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355

分节阅读 35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王夫人,请她小心谨慎。宝鼎越想越是头痛,随即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思考对策。

历史上对秦王政至死没有立储一事有一种猜测,猜测秦王政因为溺爱胡亥,有心立胡亥为储君,但因为阻力太大,迟迟未能实现。其实这种推测经不起推敲。秦王政肯定是喜欢胡亥,否则也不会带他一起巡视天下,但秦王政把公子扶苏赶出咸阳,让他到北疆出任监军,事实上是给扶苏积累军功,让他赢得军队的支持,增强自身实力,是一种变相的扶持。没有哪个皇帝会以授予一定的军权来做为对儿子的惩罚。由此可以推测到秦王政还是想让公子扶苏继承大统。这从“沙丘之变”中,李斯和赵高第一个就矫诏诛杀扶苏也能看得出来。

李斯和赵高既然敢于发动“沙丘之变”,可见当时的王统之争已经激烈到了何种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点妥协余地都没有。李斯敢于行大逆之举,矫诏诛杀扶苏,足以证明他当时的艰难处境。他要是不杀扶苏,扶苏必然杀他,所以他走投无路,只有铤而走险。

李斯当时是左丞相,相比起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的官职太小了,实在不算什么,“沙丘之变”的主谋肯定是李斯。至于后来赵高和李斯为什么反目成仇,肯定是因为权力斗争的缘故。这里面或许就有朝堂上的对手在其中实施离间计,以挑起权臣相斗。李斯是沙丘之变的主谋,大秦自二世继位以来内忧外患,国祚濒临分崩离析,朝堂上肯定有人极其仇视李斯,借“赵高”之手诛杀“李斯”也是理所当然。

太史公在史记中对李斯这个楚人抱着同情之心,把赵高写成了摧毁大秦的“恶魔”,但其实抱着史书仔细推敲,不难看到李斯才是摧毁大秦的“恶魔”,他一手策划了沙丘之谋,杀扶苏,杀蒙氏,杀冯氏,杀宗室,杀得血流成河,最后赵高跳出来了,把他杀了。赵高就是渔翁得利,如果李斯没有替他杀掉大秦重臣,没有替他“遮风挡雨”,没有对他“拔苗助长”,也就没有“指鹿为马”的赵高了。

后人都说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但史籍上没有这种记载,事实上也不可能。李斯是中车府令,赵国质子后裔,出身隐官家庭,相当于秦始皇的御用“司机班班长”,即便他才华横溢,也没有资格做大秦王子的老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王子的老师不是大贤就是博士,要不就是朝廷重臣,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赵高。

那赵高为何在胡亥继位后,一跃数级,出任郎中令这个重要职务

如果李斯是沙丘之变的主谋,他需要帮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帮手就是符玺令,否则他如何矫诏诛杀扶苏如何矫诏让胡亥继承大统以赵高当时的官职,他没有选择,不答应就是死,答应了还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赵高起于贫贱,靠自己的努力做了地方小吏,然后通过数次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咸阳宫做了一名内廷小官。因为没有背景,也没有后台,他在秦王政身边做了十几年的中车府令,最后凭借出众的才华才在秦王政巡视途中兼了一个行符玺令事,也就是暂时代理符玺令的工作,回到咸阳后他还是一个“司机班班长”。假如他是李斯的人,估计早就升官了。

赵高这次赌博赌“大”了,短短两年多时间的飞黄腾达之后,不但身家性命没了,连帝国都葬送了。

宝鼎停下脚步,望着和宗越坐在一起的赵高,心里不禁暗自叹息。如果自己的猜测是对的,赵高就是个悲剧人物。他是有才华,但做了一辈子低级官员,突然一跃成为帝国的决策者之一,他的政治才能和经验就显得严重不足了。

咸阳政治斗争复杂,尤其在始皇帝死后,其政治斗争非常的激烈和血腥。蒙氏和冯氏先后倒台,李斯接着也给扳倒了,赵高渔翁得利,但他没有李斯的治国之才,也没有李斯经营了几十年的深厚人脉关系,更没有李斯那等翻云覆雨般的谋略和杀伐果断的血腥手腕,所以他瞬间就把帝国推进了败亡的深渊。假如李斯迟个一两年死亡,或许章邯和王离就把叛乱平定了,毕竟在李斯死亡的时候,章邯和王离在战场上是摧枯拉朽,毫无对手,局势还在咸阳的控制之中。

赵高的“指鹿为马”固然证明了他的残忍,但也证明了他在政治上的低能和策略上的无能,靠“指鹿为马”这种手段控制朝政,驾驭百官,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手段。由此也证明了赵高“崛起”的突然性,他就是政治上的“暴发户”,他在没有“暴发”之前,不可能有能力去改变帝国的命运,所以他也不可能是“沙丘之变”的主谋。

宝鼎望着赵高,思绪在历史的长河里徜徉,对大秦的王统之争和帝国的崩溃逐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王统之争,必须在统一前解决,公子扶苏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问鼎储君,为此,他不惜与秦王政公开决裂。他和秦王政的决裂,肯定有助于大秦储君的确立。

赵高在宝鼎长时间的注视下,有些受不了,惶恐问道,“武烈侯,有什么事需要我去做”

“你了解李斯吗”宝鼎问道。

赵高和宗越面面相觑。刚才不是说小王子的事吗怎么突然又扯到廷尉李斯身上了他和小王子之间又有什么瓜葛

“他虽然是楚人,但是靠吕不韦的提携才闻名咸阳。”赵高说道,“吕不韦被熊氏外戚击败,楚系不遗余力打击关东人,大王因此下令逐客。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由此而生。李斯是国相府官员,在被逐之列,以他当时的处境,他不敢写谏逐客书,即使写了也到不了大王手上,但事实是谏逐客书不但到了大王手上,还让大王改弦易辙,废了逐客令,李斯更是因此从被逐之客一跃成为九卿之一。”

“这背后的秘密其实就是咸阳宫和熊氏外戚的一次斗争。这一次大王赢了,李斯立了大功,并赢得大王的信任。这里有个关键的地方,大王是通过谁指使李斯写了谏逐客书”

“尉僚”宗越以不确定的口气说道,“我怀疑是尉僚。”

“蒙氏和冯氏都是大家族,吕不韦就是与他们联手和熊氏外戚针锋相对,但熊氏外戚的靠山华阳太后太厉害,要扳倒吕不韦,大王无奈妥协,牺牲吕不韦,保全了蒙氏和冯氏。当时蒙氏和冯氏深陷危机之中,肯定不敢激怒华阳太后,所以敢于给大王出谋划策,并说服李斯挑战熊氏外戚的人,只有刚刚到咸阳不久的尉僚。尉僚要赢得大王的信任和重用,就必须为大王排忧解难,这是一个最好的立功机会。”

“尉僚是由何人举荐”宝鼎问道。

“吕不韦。”赵高以非常肯定的口气说道,“这个我清楚,我当时就在咸阳宫任职。虽然是道听途说,但内廷里传出来的消息与事实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宝鼎想到了尉僚的结局。尉僚是魏国人,鬼谷派大贤。历史上大秦统一后,尉僚消失了,史籍上失去了他的记载,但有一种共同的说法,说尉僚完成统一大业后,辞官隐退了。真相到底是什么是隐退了,还是被赶出了咸阳

“这么说,在关东人当中,尉僚和李斯算是一系了”

“他们都是吕不韦的人。”赵高说道,“尉僚、李斯,包括顿弱、姚贾、茅焦,还有甘罗,他们大都出身贫寒,因为投靠吕不韦而进入大秦。假如没有吕不韦,这些人中名气较大的不会效力于大秦,而有才华但声名不显的也难以出人头地。吕不韦死了,追随吕不韦的人也大都被赶出咸阳,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这些人在大秦没有根基,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所以他们自然也就走到了一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