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帝国的荣耀 > 分节阅读 189

分节阅读 18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事情。

朱元障虽然出身淮西武将,但是入了江南之后却界定的不是很清楚。开始在枢密院任职,算是武将派。可只能算是武将派的文职人员,后来入了陆军部,就算是文职人员的武将派了。可一旦转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彻底为其身份划清界线了。以后要想转回武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将一职的发展前途,发现前途渺茫。现在大明名将如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而且大明武将越来越趋向正规化,除了第一代武将,其余新生代都是科班集身,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新代武将”他们读完县学就进入军官预备学堂,军事教育一受就是十余年,比科班还要科班。朱元耸知道,以后大明军队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军官和将领的天下,自己在里面混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了,军队中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经足够了,否说准西集团不缺武将,缺的却是文官,李善长、汪广洋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了,缺少强有力的中枢接班人,要是自己转做文职,他们一定都会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尽职责。”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进修三个月,然后去赴任辽宁布政使一职。”刘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点头道。

“遵命陛下朱元障虽然早就知道刘浩然要让自己主政东北,但是拿捏不住到底是授予参政还是布政使,现在听到刘浩然直接挑明,心里又是一阵欢喜。

待到朱元璋退下之后,刘浩然看了看冯国用和刘基,发现两人脸有疑色,便笑道:“国用,伯温先生。你们可是舍不得国瑞转做民职。”

冯国用笑了笑,看了刘基一眼,挑先说道:“我就怕国瑞难以胜任。辽宁政事繁琐,势态复杂,不好说

辽宁现在当然非常复杂了,那里汉人少,诸族百姓多,而且管着那么宽的地盘三河省现在也归其管,所以暂时实行军管,真要推行民政官制,恐怕是艰难重重,非一般人难以胜任。不过这话冯国用说合适。刘基说出来就不合适了,所以冯国用抢先说破。

“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不过国瑞此人杀伐决断,决事甚明。又能广纳意见,东北乱局正适合他一展拳脚。”

刘浩然说得都是朱元璋的优点,要不然人家也不会在正常历史中从一个义军元帅最后成为开国皇帝。所以刘浩然认为目前东北的局势适合朱元樟这种开创性人才去治理,那里很乱,也正好需要朱元璋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主来压阵。

“陛下信任国瑞,他自会竭尽全力的。”刘基出来打了圆场,冯国用一听,略一想心里也清楚了,主政辽宁光靠朱元璋一人是不够的,内阁自然会用心挑选几个良臣为参政,朱元璋在用人和决断这方面还是有些长处的,也不用太担心。

“陛下,越陈战事看来是要有大进展了想罢后冯国用便把话题转移。

“大进展,越陈和占城在雨天泥地里混战了近半年,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看上去只要我们上去戳一手指头就行了,其实大不然。占城是有心放水,越陈自然会聪明地保持实力,而那里山高林密,天气又湿热。阻力会不小啊。蓝玉和汤和那边要拿出大决心和大动作来才行。”

冯国用和刘基都是知内情的人。知道刘浩然所说的大决心和大动作是指什么意思。冯国用点点头道:“枢密院参军总署制定的新策略已经下发,相信蓝玉和汤和应该心中有数了

参军总署的新策略是以重要城镇为点,河道、要道为网,整体包围。分片清剿,不惜任何代价歼灭该区域的抵抗力量,然后层层推进,重创越陈主力。反正打完战人口归占城,明军没有多少顾虑,雇佣军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也明白,占城开始的时候走出了一把力,可是打到后来,和越陈一样越发地吃力,于是便开始放起水来,越陈也装模作样地打得热闹,但是手里留了多少实力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参军总署还提出招募越陈“伪军。做为雇佣军的辅助作战力量。

说了一会军事方面的话,刘浩然似乎心里另有要事,冯国用和刘基便识相地告辞。

过了半个时辰,李善长和汪广洋带着王侍尧和叶综温赶来了。

李善长和汪广洋是内阁一二号人物,主管大明政务全局和经济发展。但是两人在大川口异月新的快速发展下,已经开始不适应刘浩然手,模式。此二人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一是老人,深得刘浩然信任,二是在文臣中威望甚高,还压得住阵脚,所以还留在内阁,但是要想出成绩,就必须重用受“新思想”熏陶的新人。王侍尧和叶涂温都是刘浩然一手提拔的心腹,算是“自己人”。重用他们一可以减轻自己治政吃力的压力,二可以向刘浩然表明一个态度。所以李善长和汪广洋听到侍卫传话,刘浩然有经济大事相商,所以前先就叫王侍尧、叶淡温跟在身边。

果不其然,刘浩然看到王侍尧和叶凉温,脸尖露出了一丝笑意,让李善长和汪广洋心里舒了一口气。

“是这样的,百室、朝宗,我有个新的想法,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大明的经济发展刘浩然开门见山地说道。他听完朱元璋的一些建议,深受启发,想到了一些新的思路。

“我想为我大明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即五年为一斤,阶段,中枢提出重点,以点带面,全力提高我大明的经济实力。”说罢,刘浩然便开始详细讲解起来。

刘浩然的想法是中枢内阁根据各省的情况和大明的整体经济实力,制定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在这五年时间里,官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一大批大型工厂和企业,并以此为重点,建设外围配套中小型工厂。然后以这些工厂为基础,全面提高经济实力。

刘浩然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江南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工农商,农我们不去说了,各省只会发展。咱们就说说这工商,没有工就谈不上商,所以这工业就是基础,而钢铁等重工业又是这基础的基础

李善长和汪广洋一边听着一边点点头,江南的发展他们是深有体会。要不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钢铁、军工等工业基础,大明怎么能如此迅速地打败元廷,进而将北元打得这么惨。但是这几年的情况很清楚地显示,光靠江南一地的基础是不够的,现在运输不方便,从安徽等地将军需运上去,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要想让整斤小大明再如金汤。就必须在北方也发展几个工业基的。以此做为对北、对西作战的大后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