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367

分节阅读 36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庞大的豪门世家,形成实力强悍的门阀。

宝鼎痛恨门阀政治,门阀政治的兴起不但削弱了中央集权,也给中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就目前的条件来说,宝鼎为了帝国的强盛只能加快中央集权的速度,但为了中央集权不至于走向极端,他又不得不竭尽全力维护贵族们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所以,他明知这种制度会在未来造成世家政治,门阀政治,最终会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但也只能这样走下去。

然后就是确保寒门军功贵族的利益。

后世从隋唐开始,以科举制度来大力拓展寒门士人的权力和财富,继而打击世家,扼杀门阀,确保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可惜的是,科举制度的推行需要太多的条件,而这个时代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即使实施官学和私学并行发展的制度,寒门士人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尤其在中土和平的大背景下,他们想在帝国的权力和财富分配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可以说是绝无可能。

宝鼎所能做的,也就是在当前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保证寒门士人的利益,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中的优秀者能够进入贵族行列,也能在权利和财富分配中获得一份收益。

宝鼎把这份斡旋方案以私人书信的方式,同时写给了秦王政、两位丞相,上将军王翦和昌平君,以及驷车庶长,太尉和御史,还有就是公子扶苏,征询他们的意见。

第一卷 崛起 第325章 退一步

第325章 退一步

为武安君白起昭雪沉冤,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这都是秦王政可以做出的妥协,可以缓和他与老秦人、楚系之间的激烈矛盾,但无论是老秦人还是楚系,他们最终目的不是为武安君翻案,也不是把公子扶苏推上储君之位,而是要最大程度地攫取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这才是这场风暴愈演愈烈的真正缘由,而这是秦王政所不能认同和接受的,也是宝鼎在斡旋方案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宝鼎的方案给了那些抱着分封功臣想法的人以迎头一击。不要说功臣了,就连普通宗室都没有分封的资格,唯独有分封资格的就是君王之子,但君王之子的分封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分封诸侯,其在封国的统治权不过是象征意义,而且还有“削藩”这把高悬的律法宝剑,这把宝剑一旦落下,封国取消,分封的王子们就连那点象征意义的统治权都将烟消云散。

或许有人抱有幻想,认为“削藩”并没有想像的容易,但封国的权力被瓜分,守、相和镇戍将军互为牵制,尤其镇戍军被中央牢牢控制,一旦时机合适,只要君王一声令下,镇戍军就能把试图割据称霸的封君彻底消灭。镇戍将军独揽封国军权才是这一制度最为强悍的地方,而镇戍将军的频繁调动又确保了中央对封国军权的掌控,由此遏制了封君对权力的侵占和保证了“削藩”对封君的威胁。

统一后的帝国实行中央领导下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而王子们分封诸国,确保了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确保了中央对庞大疆土的实际控制,所以此策实际受益者是秦王政,是中央,是未来的帝国。

正因为帝国的未来获得了坚实的保障,那么贵族们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障,虽然从短期利益来看,贵族们尤其那些功臣们并没有从统一中获得最大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家族可以获得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可以世世代代分享帝国的权力和财富,相比“暴富”之后带来的各种风险,贵族们应该更愿意接受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没有任何风险的分享权力和财富的方式。

唯一在这场对未来帝国权力和财富分配中没有获得任何好处的就是寒门士人阶层,虽然通向权力和财富的大门依旧是打开的,甚至比过去更大了,但因为中土的统一,大争之世的结束,依靠军功而获得权力和财富的路基本上被断绝,寒门士人若想跻身权力的高层甚至巅峰,就必须另谋他路,而依附权贵成为其门下的门生故旧显然是最好的途径。

当年商鞅变法,二十等军功爵重新分配了大秦的权力和财富,造就了一批批军功贵族,增强了大秦的国力,帮助大秦统一了中土,但随着中土的统一,时代变了,形势变了,二十等军功爵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结束了,昔日曾经造就了一批批军功贵族和帮助大秦统一中土的强大动力之源就此走向枯竭。

代表新兴力量的寒门军功贵族在大秦统一中土的过程中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最后摘“桃子”的却是豪门世家贵族,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历史总是在前进,事物总是在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策终究要代替旧国策,否则帝国何以发展,何以生存

始皇帝和追随他的一批寒门军功贵族没有在帝国统一后及时调整国策,更没有让同样在统一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豪门世家贵族分享权力和财富,结果当一波惊涛骇浪凶猛地冲击着新兴帝国脆弱身躯的时候,帝国支撑不住,最终轰然崩裂。

当然,假如宝鼎的变革策略得以实现,那么帝国诞生之后,寒门士人还是会想方设法攫取权力和财富,而君王和中央也会利用这股新兴力量对抗豪门世家对权力和财富的掠夺,所以斗争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方案是难以改变了,因为这套方案符合君王的利益,有利于中央集权。

历史上始皇帝毕其功于一役,在不具备中央集权的条件下强行集权,就像以筑坝来抵御洪水一样,结果帝国各方面的矛盾全部爆发,导致坝毁国亡。

现在宝鼎以“疏”代“堵”,虽然走得也是中央集权之路,但他先创造集权的条件,先让君王、贵族和庶民,让中央和地方都能从统一中获利,以便最大程度地缓和各方面的矛盾,以“疏”带“堵”,等到条件具备了,再一步步集权于中央。

然而,其中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宝鼎的想像。人性贪婪,无论是君王还是贵族,包括庶民,大家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现实远比理想要千万倍的残酷。

秦王政对这份斡旋方案充满了愤怒。

给武安君昭雪沉冤,正是宝鼎和老秦人一直为之努力的事。在宝鼎看来,此策可以让秦王政和老秦人重建信任,但在秦王政的眼里,当初正是因为武安君和老秦人对王权的挑战,才导致昭襄王失去了退路,不得不以大秦国力的损失来对抗老秦人对王权的。

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武安君就是该死,老秦人就是该禁。这些年,他已经对老秦人做了让步,甚至让老秦人重新崛起,但老秦人太贪婪了,不但控制军队,制约他的权力,还在他今日陷入危机之刻,落井下石,背后下刀子。这就是忘恩负义,这就是背叛,这就是对他的,他岂能忍耐岂能退让如果退让了,他这个大王的权威何在他这个大王还能控制军队吗

关于立储,他可以接受,但关于国策变革,尤其是宝鼎拿出来的中央领导下的封国和郡县并行制,他认为这就是宝鼎设下的陷阱,一个为大肆分封诸侯而设下的陷阱,假如自己上当了,接下来面临的必将是功臣们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胁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