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斜风 > 分节阅读 140

分节阅读 14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份量最重的就是这个仙居县的乡正吴琮。

虹军的乡正,都是许给有份量的人物,柳畅之前也听说这个乡正吴琮的名字,知道他是仙居的一名贡生,表面敷衍虹军,背地里意图不轨。

但是孙胡子没有想到这吴迂的胆略如此之大,竟然组织一次仙居、天台两县一齐发动的叛乱,同时还有苏镜蓉在海上策应。

这样的叛乱即便失败,也能在台州境内造成了一场惊人的动荡,因此柳畅已经决定不留情了:“既然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那么只有请诸位上西天了”

这二十三个人,一个都不能活下来

不过仙居乡正吴琮,为患最重,得第一个去死

金陵城外,钟山山麓。

这是后来那个“钟山风雨起苍茫”的钟山,距离天京城只有五里地而已。

只是这里也是赫赫有名的紫金山大营,从钟山上望去,天宁寺风景秀丽,一抬头就是南京城的城墙,一低头就是无数顶帐篷与不尽其数的工事。

在这无数顶帐篷之后,便是一座座土房子,可别小看了这些土房子,只有在江南大营有份量的文人与文官才有资格居住在这样的土房之中。

五里之外就是金陵城,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天京,而这里却是清军盘据有年的紫金山大营。

从来没有一个定都金陵的政权软弱到这等程度,连金陵城外都无法荡清,事实上,历史上最柔弱的南唐也不过不曾占有浙江而已。

可是太平天国却完成这样的奇迹,当然这不仅仅是天国决策层一方的责任,能在敌国京城五里之外设置中军者,必定是一位非凡人物。

王有龄一边往山上走,一边神驰千里,这钟山上竟不沾一丝兵家之气,紫竹繁花、山泉叮呼,除了在其间奔走的军人之外和身后时不时响起的炮声,才能让人想起这是处于危机重重的紫金山大营。

王有龄行走在这样的山间,一边神驰,一边赞叹着向荣向欣然这位江南大营的主帅,这位大帅作为东南半壁的擎天柱,果然不是凡人了

他正想着的时候,那边已经戈什哈惊叹一声:“向帅下山了,何根云中丞好大的面子啊”

王有龄抬起头来,想要向这位江南大营的大帅行个礼。

第224章 斩草除根

出现在王有龄眼前的是一位有些苍老的老人,补服朝珠,柱着拐杖慢悠悠地往下走。

随行的戈什哈那是羡慕得很,连声说道:“向帅已经年余不下山,何中丞的面子真大”

正如同别人说过的那样,向荣的脸面上没了一大片,那是当年讨伐滑县李文成教匪所伤,脸皮一直没长回来,他身形瘦长,长相不象是员武将,倒象是位乡间私塾的老夫子。

他年纪不过六十,但是征尘战事却让他苍老得如同一位过了七十的老夫子,连走路都有些颤威威,但是王有龄却是清楚得知道。

眼前这位向荣向欣然,真是大清擎天柱一般的人物,咸丰三年他追击太平军到金陵时,太平军已经取了金陵,他遂率兵勇一万三千名在城外设营,逐步进逼,力战取了紫金山等地,最近的张国梁大营更是离天京不过是两地而已。

这三年来,他与天京城内的守军互有攻防,但是与江北大营一起慢慢地把天京、镇江等地围得死死得,特别是咸丰四年从广东购买到红单船四十艘,金陵城外的形势越来越对太平天国不利了。

从皖南到苏常,到处都是有江南大营堵御,结果太平天国虽然建都于金陵,但是却分割成天京、镇江与瓜洲三块,相互根本不能支援,都遭到清军的围攻。

但是更重要的江南大营成了苏常与浙江的屏障,太平天国既不能取苏南,又不能拿下浙江,在财政上处于极端的困境。

虽然苏常与浙江无可用之兵,可是这位向荣却奇迹般地保住了大清东南半壁山河。

王有龄一想到这件事,就感叹不已,他当即给向荣行过了跪拜大礼:“浙江杭州府通判王有龄见过大帅”

向荣就同一位乡间私塾的老夫子那样平易近人,:“你的来意我已知晓,我们上山说吧”

只是王有龄也知道向荣早年投身军伍,并不识字,公文都要操于外人:“向帅请”

向荣颤威威地往上走慢慢走去,走几步路都停下来歇一会,但是王有龄却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象而已。

他就是东南半壁山河的中流砥柱,他若不在,这东南就难保了,但是只要有他在钟山,清军就能把太平军锁死在天京之内。

别看他现在这副老朽模样,已经一年多没下过钟山,但是江南大营二十余员战将,没有一个不是对向荣服服帖帖,特别是张国梁这一员降将更是对向荣敬仰无比。

今年有潮勇因故上山闹事,有一名潮勇提枪刺向向荣,结果向荣前一刻还是老朽得将要死去一般,后一刻已经脚一踢夺走了长枪,下一刻直接就直接就这名潮勇当场刺死,转述这段故事的营兵当时也在场:“向帅真神人也”

或许这种人就是天生的军将吧

王有龄只有这样的感叹,他跟着向荣走进了他在钟山的土房,更是眼前一亮,这个院子洁净得很,屋内有琴有书,屋外有竹有花,只是缺了几个漂亮丫环,就是男人梦想中的仙境了。

“何根云是让你来哭秦庭请援兵得吧”

“正是”王有龄当即答道:“长毛入浙,红贼又拢乱于东南,浙省无兵无将,只好向向帅请一员虎将,数千精兵”

“数千精兵”向荣倒是笑了:“我且你问你,我这江南大营,存兵多少”

“大营精兵四出征战,存兵恐怕不多了”

向荣当即跟王有龄交了底:“我大营有兵几近五万人,但是江南处处告警,我派兵四处出援,又要取镇江,因此大营存兵不过六千人而已。”

这是向荣的战略决策,他认为围困天京的意义不大,而重于堵御各地,因此大营将兵从一万三千扩至将近五万人,但是金陵附近的大营本部兵力却从一万三千减少到六千人。

但是这样一来,江南大营起到救火队的作用,特别是大营战将数十员,皆能硬战,因此三年以来太平天国在东南的发展,可以说说处处受挫,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不过大营本部也确实只有这六千兵而已,现下只能困住金陵而已,因此王有龄却是说道:“只需要借大将,精兵数千,短则一月,长则三月,一旦平贼功成,即刻归还”

只是向荣却是说道:“雪轩,这就是你的错处了,要借兵岂能限定归期,我们江南大营每个月要从浙江拿六万两的军饷,若是短少了这六万两,我这里就只能九关了”

九关就是四十五天发一次饷,一次发九个月的军饷,在向荣之后的和春、张国梁都是用这个办法来欠饷,以后崛起的淮军也沿用这种九关的制度。

“军兴以来,我向荣统兵,耗银几三千万两”向荣继续说道:“但是从来没有一地地方象浙江那般与我相处和谐,解饷从不拖延半分,何况除了大营之外,皖南营兵亦用浙江协饷,一月更用至十数万,因此大营与浙江可以说是唇寒齿亡,浙江亡则大营亡,大营亡则浙江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