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乱世英雄 > 分节阅读 262

分节阅读 2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生产的小麦、玉米等等农作物能养活两三亿人。

接受任务之后,罗耀武也提出了要求,即尽快为东北军的六个主力集团军提供充足的主战武器,并且尽一切努力保证东北军的弹药供应。

要在几个月前,罗耀武的这个要求肯定得不到满足。

现在的问题是,守在关外的,也就只有罗耀武这支军队,就算东南方向上的战事也非常吃紧,陈必时与王虞珉都在要补给,最高统帅部最后还是答应了罗耀武的要求,为东北军的六个主力集团军各增补一个装甲师与一个摩步师的全套主战装备,并且承诺在八月底之前全部运送到位。

虽然这离罗耀武的要求还远得很,因为六个主力集团军各有三个师与三个旅,而且全都是装甲部队,增补的主战装备仅相当于额定编制的一半,但是这也让罗耀武满足了,因为在彰武会战前,也没有哪支主力部队拥有完备的战斗力。

能够得到半数主战装备,足以让六个主力集团军再次获得突击能力。

如果重点编排,比如着重增强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的编制规模,还能让这三个集团军成为尖刀。至于主要打防御战的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本来就不需要多少突击能力,而第四十集团军一直就是预备队,对主战装备的需求程度也比不上几个擅长打突击的主力集团军。

更重要的是,罗耀武知道,美日联军短期内难以发起进攻。

虽然阜锦会战打输了,但是罗耀武也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冲锋陷阵的全是美军,日军投入的主要是步兵,就算有几个日军主力师团参加了进攻行动,做出的贡献也不大。也就是说,日军的战斗力还没有恢复过来

显然,这是天大的好事。

美军就四个主力师,其他二线部队的突击能力都非常有限。这四个主力师在阜锦会战中消耗不小,短期内肯定无法发起进攻。如此一来,即便中国军队的防线不够牢固,美日联军也无法立即发起新的进攻。

随着美日联军重点轰炸中国军队的岸防导弹部队,罗耀武坚定了这一判断。

美日联军出重拳打通海上航线的最终目的显然是要缩短战线长度,好将部署在后方用来保护交通线的部队集中到前线,让更多的部队执行作战任务,而不是后勤保障任务,增强部队的进攻作战能力。

在此期间,美日联军肯定会增兵,也会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运送主战装备。

问题是,不管是补给还是补充,都需要时间,而且需要不少的时间。

从持续作战的角度出发,即便美日联军不打算绕道内蒙,也得打通海上航线。因此只要能顶住美日联军的轰炸,就能拖延敌人的进攻行动,争取到更多的防御准备时间。为此,罗耀武不但亲自负责岸防导弹部队的部署工作,还组织起敌后游击队,在辽东战场上袭击美日联军的空军基地。

战争不分前后,能打击敌人的地方就是战场。

恰巧在这个时候,美日联军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那就是进军吉林与黑龙江,攻占整个东三省,同时向内蒙进军。

显然,这是日本当局强烈要求的结果。

因为阜新会战已经结束,美日联军占领了进军华北的大门,接下来就是如何打到山海关的问题了。在此期间,又要花大量时间打击中国军队部署在渤海湾地区的岸防导弹部队,总不能让几十万地面部队什么都不做吧。

日本当局提出占领东三省的理由是打击敌后游击队。

问题是,这么做,反而给了敌后游击队更大的活动空间。

随着美日联军的占领区扩大,在日本第四次增兵之前,占领区内的兵力密度肯定会大大降低,打击敌后游击队的力量自然会被削弱。

罗耀武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八月初,他将东三省划成了五个规模较大的游击战区,为每个战区任命了一个相当于陆军少将的游击纵队司令官,统一负责战区内的作战行动。虽然这只是战场委任,而且罗耀武除了给少将军衔之外,还真拿不出什么办法帮助游击队,但是却极大的鼓舞有了敌后游击队的斗志,并且更加有效的组织起了敌后抗战力量,使得原本零星活动的游击队具备了与正规军协同作战的能力。

因为这只是临时委任,所以罗耀武没有向最高统帅部汇报。

到了八月中旬,战场气氛骤然紧张,因为美日联军将轰炸范围扩大到了河北、天津与北京,并且首次轰炸了北京市区。

显然,这绝对是一次很有影响的轰炸行动。

卷一 时势英雄 第一百三十七章 触及底线

第一百三十七章 触及底线

虽然美国总统奥康纳一再表示,会尽全力打赢这场战争,但是打了一年,美军却没有轰炸中国首都。

避开北京,即有政治上的因素、也有军事上的因素。

从政治上讲,随着战火烧到中国本土,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逐步爆发出来。虽然在南北两条战线上,以美军为主的联军都在稳步推进,但是进攻难度越来越大,推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

究其原因,与中国军民的抗战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点,在日军参战后体现得非常明显。

罗耀武在东北战场上大手一招,就是上百万的民众自觉自愿的投入抗战,不费任何力气就组织起了上百支敌后游击队。打到彰武会战的时候,东北战场上敌后游击队的总兵力达到一百多万,超过了正规军。

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仍然是主力集团军与新编集团军唱主角,但是谁都知道,真正撑起东北军脊梁的不是罗耀武,而是数以百万计的游击队员,以及数量更多的民兵。没有这些人的积极参与,罗耀武再厉害,也顶不了这么久。

即便在东南战场上,日军参战的影响也体现了出来。

在日军参战之前,美台联军已经控制了包括舟山在内的近海岛屿,组建了政权,而当地民众对新政权也不是很反感,至少没有发展到自发起来抵抗的程度。可是随着日军参战,台湾当局又在日本参战的问题上含糊其词,结果打到江苏境内的时候,各地民众的抗战激情就被激发了起来。

陈必时在四月初回归,只是激发起民众抗战激情的表面因素。从根本上讲,江南地区的广大民众对台湾当局的反感,主要还是与台湾当局的政治态度有关。不然,陈必时也不可能用罗耀武的方法组建敌后游击队,动员数百万民兵。

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当局最害怕的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