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乱世英雄 > 分节阅读 268

分节阅读 26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奥康纳明确提出了美军的战略底线,即大规模地面战争将在美日联军打下北京与美台联军打下南京之后结束。到时候,美军将逐步将作战任务移交给盟军,只负责后方工作,并且在未来三年之内撤出全部入华部队。

也就是说,帕特里奇得按照这一要求修订战争计划。

正是这场会议,让帕特里奇不得不把重点放在东北战场上。

虽然从战略局势上来看,进军南京要比进军北京容易得多。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只要投入十个美军师与五十个台军旅,美台联军就能在一个月之内攻入南京,而占领南京也最多只需要一个月。但是按照奥康纳的要求,占领南京不会是战争的终点,只有占领北京才能宣告战争结束,而进军北京所需的时间肯定不止两个月。

更重要的是,北京才是中国的首都。

也就是说,只有打下北京,才能打垮中国军队的士气,从而降低进军南京的难度。如果首先打下南京,只能使中国军队死守北京。到时候,美军必然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有可能遭受失败。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帕特里奇提出了让日本尽快增兵的要求。

得到总统的亲口保证之后,帕特里奇返回前线,开始策划下一轮进攻行动。

正如罗耀武预测的那样,帕特里奇并不打算强攻朝阳与葫芦岛市。原因很简单,因为没能及时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已经在正面防线上做好了防御部署,强攻的难度太大,作战损失不会少到哪里去。如果军队伤亡过大,就算能够打下朝阳与葫芦岛市,也很难一口气打下山海关,进军华北的作战行动就将受到耽搁。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迫使中国军队主动放弃朝阳与葫芦岛市。

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绕到中国军队的防线后方,扩大战线宽度,让中国军队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具体办法就是攻打赤峰,把战场选择在朝阳北面,并且利用攻打赤峰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目的很明确,战术也很简单。

策划阶段,帕特里奇只有一个疑虑,也就是罗耀武要利用的地方:中国军队在白石水库附近的突出部。

突出部的面积并不大,关键是连接着三零五国道。

如果美日联军从通辽出发攻打赤峰,就得经过三零五国道,并且将战线向前推进大约一百千米。如此一来,美日联军的侧翼就将暴露在中国军队的枪口之下。帕特里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以罗耀武的才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优势的重大意义。也就是说,中国军队肯定会利用突出部发起反击。

很快,帕特里奇的这一疑虑就得到了证实。

从九月十日开始,中国军队就在白石水库附近集结。虽然战术侦察情报无法判明中国军队的性质,即是不是主力部队,但是这种前沿集结意味着有大的动作,而罗耀武绝不是那种喜欢被动防御的指挥官。

到此,美日联军要想再进一步,就得首先解决当前的问题。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夺主动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夺主动

日军的第一批增援力量在九月二十四日到达,全部是补充给作战部队的兵员。

按照日军的计划,第一支新增部队要到十月上旬才能到达东港,在此之前,将向前线部队补充大约十万官兵,以恢复各部队的作战能力。与兵员一同到达的,还有补充给各作战部队的主战装备。

事实上,这也正是帕特里奇的要求。

对帕特里奇来说,发起新一轮进攻的主要力量不是新增部队,而是前线作战部队。只有让那些已经尝到战火滋味的日军恢复战斗力,才能尽快发起进攻。新增部队也就只能用在后方保卫后勤补给线,很难在前线发挥作用。

不管怎么说,日军按照计划派遣了增援力量。

相对而言,影响最大的还是日军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日军一直采用以往的编制,即简小精悍。与美军相比,日军师团的规模小得多。普通师团的兵力一般在一万人以下。即便是主力师团,比如第七师,作战满员编制也只有一万多人。与之相比,美军主力师的规模大得多,第二骑兵师有近两万人,第二机步师的满员编制超过了两万,即便是战斗力稍差的第七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也有一万四千多人,相当于两个日军师团。

较小的编制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中国战场。

一直以来,在和平宪法的约束下,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任务就是“专职防御”,以守卫本土安全为唯一任务。冷战期间,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日本一直将主要师团部署在北海道地区,对抗随时有可能登陆北海道的苏军。因为国土面积狭小,所以日本陆上自卫队一直采用简小精悍的编制体系。

从本土防卫的角度出发,日军的这一编制体系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到了中国战场上,在广阔的战场上作战,特别是在必须自行保护后勤补给线的情况下,过于简小的编制使得日军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了部队的作战行动。在绝大部分时候,一个日军师团最多只能执行相当于一个美军师三分之一的作战任务,而其编制规模却相当于美军师的一半。

比如在彰武会战中,攻打康平的日军就因为师团编制规模较小,各师团之间的防御间隙太多,让中国军队获得了穿插分割的机会,最终导致日军惨败。如果日军师团的编制规模与美军相当,每个师团的防御范围扩大一倍以上,中国军队的穿插机会就小得多,彰武会战的结果就将改写。

在接下来的阜锦会战中,日军师团编制规模过小的问题照样暴露无遗。受此影响,在这场几乎决定了东北战略局面的战斗中,日军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日军能够表现得在好一点,恐怕以白石水库为中心的突出部就不会存在了。

事实上,日军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阜锦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就着说调整部队编制。因为战争还在进行,加上大批作战部队分散部署在后方守卫补给线与军事要地,所以日军只对编制体系做了有限调整,即为每个主力师团增强一个二线师团,合并两个师团的指挥机构。

显然,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崎遭到战略打击,日本当局决定全面参战之后,日军才扩大了改编范围,主要就是完成基层部队的整编工作,将二线师团的作战部队编入主力师团,以加强的方式,增强主力师团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这就是在向美军的编制体系看齐。

让日本当局这么做的原因还有一个,即日军开始全面接受各类美制主战武器装备。

虽然日本拥有非常发达的军事工业,能够生产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与火箭炮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而且日本在04式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04b型主战坦克的性能不比美军的差,其他武器也与美军相当,但是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仍然远远比不上美国,加上囤积的战略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日本仍然得依靠美国的军事工业,从美国获取足够的主战装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