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武唐攻略 > 分节阅读 134

分节阅读 134(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高气爽,万里无云。成功糊弄了老爹老妈,李贤自然舒服惬意的。

关在万年县衙的两个吐蕃人如今已经被提了出去,有专门通习吐蕃事务的官员应付他们。李治拿出了一个拖字诀,答应了吐蕃的和亲之议,但同时回复说要好好选择一下人选。除此之外,还提出仿照之前文成公主和亲的例子,让吐蕃派出盛大的使团,总而言之,洋洋洒洒的要求足足提了一大堆,竟是把钦陵拖在了长安城。

而另一边,武后对李治软语一求,李治便立刻大手一挥答应了她的要求在此次的科考学子中挑选十名充弘文馆馆职,今后以这批人杂以朝中文学老臣,,入宫充当编撰,编撰烈女传。而这个肩负重任挑选士子的人,自然是被李贤毛遂自荐抢了过去。

对于这一点,武后心知肚明自然不会反对,而李治压根没往其他方面去想,只以为李贤是打算以文会友,登时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要挑选人才,按照时下权贵最通常的做法,当然是闭门家中坐,墨卷天上来。尤其是如今这科考前夕,各道的贡举学子往往会把墨卷投递到各家亲贵府邸。就是那些没有得到贡举名额的人,也往往不吝投递墨卷,以期混一个眼熟。

然而,李贤要做的事情又岂会和众人相同。从父皇母后那里讨到旨意,他转过身就立刻来到了至德观,笑吟吟地对贺兰烟和屈突申若提出,趁着这秋天的大好时节,在至德观来一场做诗大会。他不但看中了至德观的广大地盘,更看中了观主妙惠的人脉。而屈突申若的手腕则更不用说,将成为镇压场面地最大利器。

“诗会”

对于这个提议,贺兰烟大感兴趣,而屈突申若闻言更是眼中异芒连闪。于是。小丫头和大姊头对视一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至于观主妙惠则是乐得做个好人。她这里虽说要忙活好一阵。但肯定能赚到一笔数额不小的香火钱,何乐而不为

至德观要开一场诗会,优胜者可得诗王称号。另可赠新书二十部及钱一百贯

一个消息顷刻间从弘文馆传到国子监,随后以恐怖的速度席卷整个长安城所有租屋和客栈,几乎所有士子都得到了这个消息。倘若有人不知道至德观是什么地方,立刻就会有好心人上来解说。

比如说观主妙惠是怎样交游广阔的人物,里头新进地两位女冠屈突申若和贺兰烟是什么样的出身,和某位李六郎有什么不得不说的关系,有很大地可能影响科举结果等等。临到最后,几乎人人都翘首盼望那张诗会的请柬。

官宦世家出身的想方设法去向妙惠要请柬。寻常寒门士子则是纷纷往至德观中投递墨卷,希望博得青睐拿到一张请柬。一天之内,至德观收到地墨卷数量足足可以堆满大半间房屋,让众多女冠叹为观止。

临到最后,妙惠不得不派人贴出了十个上句。明言若有能对出任五个下句的,则三日后凭写成的下句入观;除此之外。还有特殊赠予的请柬若干。放出考题的那一天,兴道坊至德观前几乎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然而,谁都没有见过这样形式的考题。觉得新鲜的人有之,不屑一顾的人更有之。

“烟沿艳檐烟燕眼。”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抹墨。”

“”

十个上句看下来,不少人着实一头雾水,各自愁眉苦脸地回去绞尽脑汁。而李贤自个也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发觉趋之若骛者虽多,但也有在那里满脸冷笑不屑地士子。越是这样的人,周围围在那里打探口风的则越多,似乎往往是一个小的首领。

这样的风雅阵仗,他自然不可能让李敬业等人相陪,所以早就去弘文馆找来了陆为和杜元中。这两人虽说是裴炎地好友,但平日最是好事,今年正好也要应试进士科,一听说有这样的热闹自然全都跟了来,此刻全都在那里对着试题发呆。

墙上虽然也贴有试题,但总不能让一帮才高八斗地才子仰着脖子拼命往墙上瞧,也没有几个人会随身带着笔墨纸砚在人群中誊抄,因此早有精明的商家把试题印了出来价钱不贵,十文钱一份。除此之外,还有卖对仗指南的,五十文一份,上头说明这种形式叫做对对子,还详述了对对子地一系列要求。虽说是简易版,但仍是让不少人一头雾水。

这个价钱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但是一有人拿出来叫卖,就全都被人轰然抢光,那架势端的是非同小可。

李贤自个也装模作样地掏钱买了一份,看今天的架势,几万钱到手绝对没有问题,至少筹办诗会的开销算是收回来了,所以他怎会吝惜这点小钱。此时此刻,他轻轻弹了弹手中的纸张,忽然嘟囓道:“所谓

果真大多不是好名便是好利。”

他这话刚刚说完,便听到旁边传来了一声毫不掩饰的叹息,转头去看时,只见是一个文士模样的人。和众多在场的年轻人相比,此人三十出头,衣衫极其朴素,甚至可以说是落拓,眉眼间也有一种掩不住的倦色和疲态。饶是如此,那看似瘦弱的身躯却流露出几分坚韧。

“难道有才者必得通过这样的私荐,方才能够有进身的机会么”

李贤敏锐的耳朵一下子捕捉到了这句话,见那文士转身欲走,他赶紧横行两步,客客气气地向那人拱了拱手:“适才正好听到尊驾那句感慨,难道认为此举有什么不妥么”

那文士诧异地在他脸上打量了片刻,犹豫了片刻,大约见李贤态度诚恳,他又忍不住叹道:“朝廷废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士,原本就是为了公平。如此以私荐影响科举,岂不是枉顾公平之说每年科举前夕,贡院之外的勾当往往多于院内考试,实在难免令人寒心。”

李贤心中第一个蹦上来的念头就是这人好迂腐,但转念一想,他又释然了。倘若他是一个出身寒微的士子,必定也会对这种状况心生愤然。因此,他略一思索便摇头道:“私荐虽说带有人情,但未必就是一定不公平。既然有器识才情,何必一定要等人发掘,若是肯自陈于上,又确实能够让人心服口服,如是并不失刚直。”

那中年文士闻言讶然,上上下下打量了李贤好半晌,最后便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要知道,李贤虽说比同龄人长得高大成熟,但看上去至多不过十六七岁,这样的少年说这样的大道理,自然让人觉着奇怪。

“这位小兄年纪轻轻,倒是说的一口道理”说到这里,中年文士的面上写满了萧索和沮丧,不多时又深深叹了一口气,“若是我昔日能够懂得这些,也不至于一路蹉跎,更不至于连累家人受苦。我向来以为做人首当刚直,不可媚上,不可欺下,如今看来确实是失于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