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帝国的荣耀 > 分节阅读 353

分节阅读 35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承华,你觉得汉唐两朝,哪朝政制较好”

王shi尧毕竟是当过数年刘浩然国事秘书的人,对于他这种跳跃xg思维早就习惯了,当下在心中默然一会道:“回禀陛下,臣觉得各有千秋,汉制在于其简洁有效,唐制在于其分权衡制。”

“简洁有效,分权衡制,的确,这是汉唐政制的优点,承华,你只肯说优点不肯说缺点,心中有顾虑。”

“回禀陛下,臣不敢妄言。”

“自古政制,关键在于中枢与地方的制衡,前汉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中枢与地方两相宜得,政令能上行下达。前唐却开始头重脚轻,后来为了边藩,又变得头轻脚重,最后酿成了安史之àn。到了前宋,赵普这帮半调子文人却走了极端,地方分权严重,权力大部分集中于中枢,结果国富却难强。”

“其实就是两个点,集权和自治,如何集权,保证地方不会坐大,又如何自治,保证国家自上而下高效运作。大明疆域越来越大,中枢控制各省也会越来越吃力,这是一个新的难题。”

王shi尧感觉出来了,刘浩然对汉朝政制颇有好感,唐朝部分还能认可,宋朝几乎就全盘否定了,当下斟酌了一番后说道:“陛下,而今大明监察、司法之权分立,却比前唐分权制衡要好上许多倍。依臣之见,只要保证监察、司法之权的独立,中枢对地方的监管便会有效,而有此基础,地方可适当自治,以免政令滞迟。只是大明现在有一百七十九个府,县一千五百六十四个,改起来怕是问题很多。”

“这是个长久之事,我今日只是与你谈谈而已,又不是马上就要动了。好了,今日就谈到这里,明日启程,去东京汴梁。”

刘浩然起身,向山脚下走去,刚走了几步,突然回过头对跟在后面的王shi尧说道:“传令给朱元璋,叫他火速赶到东京等朕。”

“是的陛下。”

第三百三十七章 纷争

第三百三十七章纷争

明历二十年六月,御驾西征的刘浩然回到京师已经有十多天了,原本暗cháo汹涌的京师连同江浙一带一下子变得无比平静,各路人马都屏住呼吸在等待刘浩然的动作,很多人知道,他们的台下动作瞒不住这位天子,以前许多事件让这些人明白这位天子的手段,可以这么说,大明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然而中枢十几日流水般的上谕均令下来,全是有关西征犒赏、表彰以及新两省机构设置搭建,他们担心的事情却一点都没有提及,这让他们反而更加担心。他们知道,当前天子的作风是不发作便罢,一旦发作起来就是雷霆之势,就跟他用兵一样。

到了六月底,一份报纸刊登的文章让各路人马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翰林学报是一份发行量很xiǎo的报纸,只有不到三千份,因为它是翰林院的内部学刊,只有翰林院庶吉士,现今或曾经的庶吉士以及在翰林院讲授的教授才会在上面刊登文章。但是很多人却明白这份学报的重要xg和导向xg。

翰林院是大明官员的最高学府,从这里出来的人不仅是天子én生,也是大明中高级官员预备役,所以说,这份学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帝和中枢的态度。

而这份有点不寻常的文章名字叫汉唐政制之析,发表人是直学士王shi尧。文章中对汉唐官制、行政划分等政制进行了优劣分析。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却让人回味无常。

紧接着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在第二日便转刊了这份文章,还一并刊登了四位江宁大学教授对汉唐政制的分析,虽然论点不同,但是基本论调却是相似的。接着弘文院学报,安徽大学学报,江西大学学报,洛阳大学学报等报纸纷纷转刊和刊登各自教授的文章。一时间大明学术界和政界对汉唐政制的讨论开始越发地ji烈起来。不过大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前汉时的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二,前唐的三省分权制衡中枢制度。

而这时,“某些消息”灵通人士开始传闻,皇帝陛下在与多位中枢、地方重臣以及知名教授名士si下谈话中倾向于恢复前汉地方行政制度和前唐中枢行政制度,希望能够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此真正确定大明的政制。

大明从立朝开国以来,政制一直在变动,虽然大的变动没有,但是一直有调整。可以看得出,刘浩然和大明中枢一直在尝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政制,而从某种迹象看,这次改制似乎有一锤定音的意思。

看到这种苗头,浙江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东南时报等浙东理学控制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大明继承的是前宋的江山,那么也应该继承前宋的政制。而且他们指出,前宋的政制相对于前汉唐更为完善和优秀,所以大明应当以前宋政制为主。

争论一起,各路人马便开始卷着袖子上了,虽然表面上这场争论还限于学术界,但是各派名士教授、官员、商人、地主等等全部被动员起来,参与到这场改制大争论之中。各派不乏聪明人,一旦在这场改制中抢得先机,那么本派将会在中枢和地方获得莫大的好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大明的政制最大的符合本派或者其利益集团的利益,这才是千秋万代的事情。

到了七月份,这场争论越发地火热起来,从北京到广州,从浙江到陕西,无论是学子还是商人,无论是军人还是农民,都知道这场大争论。当然参与其中最为积极的则是学子和官员,而在后面为他们提供强力支持的则是各个商人、地主和工厂主组成的利益集团。

到了七月底,内阁下书为弘文院、国史馆,正式委托他们对前朝政制进行“调研”,分析各朝官制、中枢地方行政制度等诸多政制,而前朝名单重点为前汉、前唐和前宋。大争论一下进入到白热化,各路人马都知道,现在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了,这个时候不拼命上,以后有的是后悔yào吃。于是各派人马开始拿出十二分力气参与其中,各报纸满版都是鼓吹各自中意的政制,诸位名士教授也是日日坐镇报纸头版,拼命地为各自的派系摇旗呐喊。而各大学的学子们则在某些人的鼓动,天天给弘文院、国史馆甚至内阁上书,要求以某朝政制为蓝本。

八月中秋节,在南京城外某处别院里,数十位文人聚集在一起。为首的正是刘基、宋濂、王微存等浙东理学名士。

“伯温,中枢对此次政制改制可有定论”王微存开口问道。他原本是金华名士,专长大学、中庸,在浙东理学因为废太子案被牵连遭受到沉重打击之后,他便慢慢崛起,成为浙东理学派翘首,被浙东理学派学子们视为与宋濂、刘基并列的“三巨头”,在德社也是高级“骨干”和“一方领袖”。

中枢的定论在于陛下的态度,只是这次陛下的态度有些暧昧怪异,不似他此前种种。”宋濂皱着眉头说道。

“天子不知陛下的态度如何”王微存也明白关键所在,抚着胡须喃喃地说道。

“陛下这段时间一直在召见军中将领,也一直在忙各军各地将领的调遣。”一直不做声的刘基突然说道。

“什么,天子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此事”王微存惊讶地问道,“政制改制如此大的事情,陛下居然不过问,只是持于武事而今西征已成,天下靖平,何处还有战事需得天子亲自过问武事”

宋濂在朝中为官已久,与刘浩然也相处日久,多少知道天子的行事风格,从好友刘基的话中,他闻出不寻常的味道。

“伯温,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宋濂忧心重重地说道。

旁边的王微存也意识到什么,只是他一直待在地方和大学,对朝中政局以及刘浩然的行事风格不了解,便识趣地当起旁听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