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277

分节阅读 27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涉国政,这本来就犯了咸阳大忌。”隗藏叹道,“熊氏如果乘机推波助澜,蓄意挑起大王和武烈侯的矛盾,后果难以预料。”

宝鼎笑着摇摇手,“我抛出了一个诱饵,这个诱饵无论对大王还是对太后,诱惑力都太大,即便他们想对付我,现在也只能忍着。这一忍就是两年,而两年的时间足够我完成布局。”

攻克邯郸,灭亡赵国就是最大的诱饵,咸阳无法拒绝这个诱惑,但在王贲和隗藏看来,这既是诱饵,也是武烈侯自己挖掘的坟墓,一旦攻赵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诱饵已经抛出,咸阳这条大鱼迟早都要上钩。”宝鼎笑道,“接下来我们全力以赴,经略中原。”

第二天,熊炽和冯劫离开大梁,日夜兼程返回咸阳。

武烈侯召集各军将率部署任务。

王贲、桓齮、司马锌负责收降魏国所有郡县,重编户籍。各级将率官长则临时出任郡县长官,安抚民众,镇压叛乱,并确保秋粮的顺利收割。

魏起负责安抚韩魏两国境内的士人,召集两国贤者商议官吏选拔和筹建学府事宜。

隗藏负责安抚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并召集白氏、孔氏、张氏等巨贾与蓼园巨贾商议一系列合作事宜。

章邯负责整编魏国降军,利用这些降军拆除魏长城和部分关隘。

熊庸负责把魏王增、魏国宗室和公卿大臣并大量战利品押送咸阳。

杨端和奉命与齐军谈判,蒙武则与楚军谈判,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缓和边境局势,以便秦军全力稳定中原。

一个月后,咸阳令书达,秦王和中枢终于在爵位封赏上做出重大变革。

上将军王翦爵封第十八等大庶长,国尉尉僚、桓齮、司马锌、白览、公孙豹、麃biao公等一批老将和蒙武、杨端和、王贲、羌瘣hui等正当盛年的将军们爵封第十六等大上造,中原战场上的曝布、魏起、章邯、熊庸等各级将率连升二级爵,辛胜、冯毋择等人各升一级爵。

军中统率升爵了,朝中文官也要赏,爵位跟着往上升。军中统率高兴,公卿大臣们更高兴,宝鼎也是如愿所偿,以他的估计,按这样的升迁速度,统一后大秦应该有一大批君侯,这将大大有利于郡县与分封共存制度的推行。

不过,苍头的密信却让宝鼎隐约感到了一丝不安。苍头在密信中说,如此赏爵,获利最大的是前线统率,老秦人将因此出现君侯一级的军功显贵,这是秦王、宗外戚室不愿看到的事,士卿贵族们就更不愿看到了。

过去因军功而爵封君侯的只有武安君白起,而其他爵封君侯的不是宗室就是外戚,剩下就是大贤,诸如商鞅、张仪、范睢、蔡泽和吕不韦等历任的大秦相国、丞相。

武烈侯攻克中原,灭韩吞魏,功勋的确显赫,但也因此打破了封爵惯例,军功贵族将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崛起,这势必影响未来的咸阳政治格局,文臣武将对权力和财富的争夺将成为朝堂矛盾的焦点,由此产生的激烈交锋必将改变各方势力原有的利益团体,一旦旧利益团体分裂或崩溃,政局必定随之一变,廖园将如何选择

宝鼎陷入沉思。国策改了,政策改了,受利群体变化了,政局也就变了。政治就像奔腾的河水,随地形地貌而改变其流向流速,假如引导失误,疏浚延误,必有灾祸。咸阳中枢肯定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不再从中阻碍,同意了自己的建议,如此获利者赞美自己,而获利较少者甚至没有获利者必定怨恨自己,时间一久,文臣武将对待自己的态度泾渭分明,自己在咸阳的影响力有可能因此而得以削弱。

“步步危机啊。”宝鼎长叹。他的前世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蚁蝼小民,对这种身居高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没有任何体验,如今一步登顶,周旋于争权夺利之中殚精竭虑,每每回首,当真是心惊胆战,不胜惶恐。然而,现在没有回头路,中原也是方兴未艾,百废待兴,要做的事太多,千头万绪,也顾不上咸阳了,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定,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就在此刻,从北方传来消息,代北地震了,大地震,房屋城垣倒塌,人畜死亡无数,赵国举国震惊。邯郸无奈之下甚至产生了抛弃代北的念头,李牧毫不犹豫,一边派人向秦军议和,一边全力救援代北灾区。邯郸也行动起来,向齐燕楚三国紧急求援。

敌国有天灾大难,此刻趁火打劫就是不仁不义,发不仁不义之师不但遭天下唾骂,更可能遭天谴,所以自古以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不义之师的诸侯国还真是屈指可数。

秦王政即刻下令,北方大军火速罢兵,退守太原。

上郡、北地郡的北疆军择机威胁河南之地的匈奴人,迫使代北方向的匈奴人止步于阴山长城一线,以便赵国在代北救灾。

南部军则撤回河内,中原军队撤过大河。

秦国摆出的这副仁义面孔虽然没有赢得赵国的感激,但让东方四国松了一口气,今年的战事总算结束了。

秦齐、秦楚迅速达成友好盟约,齐国、楚国从边境撤军,而秦国的地方军也急速返回各自郡县,回家参加秋收。

十万蓝田主力留在大梁、新郑和陶三座大城,镇戍中原。宝鼎要留他们在中原做常备军主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