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现代奇人续 > 分节阅读 213

分节阅读 21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万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85亿美元,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山本十七郎本来就是经济上面的人物,对于这些事情当然是很了解,而且现在,山本十七郎对于日本以往的军事方面也很清楚,山本十七郎很清楚,有一次在与李强谈话的时候,李强就详细的分析过,在华夏还没有攻打日本的时候,日本的军事发展。

山本十七郎记得,李强当时说:“对日本海军的这一发展动向,我们绝不能仅仅从日本舰只吨位的提升简单地进行观察。相反,该舰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防卫部门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当有事三法案、伊拉克重建支援特别措施法等新的防务政策方案相继在今年通过之后,日本自卫队体制已接近崩溃,防卫力量的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在防务体制从专守防务转向目前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限制的海外派兵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也正在加紧与防卫体制的转变作出同步转型。日本军事力量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将可能成为今后日本防卫政策发展的新重点。”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综合战斗力和装备的高科技程度在东亚各国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日本作为世界级经济和科技大国的地位,使得日本发展海军具有充足的国力保证。但由于受和平宪法和自卫队体制的约束,日本海军的舰只种类一直限制在护卫舰和驱逐舰上,海军力量的发展规模也一直放在“日本周边防御型”的战略定位上。然而,老谋深算、善于捕捉时机的日本政府和防卫当局,从日本需要重新恢复所谓“普通国家”、让日本自卫队成为正常的、具有战争权的国家防务力量的战略目标出发,可以说有阶段、有秩序、有目的地一直在进行着改变自卫队体制和调整日本军事能力的变革。8月4日宣布建造驱逐舰型航母,可以说,既是这一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变革正准备进入新阶段开始。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日本就以“国际贡献论”开始酝酿和讨论海外派兵。由于当时“ko法”并未在国会中及时通过,日本象征性地派遣了一艘扫雷舰前往海湾地区。12年之后,随着1999年“防卫指针关联法”和2001年“反恐特别法案”的通过,日本海外派兵在小泉政府“无禁区的结构改革”的旗号下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时期,海上自卫队就曾派出军舰到印度洋,为美军进行提供后勤支持,2003年2月底,日本在支持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向海湾地区派出了“村雨级”宙斯盾驱逐舰,配合美军战争行动时的情报搜集工作。

从扫雷舰到宙斯盾舰,这不仅是日本自卫队协助美军海外军事干预行动能力的提高,以及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实质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和自卫队体制松动正在同步进行的日本军事力量向往“国际贡献”的军备能力的发展。日本想要打破自卫队体制,就不会满足于自卫队现有的军事力量结构。因为,既然日本政治和日本民众可以接受日本防卫力量在反恐和“国际贡献”的前提下视和平宪法为无物,实质性地改变“专守防卫”的防务体制,那么,在已经按照新的原则和制度来构建的日本防卫力量,就必须同自我期许的新“角色”相适应。因为,既然要讲“贡献”有能力才能有“贡献”,日本军备的发展似乎也就顺理成章的了。

日本政治在采取行动时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抓住时机为自己的行动取得合法的名义,然后不断地在其中掺杂“私货”,一步一步地在“合法外衣”的掩盖下向着更为战略性的目标靠拢。回顾日本90年代初以来的防卫体制变革历程和日本政界主流的防卫政策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海外派兵的实质性松绑也好、放松武器使用的自卫队“自卫”定义修订也好,或者是扩大日本中央政府的军事行动权力也好、还是加强日本军事力量的战争能力也好,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想法,其实早就进行了酝酿和鼓噪,早就构想好了准备采取行动进行诸多“突破。”不同的时期,日本会非常巧妙地利用所谓的台湾问题、朝鲜导弹和核计划问题以及反恐问题,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但对日本的政治家来说,这些问题,却都只是筹码或者“机遇”,而不是这些问题使得日本不得不想要推行新的防务战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