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无限战役 > 分节阅读 54

分节阅读 5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明把对方所有的城市都攻陷了,敌方君主还带着几个兵满地图跑,就是不投降,碰到空城或空关口就占领,打了半天还打不死,非要四处围堵才能全灭,这简直是脑残嘛。

真实情况不会像游戏那样子的,现在汉朝与凉国的实力差距极大,加上条件并不苛刻,所以这次还是很有希望。

刘云的信传到姑臧武威,张骏看了此信,神色复杂,犹豫不决,而凉国文武得知后俨然分为两派,文官多赞同投降,武官则要抵抗到底,此时的形势颇像三国曹操南征东吴时的情景。

凉国朝廷上吵闹不堪,张骏看得心烦,便退朝一个人思考。刘云在信中说得诚恳,还允诺保留他的王爵,但不能封为凉王,只能做西域王,或者调到中原某县当个有名无实的王,而且还可以让他统领军队,但不能统领原西凉军,必须统领中央军。这几点张骏都表示理解,因为帝王要控制手下,不能给人谋反的机会,让他离开原有地盘、原有军队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古来帝王心思难测,这一点张骏自己也知道,因为他也是这种人,帝王说的话,语气再诚恳,也不能轻易相信。张骏就不知道一旦他投降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或许刘云会秋后算账,不留一丝后患,因此张骏不能冒险。而如果举兵对抗,那只是螳臂当车上,即使一时获胜,也不能长久平安。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张骏对这“天下大势”的道理还是相当了解,西凉不可能独立于中原而存在,非但如此,连江南也迟早要被统一。

“唉”张骏长叹一口气,忽而凉州司马张耽进来了,便问道:“陛下因何故叹气”

张骏叹道:“还能有什么事不就是因为刘云的劝降信如今我是进退两难啊。张耽,你觉得我当降还是战”

张耽思索片刻,道:“陛下可是想效法东吴之事”

张骏有些意动,但随即摇头道:“形势不同,形势不同呀三国曹操之北军不善水战,东吴则履舟楫如平地,曹操焉能不败而如今大汉兵强马壮,未尝一败,尤以攻城能力为长,昔日攻长安两日便下,前些日子攻巴蜀,所有关卡一日便下,西凉无险可守,怎能挡之”

张耽道:“陛下既明白事理,为何如此担忧莫非是为身家性命考虑”

张骏不说话,张耽便明白就是担心这个了,便劝解道:“陛下,刘云此人礼贤下士,可称贤君,料想不会做出那种无耻之事。若陛下仍不放心,可效仿刘备赴东吴娶妻之大张旗鼓之计,可通告全天下,说陛下为了顾全华夏大局而降,如此一来刘云必不会不顾廉耻害陛下也。”

经张耽这么一说,张骏便想通了,站起身道:“好吧,我决定降汉。唉,可惜我张家在西凉的基业算了,这次我便不为利,只为名吧。”

一个月后,张骏通告全国,接受汉庭的招降,被封为“西域王”,汉军不日将开赴西凉,换下以前的凉国部队,原凉国部队则接受整编,老弱者领钱回家,精壮者前往长安接受训练,改编成新军。

十万部队奔赴西凉,三十万系统农民则开始修路,从金城开始一直往西修路,计划修到玉门、阳关,待以后出兵西域再继续修下去,一定要改善交通,以加强中央对西域的控制。张骏离开武威,前往敦煌上任,这敦煌则开始实施大型改造,作为日后朝廷经略西域的重要据点。

就这样,刘云真正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西凉回归后,刘云立马让人去寻找谢艾,结果谢艾果然在敦煌老家,受召后千里跋涉来到长安见了刘云。

眼前这个谢艾,看起来只有二十来岁,一身青色长袍,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儒雅,见到刘云之后,并未下拜,而是躬身施礼道:“草民谢艾见过陛下。”

刘云见此人不卑不亢,神色自然,心道:“果然是个人物,看起来明明是个文弱儒生,哪里想到他胸中自有百万兵。”刘云道:“免礼,朕听说你少年时便才名卓著,你可否给我说说,你都擅长什么”

谢艾道:“草民惭愧,所谓才名卓著不过虚言,草民除了略通兵法之外,别无长处。”

刘云惊讶道:“你说你只是略通兵法嗯,这我知道,你说自己略通,必是自谦之辞。不过,难道你除了兵法就不会其他例如治国之术,倘若让你当凉州刺史,你准备怎么做”

谢艾道:“兵法之事,陛下谬赞了,草民真的只是略通而已。至于治国之术,并非草民所长,若让我治理一州之地,实在非我所能,就算不是一州之地,只是一县之地,我也无能为力。”

“这样啊。”刘云大为失望,本以为这谢艾是像王猛那样的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没想到只是个偏才,料想谢艾对政治也不太敏感,否则在原来历史上,谢艾也不会被冤枉而死了。谢艾和岳飞一样是冤死的,两人又都是护国有功,却被奸人所害。关于谢艾的记载不多,但岳飞的事情说明岳飞本身也不擅长政治,才会让奸人有可乘之机,将他害死。岳飞性格耿直,只擅长军事和武艺,却不明白朝廷的利害关系,不懂得如何跟政敌斗争。这就造成了他明明立下大功,在朝中却没有势力,还弄得无数人反对他,最后连宋高宗赵构也忌惮他,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被人所害也是正常。若是岳飞有桓温那样的权势,想来即使北伐不能全功,也不会弄得如此下场。不过,抛开岳飞的为人不谈,宋朝的制度本身限制了武将的权力,因此武人要取得桓温那样的权势实在千难万难。南宋的灭亡,很大原因是朝廷的制度缺陷,让游牧民族有了可乘之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