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匪帅 > 分节阅读 4

分节阅读 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张桓侯祠

俗称张飞庙,坐北朝南。位於阆中市城西,与著名风景区锦屏山隔江相望。总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三国时张飞受刘备派遣,率部镇守阆中,并任巴西太守。221年刘备攻吴,为关羽报仇,临发时张飞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谥封桓侯,葬於阆中。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阆中民众慕其忠勇,立庙以祀之,始称桓侯庙。

现存的张桓侯祠,是一组明清时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大殿、厢房、後殿、墓亭、墓和园林组成。

山门,为明代重建,四架椽屋,分心造用三柱,檐下斗拱六铺作计心造。前有高25米石狮一对,龟跌双龙圭额碑两通,两侧各有9米长琉璃雕饰照壁,次间内各有战马、马夫两组著彩泥塑。

敌万楼,明代建筑。系颂张飞力敌万人所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顶,上檐斗拱为四铺作计心造,华拱两侧沿45出象鼻状假昂,下檐斗拱清代维修改动,叠垒繁复,内柱承接上檐,为四瓣梅花形断面柱。内有张飞部将子孙像四尊,高3米;石香炉一个,直径12米。左右各接木牌楼一座,各施斗拱,牌楼两侧前後壁各嵌唐以来各时期石碑六通。

大殿,清重建,光绪九年间中治官率属及民众加以维修。面阔五间,歇山式屋顶,小式木架构建筑,殿中塑张飞文身及侍从像三尊,内陈列张飞丈八蛇矛,点钢鞭原祠中遗物、祭祀鼓、铁钟、铁香炉。左右两侧壁嵌张飞八分书碑及清重建大殿功德碑等。左厢房陈列历代文物,右厢房为张飞主要业绩组像。

墓亭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内起一砖券,内塑3米高张飞武身坐像一尊,两侧有范疆、张达跪像,左右墙壁嵌有明、清石碑数通。亭後为张飞墓,墓为椭圆形,东西径22米,南北径32米,封土高出面8米。墓上奇花异草与参天古木相辉映,寺姿异态,意趣横生。

园林部分,为清代和逐年复修。主要有花园、梅园、桃园及休闲用房等。

勉县马超墓

位於陕西勉县城西老城乡马公祠村。坐北朝南,与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处。

刘备称帝後,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西元222年病逝於勉县,并安葬在此。墓冢周长56米,高3米多。墓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现存大殿3间,东厢5间,碑碣5通。殿门楣上悬“汉 乡侯”匾。

新都马超墓

位於四川新都城南三里处桂林乡马超村,其墓宏大,前後基三亩多,墓周栽植柏树,砌筑围墙,专人看守,春秋祭扫,严禁在墓内樵采、耕种、侵葬。墓前镌刻有∶“汉骠骑将军凉州牧马公墓”的石碑。从新都去泥巴沱响水 前的道路旁,曾立有一高硕石碑上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讳超之墓。”清宣统元年四川提督马维祺书写“英风常振”匾额挂於祭礼堂上。为纪念马超,历代政权都把这里的基层行政命名马超村。

赵云墓

赵云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银屏山麓。赵云墓位於大邑县城东1公里的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泅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架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庙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坏。

为宏扬民族文化,重现赵云雄姿,正定县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赵云庙,并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弘,占12亩,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筑架构,其格局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组成。

试论三户亡秦的历史应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此典一出,即被视作为必胜信念的强烈表达。其后,每逢到了民族生存的危亡之际,此典便频频被提出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并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它先验而无比正确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首先,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确实当首推三个楚人陈胜、项羽、刘邦。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以下即根据历史记载,考察这句名言的应验情况。

一 、

有关推翻秦王朝统治的那场全国大起义,其史料主要记载于史记,尤其以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秦楚之际月表、陈涉世家、张耳陈余列传、田儋列传等为最详尽。作为反秦的首倡者,陈胜的历史功绩在当时及后世均已被充分肯定。但其战斗精神及其坚定不移的反秦信念则未相应得到明确标识。

众所周知,陈胜和他的九百同伴谪戍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遇雨失期,按秦法皆当斩,陈胜便会同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在这个事实的表象之下,掩藏着一个久被忽略的亡秦之志。 以陈胜等人的处境,反秦并非唯一选择。类似情况下更通常的选择应该是逃亡。刘邦就是这样做的。1心怀不满分子黥布、彭越也是这样做的。2甚至在陈胜等人起义前夕,吴广也有意扬言逃亡以刺激随行的朝廷军吏、发动自己的同伴。3这些都表明了“逃亡”是当时的最为可取之策,但志在亡秦的陈胜从未做此想。在起义的酝酿阶段,陈胜就专注于“死国”之大计;起事之后,他更以“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的战斗宣言激励部众向统治者直接开战。这种战斗精神在陈胜部队的奋斗经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日后,陈胜的核心部队始终以一种前仆后继、必以灭秦而后快的气势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