鸟枪兵招呼起来,以五龙横海阵轮番轰击,将冲击中军的乱匪击散。接着又倒卷珠帘,转到伏击后队的乱匪侧翼,两轮排射就把他们击溃。白大人这才有了调配的余裕,杀散了正与前队混战的乱匪。”

李肆小心避开萧胜那飞舞的唾沫,心想这什么五龙横海阵,该就是列成五排,轮流开火,其实该叫“五叠阵”才对。接着慨叹道,感情坐在自己对面这家伙,就是当年平定刘却的首功之人。以立场论,是个双手沾满革命群众鲜血的刽子手

那么继续钓他坑他,就没什么负罪感了。

“可惜呀萧大哥,你要是早生二十年,三藩之乱,征讨台湾,你怎么也能有出人投地的机会,现在就算不是军门,也成总戎了。而今河海宴清,你也没了用武之地”

李肆眯缝着眼,像是有口无心地说着。

“河海宴清屁东北的罗刹鬼,西北的准噶尔,西南的夷人土司,这都是祸患南洋的洋夷虽然在郑贼手上伤了元气,可还阴魂不散。特别是这洋夷,船坚炮利,早晚会成我大清的祸害”

萧胜吐着酒气,热血愤青的面目展露无遗,可接着他又怆然摇头,叹息连天。

“当今皇上”

即便已是半醉,他依旧朝着北方遥遥拱手。

“洞烛万里,这些他定然是都看在了眼里,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朝廷还恋于骑射,不着力在火器上光靠那笨重的红衣大炮可打不赢恶仗,最终还得靠兵丁手里的家伙。就说这鸟枪,如今洋夷全数用的是自来火枪。雅克萨、准葛尔,皇上也见过不少了,为什么就没让八旗绿营换用自来火枪只是将火绳改为火机而已,小小改动,可有大利满朝智士,就没人说上一句”

萧胜的情绪也到了高点,这疑问不是简单的不解,说的是自来火枪,其实也在自己这鸟枪本事总被打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遭遇上,他这么多年来的失意都蕴在了里面。这样的情绪,李肆完全能感受得到,这就像是马汉生在了蒙古国一样,天既生我,为何弃我才具不仅无处用,命运还因此沉沦,萧胜趁着酒劲,将他的郁郁不得志倾泻而出。

“这个萧大哥,绿营和八旗还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鞑子朝廷不着力改进鸟枪李肆当然再清楚不过,他开始了撩拨,语气里的暗示再也明显不过,朝廷对绿营可是又用又防范,这事人所共知。而这话只是过渡,萧胜能有什么回应,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嗨小四,你这心胸就差了点意思,还亏大哥我对你另眼相看”

果然,萧胜听出李肆的话外之音,脸上涌起不屑,那态度就像是后世论坛辩手将对方鄙视为中二一般。

“你啊,还在看山不是山,不要被一些流言惑语给蒙了脑子国政之局,哪有那么肤浅的满汉一家,当今皇上拱手可没把这话当作虚言,一些细务,什么满城啊,通婚啊,官缺还有禁书的,那是碍于祖制,不好调理。有些事情做得过了一点,为的也是整个天下的安宁。我大清已是浑然一体,根结上不分彼此。就说这自来火枪,绿营没有,八旗不也没有吗”

李肆心满意足地微笑了,这个忠于大清的萧胜,为了在“深度”上辩倒自己,不得不打补丁扯上什么满城,什么满汉通婚和禁书,这已经是逾界了。纵然本心没有悖逆之意,这些话要被泄出去摆在了台面上,轻的丢帽子,重的还得挨板子。

可李肆不是来抓萧胜小辫子的,眼下也没外人,他要拿这些话要挟萧胜,那是发了酒疯,他能做的,是撼动这个鸟枪把总内心的根基。

萧胜这话,只是要辩倒他,李肆有太多可说的。

满鞑对火器历来注重,当年老奴被红衣大炮伤死后,鞑子就成了红衣大炮控,千方百计想仿制。后来在海边捡到一门红衣大炮,中了五百万。之后辽东三矿徒降了鞑子,也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人辖下可都是精锐的火器部队,特别是受过葡萄牙人培训,懂得使用红衣大炮的炮兵,给黄台吉又送去了一个五亿元大奖。

认真说来,满鞑确实是骑射起家,但他们是靠火器发家满鞑窃占华夏之后,别说红衣大炮,弗朗机炮都不让绿营用,就只准绿营用什么虎蹲炮、劈山炮、奇炮这类几十百来斤的小炮。这本是朝廷知而不宣的潜规则,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太原总兵金国正这个傻大胆,向兵部上题本请造子母炮,也就是弗朗机炮。不知道兵部出于什么心理,居然允准,然后向康熙呈报,才逼得康熙不得不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非常严厉地强调说“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前师懿德、马见伯曾请造子母炮。朕俱不许,此事不准行。”1

火炮不谈,就说火枪,有清一代,直到鸦片战争,绵延二百年,清军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一直用火绳枪,原因也很简单。当年康熙在雅克萨对俄罗斯,在西北对噶尔丹,都吃足了燧发枪的苦头,甚至自己的舅舅,指挥炮队的佟国纲都被打死。对这火枪的厉害,就跟红衣大炮一样,认识透骨入髓,后来乾隆征缅甸,更在燧发枪上栽了大跟头,但即使如此,依然没有去改进过火枪。

清初几个皇帝不是把火枪当作弱者之械,恰恰相反,一直都当作军国利器来看。火枪的技术发展,至少皇帝是清楚地看在眼里,就看康熙收藏在自家皇宫那各式各样的火枪就很直观,傻子都能明白萧胜之前说的道理。

就因为知道这火枪的厉害,才要坚决遏制它的发展。火绳枪早就广为应用,满清立国之后要再禁用,很不现实。幸好这东西缺陷太多,只勉强凑合能用,镇压没有火器的作乱草民足够。燧发枪就不一样了,它可是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的分野线,由它而起,再加上刺刀的话,就是全面的军事变革2。鞑子多半是看不到这点,但他们能看到,如果放纵火枪发展,就会面临一个非常恐怖的现实,那就是一枪在手,人人皆可为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