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帝国的荣耀 > 分节阅读 119

分节阅读 11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太不知“天命”。照刘浩然的话说。这太无民族气节。简直就是认贼作父。整个一汉奸

刘浩然是一个反元死硬分子。也不知道鞑虏跟他有什么家仇私恨。反正理学干的这点事他是极度反感。而且那些“汉奸”理学儒生的帐也算到了理学的头上。所以他对理学的态度可想而知。科举打压。改官制打压。要不是理学根深蒂固说不定早就被他连根拔起。可是天下人的眼都是雪亮的。刘浩然不喜理学。偏重法学和杂学。读书人都开始轻理学而重其它。大家都要图个出身不是。

看到众人都在黯然。胡从宪转向基道:“伯温。身居要职。难道就坐视不管吗”浙东学子中。刘基最受刘浩然器重。权职也最重。直学士领陆军部书。胡从宪自然要点他的名。“诸位过于执着了”刘基喝了一口茶。淡淡地道。“其实事实没有那么凶险。”

“伯温兄这是何意”胡从宪不由惊问道。

“诸位可以问问潜溪兄。丞相在言语之中并无对理学有深恶痛绝之意。反而还多有赞赏。”

“。潜溪兄。这是真的吗”

“丞相原先除了对存天理灭人不大赞同外。却对理一分殊。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分殊。物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还是颇为赞赏的。他还言道。在儒学以及程朱理学书籍中看到了求美。求善求仁义;国。忧民。忧天下;重文。重礼。重气节;畏天畏地。畏天命。这都应该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谨守的。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

听完宋的话胡宪等人不由一惊。刘基宋等人算是刘浩然的半师半友。时常伴读在一旁。他说出的话应该不会有差错。

“既然如此。为何丞相不仅兴工商。还要尊商贾工匠。自古以来是士农工商现在却轻重工商。丞相何为小利而弃古礼;而且庙堂之上。为何轻儒重法。学校之间。为何众”胡从宪反问前理学派最不满刘浩然中商重法家和教育体制三点。

江南工商大兴。带来数不尽的好处。理学学子们也看在眼里。所以对于兴工商也没有多少异议。关键是浩然不该将工匠商贾与士子并立。前几日听说内阁要出台职业级别制度凡若干级别以上的与官吏品轶同。以后大家不用去读书了当工匠商贾好了。

江南自从按察司设立以来。司法权重。连官府都要听他们的裁决行事。现在听说又要出来什么律师专门依照律法帮人打官司。而律师当好的可以做都察御史甚至可以做察使。这还了的。现在江南律法日益完善光是看些条条框都能看晕过去。浩然更是提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难道不是向暴秦的酷法看齐吗

在教育方面。最为理学派反感。从童学开始。国学不但学儒家。还要学法家黄老之学甚至还要学此儒生们一直看不起的算学。到了县学更是要学什么格物。可是此格物与众儒生理解的程朱理学中的格物截然不同。都是些“歪门邪道”。大学又分那么条框框。要是像以前一个科举该多好。现在又是学考。又是政考。而且政考还分省考和国考。

“我也曾经就此问题问过丞相。”宋坐在那里皱着眉头说道。“丞相曾言道。何为工匠商贾会一点巧工。会算一点帐。那不是真正的商贾。陶朱公诸葛孔明那才算是真正的商贾工匠。人家商贾工匠以前不读书。你们儒生看不起他。现在人家也要读书。而且读的书不比你们少。花费的精力也不比你们少。怎么不能与你们并立。在丞相的心目中。士指的是读书人。可天下读书的人只有儒生吗”

听到这里。众人由讶然。尤其那句天下读书的人只有儒生吗这一句让胡从人不由深思起来。

“你们总是说工匠奇技淫可是没有这些工匠。你们有衣服穿吗有印好的书读吗们总是说商与民争利。可是没有这些商贾。百姓们就的不到工造的便宜上好的棉布。他们手里的粮食和果物只能烂在手里。国家就没有税收。所以工匠商贾和农夫一样。都在为国家创造财富。”

不过当时刘浩然的没有那么简宋学着他的意思。讲述了一番商贸流通学的基本道理。让胡从宪一干人等听的糊里糊涂。

出征。便叫随军的一个秀才文人计算所需的粮草。结果那人算了半天。还是少算了三千人的粮丞相当时大怒。骂他是学而无术。白读了一肚子的圣贤书。连最基的东西都不。接着丞相又说。我曾经垂问一些名士治政之道。他只是说以德服人。当教化百姓以仁便可。当时他便回了一句。我当然知道以仁德化。可这是教书先生做的事。不是一个牧民治政官员做的。一个官员最起码知道他治百姓几多。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该如帮助他们提高粮食产量。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是说一通德化便可以了。”

说到这里。胡从宪人便有,尴他们的确是饱读圣贤书。可是论如何治民理政。说不的还是以仁德化那一套。

“丞虽然好读书。却不是读死书的人。生性是个务实的人。你理学讲天花乱坠。如果有实际功效他是不会重视。”这时刘基突然插了一句。

“伯温的意思是”胡从宪不由眼一亮。刘基常在刘浩然身边。应该了解他的品性。

“丞相曾问及我昔川先生所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否专指妇人不可改嫁。必须守节。我回答道朱子曾尝论此事。“为饿死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这话主要是对文人士子和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节操。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义我所。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义也”有异曲同义之功。而且伊川先生并不完全反对妇再嫁。其外甥女曾经再。其侄媳也曾改嫁。伊川先生还称其父操持外甥女再嫁之事是“慈于抚幼”而朱子也曾言“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惧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嫁之。“”

“丞相深以为然后又谈及他最感的“存天理。灭人欲”。我对言道。伊川先生曾言“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人欲肆而天理灭矣而朱子曾`。“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也。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所谓“灭人欲”是灭“肆欲”“嗜欲欲之甚”。即反对过分追求私欲。因为“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所以程朱先贤才会说“盖公义在。私欲必不能胜也”。两位先贤知道人心兼善恶。而且“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欲从天理出。既然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岂不是灭天理了”

“信安袁采先生说极是。一语破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真谛。“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也。非理求之。则为为馋;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的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则争端起而狱讼兴。“丞相听完后连称大善。说他以前的确误解了程朱理学。认程朱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确值的一取。”

听说到这里。从宪不由大喜:“丞相果真如此说他果真对理学没有恶感”

“胡兄是过于执迷了一些表象。丞相表面上一直在打压我理学。实际却不然。”刘基微笑着说道。在浙学子里。他可以说是最精于为官之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