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279

分节阅读 27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朝议上一致通过。大秦官学肯定是法家学术,这也毫无疑义。但在是否兼兴私学,是否倡导百家争鸣一事上争论激烈。大秦官僚阶层以法家子弟为主,当然反对其它学派的子弟和他们抢饭碗,所以反对激烈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形势一边倒的时侯,老太后又出来说话了,指责法家目光短浅,气量狭隘,自私自利,认为大秦是中土第一大国,将来还要统一中土,所以大秦君臣要具备长远目光,博大胸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否则拿什么来统治中土万里疆域

奉常卿、太仆卿都是楚系官员,也是这次反对“百家争鸣”的主要人物。老太后点名批评,严厉责斥。秦王政没想到还有这种收获,马上调换了两位上卿的官职,以自己的亲信代之。

秦王政拿到了两个重要的上卿位置,老太后又连番施压,很多楚系大臣也改变了最初的立场,转而支持武烈侯的策议,秦王和中枢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在私学一事上设置障碍,于是“百家争鸣”成为国策,并首先在中原推行。

接着就是商讨兵事和财赋策略的调整,此事直接关系到各方的眼前利益,难度更大。

朝堂上随即陷入僵局。

这时候武烈侯一日之内连续上三奏,三奏都是关于攻赵之策,而策略的核心就是借助这次代北大地震实施反间计,诛杀李牧。

这个计策非常诱人,咸阳中枢讨论热烈。

不管是不是与赵国议和,秦国此刻公开援助代北,救助代北难民,不仅仅可以赢得代北人的好感,更能博得仁义之美名,当然,这个美名最终要落在秦王政头上,秦王政哪有不乐意之理秦王和秦国博得仁义美名,不但有助于稳定中原,也有助于未来的统一大战。

至于粮食,秦国储备富足。秦国先是拿下韩魏两国,接着又“敲诈”了楚国一笔,无偿援助代北一批粮食可以说是绰绰有余。这批粮食救活了代北灾民,事实上就是给邯郸套上了一个枷锁,邯郸不得不为此向代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救助和恢复建设。秦国这个敌人都伸手相助,邯郸总不至于坐视不理吧邯郸如果任由代北自生自灭,可以想像,赵王和邯郸必将失去民心,赵国即便有军队,也支撑不了多久。

最倒霉的就是李牧了。李牧的代北军都是代北人,他的根基也在代北,他必须救助代北,否则他完了,赵国也完了。李牧为此走投无路,向秦国求助。秦国只要一伸手,李牧通敌的嫌疑就坐实了。他本来和邯郸的关系就紧张,这次不但公开与邯郸唱反调,还向敌人求助,而敌人偏偏就答应他了,邯郸有何反应可想而知了,李牧想不死都难啊。

不过咸阳中枢也有另外一种推测,担心这是李牧的奸计。假如此计是李牧和邯郸联手拿出来的,那有可能就是离间咸阳和武烈侯之间的关系,顺便赚一笔钱粮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推测随即就被忽视了,因为这即便是李牧的奸计,邯郸在今年冬天和明天春天都要为救助代北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对秦国还是有利。

还有大臣认为,为稳妥起见,还是不予理会为好,任由代北自生自灭。

这个意见马上被否决了。邯郸不救代北,李牧无奈之下,会把代北灾民引向河北。灾民无处安置,必然上战场,这支饿得两眼发绿的军队无论打太原,还是打中原,对秦国都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送点粮食,把代北人困在代地,秦国将由此获得难以估量的好处。

两天后,秦王政下令,全权授予武烈侯与李牧议和并救助代北的重任,尽最大努力赢得最好的战果。

武烈侯接到了秦王令书,荆轲也接到了李牧的回信。李牧告诉荆轲,他已经说服了赵王,赵王同意他与秦国议和,并向秦国求援。

荆轲第一时间拜会武烈侯,恳请武烈侯在和约达成之前,先给代北输送一批粮食和药物。

武烈侯当即答应,马上召集蓼园巨贾,请琴氏、乌氏、卓氏即刻组织商队,日夜向太原运送粮草。

卓氏本为赵人,进入蓼园后,因为武烈侯的恩赐,卓氏把家族财富逐步迁移到了南阳,谁知这里刚刚安顿好,那边代北就地震了,卓氏的财富因此得以保全,对武烈侯的感激更是难以用言辞来表达。卓氏对代北的感情非常深厚,在地震发生后,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向李牧捐赠了大量钱粮,但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突然听说武烈侯说服了秦王,无偿救助代北,卓氏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脑涂地以报答武烈侯的大恩。

老卓文认为从中原到代北距离太远,虽然南阳在这段时间制造了大量的独轮车,迅速提高了运输能力,但如此大规模的运输需要征调大量民夫,耗费太大,为此他建议进行传递运输。中原各地把粮食运到函谷关。函谷关则利用水陆两道把粮食运到太原。太原再把粮食运到雁门交给代北军。

如此一来,又要武烈侯出面与咸阳交涉,恳请咸阳下令调集河东、太原两地的民夫。为了尽快把粮食运到代北,最便捷的方法是先请太原和河东两郡先行调拨粮食运往代北。

武烈侯不假思索地再次应承。

在别人看来武烈侯这是自找麻烦,而且肯定要和咸阳发生冲突,孰不知咸阳中枢已经给武烈侯说服了,无偿援助代北正是大秦灭亡赵国的前奏,符合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

蓼园巨贾敬仰武烈侯,荆轲对武烈侯的看法更是有了颠覆性的改变,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此趟中原之行竟然如此顺利。武烈侯然诺仗义,光明磊落,大气魄大胸怀,不愧为天子骄子,一代豪雄。

接下来的议和谈判和无偿救助谈判非常顺利,武烈侯大开方便之门,两天便草拟了和约,这让荆轲对武烈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甚至有一种错觉,感觉武烈侯似乎就是一位圣人。

然而,武烈侯的道德不论如何高尚,在救助代北一事上不论如何慷慨,都无法改变李牧目前的艰难处境。李牧公开与邯郸对抗,不惜一切代价救助代北,给邯郸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甚至足以导致亡国的大包袱。邯郸虽然在道义上无法指责李牧,但邯郸肯定要找个借口惩罚李牧,而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李牧未来的命运如何,荆轲心里有算,所以他在离开大梁之前,主动与武烈侯谈到了赵国的局势,希望能听到武烈侯对未来局势的预测。

“我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土。”宝鼎并不隐瞒自己攻打赵国的想法,尤其在荆轲面前,他更是畅所欲言。

荆轲是卫国人,而卫国几年前被魏国吞并了,魏王把卫国君主幽禁于河内野王城。魏国灭亡后,卫国君主又随魏王一起被押至咸阳。卫国是古老的诸侯国,人才辈出,但卫国实力弱小,留不住人才,最终国破家亡。卫国的命运早在预料之中,所以卫国人并没有因为国破而痛哭流涕,他们默默地接受事实,继续顽强地生存。对他们来说,不管中土的诸侯是争霸兼并还是大一统,他们都能接受。荆轲同样如此。

“历代先贤,尤其是儒家和法家,都是矢志追求大一统,其目的无非是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宝鼎把大一统的意义和中土数百年的苦难做了一番阐述,试图以此来说服荆轲认同他的观点,为将来留下荆轲做准备。

“李牧可以挽救代北,但他救不了赵国。”宝鼎终于说出了荆轲最想知道的东西,“在很多赵人的心里,甚至在很多东方权贵的眼里,李牧和赵国的命运休戚相关,李牧决定了赵国的未来,但我不这样认为,邯郸恐怕和我的想法差不多。李牧只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他无法阻挡上天对赵国的惩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