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无尽梦境 > 分节阅读 81

分节阅读 8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处处燃烧着的火头,无奈地接受了定军山无法改变的结局。

法正不愧为刘备谋主,将万余精兵分作十路,同时动手烧鹿角,并且对定军山几处战略高地进行突袭n于无从判断对手各路兵力的强弱,夏侯渊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兵力均分到各处据点,再留下适当的机动量以应付突发状况。

这时候,一名传令兵跌跌撞撞地跑来,“报东围有刘备大军来袭,张郃将军守不住。”

夏侯渊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当即便下令分兵一半去助张郃守东围。

黄志和司马富强再也顾不得什么上下尊卑,立刻出言阻止,“将军不可”

“有何不可”夏侯渊纳闷地问到。

“刘备行的是声东击西之计,名为攻东围,实为取南巍”这些东西司马富强已经事先交代过,此时黄志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

“那又如何”夏侯渊那刚毅的眼神突然变得柔软,“尔等欲弃儁张郃字于不顾且东围失,则定军失者,虚虚实实也。若我不救,东围此刻便要失守,弃之何异于认输”

黄志哑口无言。

司马富强则看得更深一些,当鹿角被烧的那一刻起,夏侯渊便意识到定军山的败局已定。他一员征战数十年的老将,岂能比自己和黄志两个新嫩不懂兵法。史书上并未写明定军山之战点点滴滴的细节,但此时看来,并非夏侯渊分兵之过。

历史果真是不可改变

夏侯渊分兵并非为了苟延残喘,他是为了给张郃及大部分魏兵留一条后路,老将军的心思一目了然〃军山西北两面山势陡峭,无法行人,唯东南两个方向有出路南则蜀军领地,往东即汉中,是魏军撤回关中的唯一路线。

从一开始夏侯渊安排张郃守东围,便是为他准备一条退路,一旦定军山失守,正值壮年的儁便有一条活路,可东山再起。

果不其然,夏侯渊突然说到,“尔等亦去助儁守东围,此处有某足矣。去吧,儁便拜托诸位相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处处青山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曹操委以征西将军重任,着夏侯渊守汉中,老将便誓与汉存亡。当然,他也不是自寻死路,只不过习惯于身先士卒,想坚守定军山到最后一刻。

也难怪曹操一再警醒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实在是因为太过于了解夏侯渊的性格。

黄志死死地盯着夏侯渊那张老而弥坚的坚毅脸庞,将其牢牢地刻印在视网膜里,刻印在脑海里,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并肩作战。

司马富强惋惜地摇摇头,拉着黄志,“走吧,历史是改变不了的”

第五周 一贫如洗 第一夜 定居山之殇四

定军山东围,随着夏侯渊分兵的到来,蜀军的攻势也逐渐减弱。然而回首南望,南围那边却是激战正酣,蜀军已经是攻上山头。张郃正犹豫着是否回救,黄志却不得不制止他。尽管他心里也有万般不舍,但这不是感情用事的时刻。不管是为了保存魏军实力,还是为了东河,他都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时年张郃为荡寇将军,品秩比黄志的谏议大夫要低,且黄志同时兼任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军师,故受其节制,便领命伺机东撤。

尽管熟悉这段历史,但身临其境的司马富强依然觉得如此的无力。史书无法写明双方每一条军令,每一次兵力调动,一切还看临场指挥他们面对的是蜀汉谋主法正,这个被陈寿评为“奇画策算”的法孝直然东河的三个臭皮匠依然是稍逊一筹。

法正兵分十路不仅仅是为了让魏军无法守护鹿角,其谋虑之深远,甚至考虑到了如何阻截魏军的突围。只有全歼夏侯渊大军于定军山,蜀军方能一路畅行无阻,出汉中,取关中。

无论司马富强如何调兵遣将,总是被十路蜀军之一堵了回来,找不到一条活路,眼见着便要辜负夏侯渊的期望,将魏军全部葬送于此。

黄志双眼赤红地盯着定军山南麓,那里烈火冲天,战斗已经接近尾声,蜀军以优势兵力彻底压制了夏侯渊事的半数汉中军。

“我们反其道行之,就往西北方向走”他转头望向司马富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去阳平关”司马富强恍然大悟。

他以前研究三国志张郃传总是有一段相当不解的问题,便是其中一句“渊遂没,郃还阳平。”

阳平关的作用在于西拒蜀军,而蜀军一旦过了阳平关,进入定军山所在的汉中盆地,那基本上就遏制了曹军通过斜谷南下的可能,同时也获取了兵出斜谷北上关中的机会。

古阳平关地处定军山西北方向,即现实世界中的汉中市勉县武侯镇〈理来说,刘备大军从阳平关出来,南渡沔水以攻定军山,这一代郁于蜀军的地盘。

而斜谷道位于定军山东面,是连接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通道,中途经过终南山里的太白县,南口名为“褒”,即现代汉中市北面的褒城镇,北口为眉县,在宝夹和咸阳市之间。

两者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这就引发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为何张郃败军不往汉中方向取道斜谷退回关中平原,反而回了敌人的地头阳平关,成了一支深陷重围的孤军。

古人写史总是惜墨如金,以致于留下一大堆谜题让后世不得不反复考证,依然没有个定案。就如同安阳曹操墓一般,其真伪恐怕还有待梦中人亲自去一探究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