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极品明君 > 分节阅读 204

分节阅读 20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对于自己在成为吏部尚书与阁员之前一直干的老行当,王文对于都察院的职责还是烂熟于心中。张口便侃侃而言地向朱祁镇解释起了都察院的权利和职责。

官员是否违法反纪,他要管,乡试、会试及武举这样的考虑他也要管,还有巡视天下各仓储,包括内库、皇城、五城也有都察院的御史在那瞪大了眼珠子,而著名的告御状的登闻鼓也由都察院御史镇守。

除此之外,巡查国家的学堂,茶马陕西、巡漕、巡关、儹运、印马、屯田。在军队之内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

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四方,所巡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

可以说明代的都察院的权力之大,远超各个朝代,完全能与吏部分庭抗礼,甚至是犹有过之。

且不说那王文唾沫星子横飞地在那解释着都察院的职能,就算是已经查阅过那都察院的权责的朱祁镇此刻仍旧深深地为这一强权部门而感到了一种荣耀感。

是的,如果都察院能够把他们的职责能够一丝不苟的完全执行下去,那么大明的吏治真不知道会有多清明,可惜,再好的制度,没有去严格执行的人员,那都是一堆摆放着看着好看的花架子罢了,浑没有一点用处。

今天的第一更,一会还有一更。呵呵,请来点推荐票,月票,嗯,饭票、菜票也成。

第三百三十一章大明官员们的体面生活由何来第二更

而眼前的这位王文,对于别人而言,这家伙不仅仅刻薄寡恩,不与人情面,做起事来固执已见,刚腹自用,而且语言刁毒,为朝中诸大臣所不喜。

在朱祁镇看来,他的刻薄寡恩、不与人情面,那是铁面无私,认法理不认人情;他的固执已见,刚腹自用,那叫蔑视权贵,不谄媚逢迎;而语言刁毒,同样可以解释为直言敢谏。

泥玛的,这活脱脱一个十五世纪的包青天呃,或者说海瑞,总之,他身上的那些特点对于那些大臣们而言,是令人生厌的缺点,但是朱祁镇却觉得那些就是王文人性上的闪光点。这样的官员,实在是人材,绝佳的干国家总检察长的料子。

“看来爱卿对于都察院之职责极为精熟,呵呵,如此,朕更能放心的将此事委托于卿了。”待那口干舌燥,嘴角冒白沫的王文斯文地将那跟前的茶水一饮而尽之后,朱祁镇向着那王文,说出了自己让其去南直隶担任南直隶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用意。

“我大明立国百年,大力拓边,鼓励民生,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犹如一少年,渐入中年,过去许多未曾出现的问题,如今已然渐成我大明顽疾,朕心甚焦啊”

朱祁镇也不隐瞒,径直将自己的想法与思路告诉了王文,当然,是有保留地告诉了王文,对于大明而言,如今最需要解决的几项重任,就是税赋的问题,漕运的问题和食盐,对于大明而言,这些不仅仅关系民生,同样也关系到大明国运的重要大事。

漕运之弊端,不是没有人看到,而是因为利益的纠葛,使得这些文武大臣们装出了一副睁眼瞎子的模样。而还大肆叫嚣,海运神马的会造成大量的运工失去生计,引起社会动乱云云

总之一句话,漕运这玩意,已经跟各方的利益纠缠在了一起,而至于食盐,朱祁镇在后世可是很清楚,那些个关于盐商的故事,简直就跟那老太婆的裹脚布似的又臭又长令人生厌,而正是因为这样,同样让朱祁镇记得了明清时期,这些盐商,可都不是啥子好鸟。至少在大明的税赋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他们所掳掠的民财,甚至可以相当于每年大明税赋的将近五成之巨。

另外就是税赋问题,后世许多人总是叽叽歪歪明朝的税赋重,那都是扯蛋的,明朝初年,至万历年间,明朝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增长和快速的发展。

而大明的税赋呢,从朱元璋定下的税赋基准开始,历时十数帝,就几乎没有变动过,当然,后世的辽饷之类且不去谈,至少,在朱祁镇的这个时候,还没有那种国家的硬性征收指标。

国家的税赋一直就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那么,大明的百姓增长了,经济和工商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这些因之而产生的税赋增加了没

告诉你,一点都没有增加,或者说,征收之后,交纳给朝庭的税赋并没有获得增加,甚至于有时候还在减少,那么为什么大明的老百姓还会痛不欲生呢

除了各个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官员造孽。按照规定,明朝的官员工资极低。但是,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尤其,数十倍于官员的大量吏员,更是没有工资的,但他们同样有很体面的生活。他们如何能够在极少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的情况下,过着令人羡慕的体面奢华生活的呢这就是说,他们有来钱的门路。

其实,来钱的门路也很简单,贪污当然是有的,把国家的经费装到自己的私囊里。但是,这是少数。国家经费有账可查,明目张胆的贪污是有风险的。他们的钱,多是敲诈勒索来的,通过刮地皮刮来的。

通过额外加派的办法对老百姓进行的敲诈勒索。你看起来土地上承担的税负不重,可是额外巧立名目收走的往往是正式规定的税额的数倍到十倍。名目多到无法一一指出,总之是,什么斛面、折变、科敷、抑配、赃罚,火耗,鼠耗,雀耗。

粮食收上来后还要老百姓千里万里运送到规定的地方。你想想,以明朝的道路运输条件,将粮食千里万里运到规定的地方,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耽误多少正常工作而这些运费全部是纳税农民承担的;

虽然一切耗损已经提前以数倍的数额预收了,但是,一旦运输中真的出现耗损和风险,仍然完全由纳税农民负担。这样的榨取使社会实在无力承担了,张居正就实行一条鞭改革,把一些苛捐杂税取消了,更多的却合法化后摊到地亩中。但下面实行中仍然是“条外有条,鞭外有鞭”,就是说,旧的苛捐杂税合法化后,新的苛捐杂税立即产生。

而这一切不合章程的苛捐杂税,敲诈勒索是并不计入政府的正式财政收入的。明朝末年的大臣刘宗周的奏章说,在正额赋税外的加派达到百倍以上,有些农民每亩税负达三五两银子,人们为此家破人亡。

三五两银子,在当时能够买到三五百斤不止的上好白米。可是,当时的亩产量,肯定是连皮带谷也生产不了这么多的。赋税比土地上所有的出产还高,你说这税负还不重

上面的吃下面的,下面的没有办法,就通过加派的办法,统统摊到农民的头上了,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分赃机制,顶端是中央大员,朝中百官,最底端的是千百万多如牛毛,不列入国家财政编制,靠亲自敲诈勒索过日子的胥吏、衙役,相当于今天的城管警察乡干部这种人物。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食物链网络。这些刮来的地皮,以陋规、常例等形式,上交到各级领导的腰包。

即使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清廉的海青天海瑞,其正式工资也是根本不够维持自己一家大小的生活的。他有老婆,有孩子,还娶了若干年轻的小妾,凭一年二三两也就是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四五千元人民币的工资,能够养活成十口家人吗所以,即使是海瑞,也要拿陋规,这是没有疑问的,官场普遍如此,谁不拿,谁就活不下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