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399

分节阅读 39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上奏咸阳,催促武烈侯公子宝鼎速返北方战场。

秦王政考虑到大局,答应了宝鼎的奏请,允许他速返代北。

宝鼎辞别中原文武大员,北上返代。公子扶苏一直把宝鼎送到了白马津。

渡河之前,宝鼎与公子扶苏秉烛夜谈。

公子扶苏坚持要把宝鼎送到白马津,正是得到了其师傅淳于越的指点,目的是想与宝鼎做一番深谈,以便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宝鼎询问了扶苏的学业,聆听了扶苏在经世济国方面的一些想法。扶苏先是在咸阳“以吏为师”学“法治”,后来在中原接触到了西河学派“经世致用”和“法家政术”的思想,这两年则拜淳于越、伏生等大贤为师,学习儒家“礼治”。扶苏虽然还是弱冠少年,但无论是在治国理论上还是在政治实践上,都远远超越了同龄人,甚至超过了大多数中低级官吏,毕竟他处在权力的最高端,他所接触到的治国理论和亲身经历的政治博弈远非一般人可以想像。

宝鼎听出来淳于越的“师古”“礼治”对扶苏的影响较大,于是毫不客气地告诫扶苏,大秦的“法治”永远是治国根本,大秦百余年来的强大和今日走向统一,都是来自于“法治”的威力,大秦“法治”的根本绝对不能动摇。

韩非子集法家“法、术、势”三派之长,提出了“中央集权制”,而“中央集权制”是“法治”之大成,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中央集权制”都是大秦的基础国策。

当然,“法治”自有其弊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也有其危害,而为了减少“法治”给王国带来的弊端和危害,做为统治者,要从儒、道、黄老、霸王等等诸子学派的治国理论中取长补短。

宝鼎根据今世所学和前世的历史知识,向扶苏阐述了自己对儒家“礼治”和黄老“无为”之学的理解,然后提出了“外儒内法”治国理论,在国策上则坚持“以法为核,以德为表”,辅以黄老之学、霸王之道。

“师古”本身没有错误,但要有选择性的“师古”,比如“周礼”的精髓可以学,但周朝的治国策略早已被历史所淘汰,我们就必须抛弃。“从今”也不是绝对正确,中土诸侯国变法,唯大秦坚持“法治”百余年,可见“法治”自有其利弊。

我们要取“法治”之利,改“法治”之弊,至于如何改,那不仅仅是大智慧的问题,还必须对治国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治国的本质就是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就是王国各阶层合理地占有权力和财富,以此来实现王国的稳定和推动王国的发展。

理解了治国的本质,知道了要合理分配权力和财富以便满足王国各阶层的需要,那么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该如何制定和修改治国策略也就一目了然了,但人性贪婪,从君王到奴隶,任何一个人对权力和财富的需求都永无止境,这就是一切战乱的根源。所以治国理论、治国策略的制定和修改,首先需要以武力做为坚强后盾的强权,没有这个强权,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大周王朝的兴衰就已经证明了强权的存在和治国策略的关系,再好的治国策略,如果没有强权作后盾,王国必定崩溃。

从大秦来说,强权就是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以此制度来保证“以法治国”,在“法治”的基础上融合儒家的“礼治”,黄老的“无为”,以“经世致用”原则来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

这就是宝鼎所要打造的未来的帝国,但在他所存在的时代,他只能统一中土,只能引导帝国逐渐走向“外儒内法”的治国之路,而在未来帝国皇帝的思想里种下这颗种子,是宝鼎必须要做的事,而且一定要做成功,否则,他拯救帝国的宏图大志就无法实现。

扶苏自从离开京城,其成长速度非常快,尤其在治国理念上更是数次聆听宝鼎的教诲。宝鼎在学问当然算不上高深,但他的优势在于前世所获得的丰富历史经验,他对治国的理解要超越这个时代的人。扶苏本来就崇拜自己的叔父,这种盲目的崇拜让他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宝鼎的治国思想和观点。

“我想随叔父一起去代北。”扶苏恭敬地说道,“这样我就可以随时聆听叔父的教诲。”

宝鼎笑着摇摇头,“你长大了,也有心计了,和叔父说话也转弯抹角了。没有必要这样,你想对叔父说什么就直接说。”

扶苏有些尴尬,低头不语。

“我要把你推上储君之位,但你应该知道我和你父王之间的矛盾,假如你始终和我在一起,我也就没办法让你成为大秦的储君。”宝鼎伸手拍拍扶苏的肩膀,一语双关地说道,“你是不是听说我有可能说服大王在代北和江南两地建封国,所以你想去做代北的封国之主”

扶苏没有说话,但眼里的不安之色证明了宝鼎的猜测。代北和江南一旦建封国,公子高、公子将闾肯定要封君,如此一来,这对兄弟有地盘,有实力,还可以南征北伐建下显赫功勋,秦王政可以在他们中间选择一个做储君,形势对扶苏非常不利。

“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宝鼎问道。

扶苏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想跟着叔父。”

宝鼎摇摇头,“这不是你自己的想法。说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是怎么想的,我要知道你真实的想法。”

扶苏看到宝鼎脸色渐渐冷峻,不禁有些紧张,“我不想去代北。代北有将闾,江南有高,他们都是我的弟弟,我这个做大兄的怎能去抢弟弟的功勋”停了一下,他不安地看了一眼宝鼎,小声说道,“叔父,我不想回咸阳。”

宝鼎淡然一笑。

咸阳最近有传闻,扶苏要回咸阳。既然扶苏可能是未来的大秦储君,那么继续待在前方战场上就不合适了,但假如扶苏返回咸阳,他就失去了建功机会,而这几年北方战场风起云涌,南方战场正在实施西南策略,公子将闾和公子高都将连续建功,谁敢保证大秦的储君就一定是扶苏扶苏或许相信自己叔父的承诺,但追随扶苏的人就不得不主动“出击”了,而这就是扶苏坚持要把宝鼎送到白马津的原因,他不想回咸阳。

这种传闻的产生源自于时局的变化,楚国的政变让阳文君熊岳及其庞大势力一夜间灰飞烟灭,怀德夫人和公子扶苏的重要性骤然降低,接着东南熊氏在这次危机中非常果断而迅速地配合公子高开辟了东南战场,熊氏再一次露出了自己的锋芒,这些变化显然不利于公子扶苏问鼎储君。虽然不久前公子扶苏被封为长平侯,但这是秦王政为了解决中原危机而向武烈侯做出的妥协,并不代表秦王政就决心立扶苏为储君。

“为什么不想回咸阳”宝鼎问道。

扶苏心里顿时一窒,脸上立即露出惊慌之色。难道叔父也要自己回咸阳

“大秦的储君肯定要待在京都,而不是在前线冲锋陷阵。”宝鼎笑道,“你迟早都要回咸阳,而且很快,最多两三年吧。”

扶苏听到这话心里顿时又是一松。情绪上的急骤变化让他心神震颤,背心处竟然惊出了冷汗。

“叔父,我是说,我不想马上回咸阳。”扶苏紧张地说道。

“谁说你马上就要回咸阳”宝鼎面露不满之色,“这段时间你的心是不是乱了你是不是被什么东西蒙蔽了心智你对局势难道就没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扶苏面红耳赤,低着头不敢说话。

“你身边的人是不是要换一换”宝鼎冷笑道,“你长大了,应该知道什么话可以听,什么话不能听。你是大秦未来的君主,最起码要做到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扶苏惶恐不语。

“我每次见到你,每次给你写信,都嘱咐你要读书,要读书,要勤奋读书,你做到了吗读书使人明智,只有读好书,读懂书,你才能做一个明君,你才能承担起开创帝国大业的重任。你现在看到的大秦不过是一个诸侯国,将来你要亲手去开创一个疆域万里的大帝国。”宝鼎的声音逐渐严厉,“你是未来帝国的皇帝,不是诸侯国的王,你知道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