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乱世英雄 > 分节阅读 265

分节阅读 26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事投入。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天大的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日本将逐步顶替美国,从而让美国在较为有利的情况下退出这场战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好处。

但是从根本上讲,日本经受不起第二次战略打击。别说东京,只要再有一枚核弹头落在日本本土,日本人就会质疑政府的战争决策,甚至会对胜利丧失希望。因为韩国已经做出了逐步撤军的决定,台湾当局又无法组建更多的作战部队,其他国家更是在隔岸观火,日本退出就意味着失败。

由此可见,从政治上讲,保卫日本本土成为了美军的首要任务。

八月十二日上午,也就是美军舰队开始转移的时候,奥康纳就直接下达了命令,要求美国海军在日本本土附近留驻十二艘具备战区导弹防御能力的战舰,组成四个编队,专门担任导弹防御的重任。

这十二艘战舰中,只有三艘从正在东海活动的舰队中抽调,另外九艘均来自正在驶向津轻海峡的舰队。如此一来,四支导弹防御舰队中,三支部署在日本海,一支部署在东海,全部面向中国。

问题是,海基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非常有限。

这一点,在八月十一日已经得到证明。

虽然美国及时采取行动,但是日本当局对此并不满意。

受此影响,美国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在八月十二日下午宣布,将在一周之内向日本增派十二个营的战区导弹防御部队,分别在九州、西本州、关东与北本州地区设置一个战区导弹防御基地,增强日本本土的导弹防御能力。

因为十二套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所以五角大楼新闻发言人还表示,如果有必要,美国将继续向日本增派战区导弹防御部队,以及具备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的战舰。

也就在这个时候,日本驻美大使在面见奥康纳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

日本的要求也很简单,即为了确保日本本土安全,日本必须具备战略防御能力,不然日本将谋求有限的战略遏制与保护手段。

这显然是外交辞令,只是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美国不为日本提供战略防御能力,日本就将通过发展战略反击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战略威胁。

所谓的战略反击手段,明显就是核武器。

毫无疑问,日本并不缺乏投送核武器的能力,也不研制与生产投送工具的能力。日本是第四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掌握了非常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

近二十年来,日本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制固体运载火箭。从经济角度讲,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并不划算。可以说,日本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将运载火箭改造成战略弹道导弹。

很明显,日本只缺一样东西,那就是核弹头。

对于日本的要求,奥康纳肯定无法接受。

虽然美国一直在怂恿日本参战,甚至希望日本顶替美国,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核武器问题上,美国的底线非常明确,即日本不能研制、更不能拥有核武器,至少在大批美军驻扎在日本本土的时候,美国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问题是,日本的要求并不是没有道理。

作为一个已经废除了和平宪法,拥有了全部主权的国家,在遭到核打击,为了确保本国生存的情况下,研制核武器并不过分。

针对这个问题,奥康纳只能承诺为日本提供战略保护。

为此,美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仅有的一架ab“空基激光导弹防御系统”派驻关岛,并且在日本的空军基地部署了十多架辅助支援飞机。

当然,这也没有让日本感到满意。

虽然ab的拦截距离高达五百千米,但是这种由b747客机改造而来的空中拦截系统只能对付还在大气层中飞行,处于主动段的弹道导弹,无法对付大气层外的导弹,也无法对付再入大气层的弹头。

也就是说,ab要想发挥作用,就得靠前部署,甚至在敌控区上空活动。

受此影响,美国空军的提议得到了白宫的大力支持,即在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之前,美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击中国军队的导弹部队,并且取得战场的绝对制空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军首先就得做好情报工作。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一百四十一章 搜索歼灭

第一百四十一章 搜索歼灭

中国到底还有多少核弹头

在五个核大国中,中国核武库的具体情况最为神秘。虽然没有任何人怀疑中国的核大国身份,但是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核弹头。

台海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当局掌握的情报非常有限,而且相互矛盾。

比如按照cia用侦察卫星搜集到的情报,中国拥有的核弹头不会超过六百枚,但是根据一些叛逃的中国官员与军官提供的情报,中国拥有一千到一千五百枚核弹头。而在台海战争爆发之后,cia对中国核武库的规模做了重新评估,认为中国拥有的战略核弹头不会超过五百枚,其余的都是战术核弹头。

除了数量,中国到底掌握了多少先进核技术也是个迷。

台海战争爆发前,美国只能肯定,中国已经掌握了战略弹道导弹的分导技术,甚至有可能在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合作的时候,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生产工艺,能够生产出射程在一万二千公里左右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