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宇宙游子 > 分节阅读 121

分节阅读 12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对了,当局就是愚昧的代表。”

“只要当局有了判断力,他就不再愚昧了。”

“可能吗”

“不二老人在考验当局,只有在当局成熟后,才会开启最重要的判断模组。”

“你是说,当局能解决这个问题”

“是的,不二老人已经把程式准备好了,只是不知道入口在哪里。”

“谁知道”

“不是谁,是一份人性立场的资料。”

“你找到了吗”

“没有,我们正在找”

“你这才是愚昧,给电脑做奴隶”

“不我在为人类谋福祉。”

“你错了”

“你是谁竟敢说为人类谋福祉是错的”

“”

“”

衣红天生煞气重,可是她就像一颗钻石,晶莹透明,坚硬逾恒。

她听到的声音似乎来自禅师,禅师的话语简洁明了,无尽的关爱都埋藏在慈爱的眼神与平和的态度中。

“师父”

“傻孩子,你回来做什么”

“师父,是您叫我回来的呀”

“是吗事情办完了吗”

衣红看不见禅师的眼睛,她无法揣测师父的心意。

她四下搜寻,一片茫然,干脆眼睛一闭,入定去了。

等到左非右被摄来时,萨赫丹已经失败两次了,在姜森那里小有斩获,知道这些人是为电脑当局取经来的,他还想多知道一点。

这种招魂实际上是利用人性的矛盾,西方心理学认为有些人具双重人格,可能导致心理分裂,将此种现象视为一种病态。这种理论不尽符实,因为人既备有物质性、结构性的具体生命,又兼有精神性、功能性的抽象生命,两者缺一不可,这是人性的真实。物质是体,精神是用,以房子为例,其物质性建立在结构性上,举凡地基、墙壁、门窗、梁柱、瓦椽等皆属之。但若不具遮风挡雨等功能性,房子又有什么用没有用怎么能叫“房子”反之,只谈功能而不论具结构性的物质体,一样是不切实际。

物质有物质的需求,精神有精神的讲究。人因此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经验中,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往往是矛盾的,也因此产生了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争执。极端如基督文明者,往往把物质的需求视为原罪,要求信徒彻底悔改。

即令具大智慧的释迦牟尼佛,他虽已悟透天人,由于时机未至,很多观念认知在当时尚未成形,讲道时煞费苦心。比如说,他慈悲为怀,反对杀生。当他见到一只苍鹰正捕捉鸽子时,佛便劝苍鹰把鸽子放生,苍鹰说:“我也有生命,放了它,我怎么活下去我的儿女怎么活下去”

佛说:“我可以割下股肉喂你。”

于是苍鹰把鸽子放了,换得佛陀的股肉。

佛能够天天喂苍鹰吗难道苍鹰的食物不是来自佛体如果宇宙能量就是佛,不仅苍鹰,哪一种生命体的能量不是来自佛体当然这只是一则寓言,主题是什么呢舍己为人固然令人肃然起敬,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实际上也根本不是问题。

有人说:“我吃素,我没踩死蚂蚁”

问题在什么是“杀生”植物有没有生命难道因为它不能运动、无法出声、不会掉泪、无力反抗,我们就振振有词,说它没有生命

用动物、植物划分有情无情未免过于简化,生物本是因能量进化而衍生的,不可能根据某些性质截然划分。科学家认为生物可以统分六界,分别是:

动物界:需摄取其他生物为食,有消化系统。

植物界:有叶绿素,能行光合作用。

真菌界:以消化其他生物为食。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真核生物,类似动物,如变形虫、草履虫及植物中的藻类。

原始生物界:单细胞原核生物,如细菌与蓝绿藻。

病毒界:非细胞无核生物,如病毒及类病毒等。

生命体要生存,就必须有能量上的正成长。能量本存于大自然,因“体”的形式而有各种“用”的功能。生命体的成长就是一种用,在动态能量下,生命体只要能摄取就是正成长。成长到了极限便发生分裂或生殖,只要是在正成长的过程,就是存在。

生命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发展,凡是能量属负成长的都已消失。因此,现存的生命体无一不具有几十亿年的寿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不同的只是各个生命体中排列组合稍有分别。相互之间共存共荣,生命一直是一个整体。

植物吸收太阳能,是一种聚积的作用,需要一定的空间与环境。当能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向能量低的空间转移,动物因此应运而生。没有动物的消耗,植物将因过度拥挤而绝灭;没有动物的传种,植物也难以进行有性生殖。

因此,动物扮演了催化的重要角色,使能量变化加速。摄食只是能量的转移,不过是大自然舞台上的一出戏目而已。所谓“摄食”,是一种客观说法,而“杀生”则是主观认知。只言摄食不谈杀生,是以自然界为立场,只谈杀生而不顾摄食,则是人性的主观认知。如何在这两个极端中求取平衡这就属于人性的“用”,是智慧的终站了。

人是近百万年才演进出来的动物,那是因为能量变化又加速了。在生态史上,生物界已有五次大绝灭,远在两三亿年前的石炭纪,就有大量森林绝灭,成为后来人类开采的煤矿。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生物,在“大浩劫”下死亡殆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