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新军阀1909 > 分节阅读 106

分节阅读 10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这康民粮行是华司令开办的呢对了,粮行只认新币,连银圆都不收而且需要带上你的户籍证,每人每天最多只能购买二斤大米。”

“新币户籍证我哪有该死的户籍证啊”阿力急得直跺脚。

“我不是也没有”阿福似乎早就料到,快速接口道,“快去警察局临时设立的户籍登记处登记啊,然后就能拿到一个临时证明。至于新币,简单,上海的太平洋银行和许多百货商场都可以兑换。有些小商店都可以兑换,不过价格要贵点。”

阿福一边说着,一边亮出刚领到的户籍证明,大字不识的他,说起这些专用名词来,那可头头是道,顺溜的紧,相信绝对不止听过一遍。

阿力迅速丢下阿福,奔回自己的屋子,一边翻箱倒柜,一边大喊道,“娘,你还能起床吗快把家中的银圆找出来,我拉你去办办那啥证明”

“阿力啊,娘等你很久了。家中的三块大洋和铜钱,我都托阿福帮我换成新币了,阿福那孩子,也是好人啊,你可要记住人家的情啊”

谁知阿力的娘早就衣装整齐地坐在床边,看着阿力喃喃道。

阿力眼睛一红。啥也不说跑过去把老娘抱上黄包车。飞奔去警察局。办理那什么证明。他们年中从外地逃租跑至上海。老娘在街上捡垃圾被一辆洋铁皮车撞伤。从此就躺在床上。行走不便。紧靠做点针线活。挣几个铜钱。

两人生活主要靠阿力拉黄包车。每个月挣上三四块大洋。糊口度日。原本每石大米六七块。阿力他们辛辛苦苦一个月。省吃俭用。也能勉强生活下去。可这几天不知咋回事。米价就跟着火似地。腾腾腾地往上窜。一个月不到就从原来地6块涨到10。

虽说这些天上海地有钱人似乎多了起来。每天挣得也多上几分。但阿力地眉头却从未舒展。因为这米价实在是。就在阿力饿着肚子回来时。听见康民粮行地米价只在六块五新币。你说他如何不激动。立即把家中所有地存款取出来。计划全部换成大米。

路上人群潮涌。无数地贫民百姓拿着米袋。挑着担子。大家谈论地话题无疑都是大米。康民粮行。提地最多地名字。当然就是华司令。

来到警察局。这个往日里阿力最不愿来地地方。因为拉到这些大爷们。通常都是白跑。可自从华司令进驻上海。这样地事情就越来越少了。记得一个多月前有名巡警乘车不给钱。还大骂车夫。被路过地便衣廉政啥地瞅着了。当场就把那巡警扣押带走。并从他地口袋掏出一块大洋。还没要找零。直把那孩子乐地几天睡不着觉。

虽然警察局外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根本听不见吵闹声。警察局外一长条摆满了二十多个办公桌。二十多条长龙排队办理登记。会场附近。站了一队队持枪警戒巡逻地新军战士。看到这种场面。阿力也把车子停到路旁。扶着老娘排起队来。

这时一队新军士兵巡逻而过,领头的战士看见阿力,快步走过来。就在阿力惊得不知所措时,那名小战士却帮忙扶住阿力的老娘,边走边道,“大娘,你老身体不好,就别排队了,我领你上前办证”

阿力娘活了四五十年,何曾见过扛枪的大兵如此礼貌待人。老人家当即眼睛一红,吓的连连道,“军军爷,不,不敢,我我和我儿子还是要等不能耽误军爷差事”

“没事,喂,你傻站着干啥,扶着你娘走啊”年轻的战士看着阿力喊了句。

“啊哦,谢谢,谢谢大爷,谢谢了”

虽然阿力扶着他娘插队到最前方,但沿途没有一个人多嘴。相反不少人看向这些持枪士兵的眼神,更加亲切柔和了。看着阿力和他娘的恐慌模样,也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的场景,在他们排队的过程中,已经遇过无数次了。

办理证件的有警察,也有黑蓝色制服的军人。令阿力久久不忘的,还是这些人始终柔和的语气和不时露出的笑容,虽然那些警察们的笑容,有时候看起来是那样的艰涩。

来到最近的一家粮行,阿力想象中的抢购场面并没有出现,秩序同样十分井然。米行的粮仓大门全开,里面的大米堆积如山,看来根本不存在售罄的担忧。仔细一看,几乎所有买米的市民都是平民乃至贫民。至于那些有钱人,谁会为了一人限量二斤大米的便宜,来这里跑来跑去,丢这个份呢。

直到把米袋报上黄包车上绑好,阿力才感觉到这不是做梦。一路上听着老娘这些军爷是好人啊,华司令是个好官的唠叨,阿力满面是笑道,“娘,恐怕我们还要饿上几天肚子”

“啊阿力啊,如今我们都买到这么好的不渗沙子的低价米,为啥还要饿肚子我看你是饿糊涂了,今晚回去,我们吃顿大米饭”阿里娘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一咬牙狠狠道。

“娘”阿力咽了咽口水道,“娘,我们每天有2的大米,我们省点吃,存下一斤卖给其他米行,还能转身不少钱呢”

“阿力这样好吗似乎阿力啊,缺德的事情我们不能干啊。人家华司令低价把米卖给我们,我们再

,岂不是赚了昧心钱,不行,这样不行”

阿力极为孝顺,一听只好道,“好,娘我听你的,今晚我们吃大米饭”

“阿力,我们如今受了人家华司令的恩惠,得要想办法报答人家啊可惜我们什么也没有,这份人情,娘这生是还不了了”

阿力沉默了,心中却不停地想着老娘的话。第二日,阿力一到等客点,就和伙伴们讨论起来。很快只见无数的黄包车夫路上交头接耳,然后互相点头,纷纷奔往自己的客源点。

吴码头处,一名貂皮高脚的女子刚刚下得客轮,坐上黄包车,嗲声道,“走,法租界新源饭店”

“太太,有件事情先要告诉您,我们只收新币”

“新币什么新币放心,我有银圆”

“对不起您太太,我们不收银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