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蚁贼 > 分节阅读 194

分节阅读 19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姓者,今日与诸位立誓:虽显宦,不可免罪;虽千里,不能免死”

割发明志,平壤立誓。十四个字,落地锵锵,众百姓感奋不已。

那汉子羞愧到了极处,又是羞愧,又是激动。他心中激荡,大叫道:“小人的性命,从此归了大将军”

“尽管我割发代你死,你也活罪难逃。带下去,军棍一百,发往新军之中,做一个马前卒子”

所谓马前卒子,就是在大官人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放在这个语境中,显然驱为军阵先锋的意思。但凡战事,死伤最众的当数先锋。这汉子死罪虽免,但受到的处罚不可谓不重。围观众人心服口服。

毕千牛派出两个侍卫,带了他下去受罚。邓舍留下一人,暂且帮助两个高丽文吏看住榜文,等方米罕及平壤府另外派人过来交接。处理过此事,随后他在百姓钦服、敬畏的目光中,上马回府。

他当街赏罚,断发立誓的事,很快传遍了平壤,传入了许多人的耳中。

张德裕失声叫道:“收拢人心,小邓好生狡猾万料不到曹阿瞒的故技,竟然会重现今日。”他坐立不安,问刘旦,“可与高丽使者联系上了速速去做本官要尽早赶回,相爷还是小看了他也。”

高丽使团所住的地方,与迎宾馆一样,周遭遍布士卒岗哨,防范森严。

就在刘旦钻营打探、寻找机会,以图混入的时候,高丽使者也听闻了此事,他半晌无言,喟然长叹,道:“今小邓割一发,收效强过杀一头。假以时日,北界的民心必然就要尽数归之于他了呀。”

洪继勋闻讯大笑,向左右道:“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况且主公千金之躯,春秋大义,法不加尊。今日道路上遇到意外的事,主公立刻就能做出惋惜杀卒、割发立誓的举动,变坏事为好事,既严明了军纪,又一举得海东民心,同时警告妄自尊大之辈,下不为例。一石三鸟,机变之才可见一斑。

“我海东有此明主,何愁不发扬光大我等得明主,可喜可贺。”

他评点一番,吩咐侍从备纸墨。

好端端的,为何要备纸墨有属僚不解,问其意。

洪继勋说道:“我海东制度粗成,通商初定。军政格局,至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官事既毕,可正民风。主公今天明誓言的举动,不就正预示了下一步,将会把为政的重点转移到端人心、敦风俗的上边么

“本官既然身居右丞的高位,岂可素餐尸位速备笔砚上来,待本官书写条呈,上呈主公。”

他称赞邓舍有机变之才,他自己也差不到哪儿去。

姚好古得讯较晚,他忙碌联络程思忠、杨诚的事儿,直到入夜,才听人讲起。他细细询问一番,经过仔细调查过之后,顾不上吃饭休息,当即马不停蹄,星夜来到邓舍府中,请侍卫通传求见。

邓舍正对灯沉思,听他来了,心中一喜,忙命召进。

姚好古入门就拜。邓舍道:“先生这是为何快快请起。”姚好古坚持行礼,以毕,乃起身道:“恭喜主公,得一虎将。”

“一个莽汉罢了,匹夫之勇,称不上虎将。何喜之有”

“主公似有烦忧”

“不错。我正为一事烦忧。”

“臣请闻之。”

邓舍扶案而起,他得了那汉子,欢喜其勇武忠孝不假,然而忧愁更多。他道:“眼看我海东、辽东混为一体,可以预想,日后汉人过鸭绿江东来者将会更多。如今,只数万流民,就出了一个彼辈,看不起丽人。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日若久,我怕会有隐患。”

姚好古所来,正为此事。难得君臣一心,他且先不给出自己的意见,转而言道:“臣傍晚回府,这件事是闻家人说起。请问主公,可曾遣人往城中打探风声么”

邓舍点了点头。

“臣闻听后,亦曾亲自上街,亲耳听闻,街头巷尾凡聚人之处,无论酒楼茶馆,抑或瓦肆所在,百姓对此无不议论纷纷,一致称颂主公的贤明。不过其中,也不是没有愤愤不平,说些牢骚怪话的。这些人里,有汉人,也有丽人。汉人以为,主公对其处罚太重。丽人以为,主公对其处罚太轻。”

“一样米养百样人。要想人人满意,太过为难。我的烦忧,正因为此。”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民有怨望,若不及早疏导,必然会酿成大患。主公见微知著,诚为海东大幸。”

“以先生看,该如何疏导”

本书下载官网

“宜快不宜迟,宜缓不宜急。”

他认为要解决此事,要快,但又不能急。乍听之下,似乎自相矛盾。

“愿闻其详。”

“里闾之间,传言甚快。俗云: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一两个人怀有怨、发牢骚,或许不要紧。但如果我行省不立即出台相应对策,疏导百姓的话,难免积少成多。事不宜迟,所以,宜快不宜迟。

“然而,正人心,移风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来,不可心急。太急躁了,恐怕过犹不及。因此,又宜缓不宜急。”

邓舍以为然,同意这个基本原则。可该怎么具体操作呢他适才想了有一些办法,总觉得不够尽善尽美,急切想知道姚好古的思路,问道:“如何施行,先生可有主见了么”

姚好古来的仓促,没来得及书写条呈,拣心中所想,梳理清楚,说了出来,道:“臣以为,欲正风俗,首在教育。主公先前,为了得士子之心,不是令各地州县荐举贤才,送来平壤么我海东州县近百,料来各地送来的秀才定然不少,要仅靠行省州府里空缺的位置来安置他们,显然不够。而且,就算有足够的位置,也不能尽数用来安置他等。

“臣以为,主公可以借机选择良实温克、可用之人,充实入儒学提举司,以重教之名,行正风俗之实,大办教育。”

“怎么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