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481

分节阅读 48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权力和财富增加甚少,但聊胜于无,总比爵秩等级制度修改之前要好,最关键的是爵位可以世袭啊,这才是最大的好处。

封赏之后就是人事调整。

中枢和地方郡县的人事仅仅做了微调,这是保证稳定的需要,而军队的调整力度却非常大,一连串的人事调整让人眼花缭乱。

武烈王公子宝鼎全权负责整个北部边疆的镇戍重任,其大行辕安置于离石要塞。

整个北部边疆的镇戍一分为四。

王翦调任西北疆军事官长,麃公镇戍北地,与陇西的镇戍军统率羌廆同受王翦节制。

éng武调任晋西北军事官长,上郡、太原郡和河东郡的镇戍军全部受其节制。

代王公子将闾出任代北军事官长,雁门、代郡、上谷郡的镇戍军受其节制。

王贲出任东北疆军事官长,燕山南北、辽西、辽东等地都是其镇戍辖地。

司马尚调任两淮军事官长,辅佐楚王公子昌镇戍两淮。

司马断调任江东军事官长,辅佐吴王公子高镇戍江东。

中尉卿张唐调任山东军事官长,辅佐齐王公子骧镇戍山东。

内史公子成出任中尉卿,戍卫京师。

甘罗出任内史,出任京畿军政官长。

赵高回京,出任御史中丞一职。

很明显,统一战争刚刚结束,咸阳就开始调兵遣将,要发动南北战争了。

进行南北战争,驱逐北虏,守护长城,这是最为冠冕堂皇的进行军事统率大调整的借口。把秦军能征善战的悍将和最精锐的军队全部集中到北部边疆,正好实现了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

然而,咸阳朝堂上的各政治派系控制地方郡县,发展地方势力的最强后盾就是这些声名显赫的军队统率和百战之师,如今始皇帝做出了进行南北战争的决策,以此为理由,把这些统率和军队统统调到北部边疆戍守长城,实际上就是遏制和打击了地方势力,为中央加大对地方郡县的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始皇帝在武烈王公子宝鼎的支持下,突然来了这么一招,顿时让那些打算在自己控制的地盘上大干一场的功臣们措手不及。

是不是没有对策当然不是,山东、两淮和江东的形势都非常紧张,这时候无论是调动镇戍军统率还是抽调精锐军队,都将加剧地方形势的恶化。

于是以丞相为首的公卿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阻扰这一人事调整方案的实施,各地镇戍军统率和封国王、地方郡县官长们也是急奏咸阳,恳求始皇帝考虑到地方郡县的实际困难,暂缓或者放弃调动镇戍军。

始皇帝勃然大怒,在朝堂之上厉声警告,违抗命令者,严惩不贷。

武烈王公子宝鼎也公开支持始皇帝,他警告文武大臣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中土,抬头看看长城外的匈奴人,一个正在威胁中土存亡的敌人已经逼近了长城,中土可以说是岌岌可危,这时候个人或者集团的利益绝对不能凌驾于王国利益之上,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要以大局为重,要绝对遵从始皇帝和中央的命令。

武烈王的公开支持让贵族们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血腥味。

始皇帝手上有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假如逼得始皇帝拔剑相向,后果不堪设想。

功臣们选择了屈从,纷纷率军赶赴北部边疆。

接下来,始皇帝和中枢大臣们开始商议南北战争的攻击策略。

按照武烈王的设想,南北战争的主战场就在西北疆,为此,直道修筑至关重要,但在直道修筑完成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要完成,那就是国内局势的稳定。

国内局势的稳定牵扯到方方面面,就当前形势来说,最为急迫的是东北的辽东战场和东南的闽中战场,秦军必须彻底击杀盘驻在辽东的燕人和盘驻在闽中的楚人,只有把这两国余孽从肉体上彻底摧毁,那么影响到国内局势稳定的最不安定因素就算完全铲除了。

为此,武烈王提出的建议是,今年秦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是东北的燕人和东南的楚人。这两个战场各有特点,辽东战争是过于遥远,粮草辎重运输不便,而闽中战场则是距离江东太近,而江东又是刚刚拿下来的疆土,依靠这片疆土上的粮草辎重去征伐楚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是前方攻击不利而后方叛乱迭起,大军进退维谷。

打仗必然牵扯到中央财政,而中央财政即便在实施了增赋加税、掠夺关东富豪和向巨贾赊贷等诸多措施之后,也依旧是入不敷出。

始皇帝和武烈王公子宝鼎再度取得了一致意见,今年的财政主要保证南北两个战场的需要。考虑到南北战争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而目前长城一线的镇戍军基本上可以保证阻御匈奴人的攻击,所以暂时维持长城镇戍军的数量,从山东、两淮和江东各地抽调出来的军队在洛阳集结后,则马上解散归乡,以减少中央财政的支出。

直道修筑依旧暂时中止。其他中央和地方无助于恢复经济增加赋税收入的工程项目统统搁置,若有违令者,严惩不贷。

在始皇帝的强行干涉下,大秦开始艰难地走上了在保持稳定基础上的发展战略,但距离宝鼎所希望看到的“休养生息、轻赋薄徭”之路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中土的普罗大众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土的统一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实质xg的好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