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分节阅读 154

分节阅读 15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具体措施,宝鼎简要概述,重点讲述了选拔官吏的一些新思路,“任人唯能”要改为“任人唯贤”,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必须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来对待。

再次就是外交政策。两个策略。在南北方向上,联月氏,扼匈奴。在东西方向上,先灭韩,再攻赵。

最后就是回易之策。这才是藏在这份一揽子计策中的重点,墨家的复兴由此打下伏笔,将来秦王政根本没办法借助此事打击宝鼎。

宝鼎建议,由少府出面,联合大秦巨商,打造一个联合商社,从而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生产潜力,在未来大秦统一的过程中,为王国供应足够的粮食、武器和其它各种物资,确保大秦军队在前方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加快统一进程。

“粮食如何增产”秦王政问到要害之处。

“一个是大力修缮水利,一个是大力改进农具。”宝鼎说道,“还有一个就是利用回易之策,以金银玉器珠宝等奢侈物换购各国的粮食布帛。一个王国国力的大小不是看它有多少金银珠宝,而是看它有多少粮食布帛。我大秦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布帛,不但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军队,还能同时应对各种灾祸。反之,关东诸国却因为缺少粮食和布帛,一旦遇到战争和灾祸,粮价就会飞涨,布帛就会短缺,国力骤减,根本不堪一击。”

“中”秦王政赞道,“你到鼓角楼转一圈,就给寡人搬来了一座宝山,高明。”

“大王谬赞。”宝鼎嘴里谦逊,心里却是打了个冷战。

第一卷 崛起 第143章 谋事在人

第143章 谋事在人

尉缭等人告辞离去。凡奏议都需要反复讨论。朝议通过,然后才能下令实施,尤其像这种关系到王国存亡的大计,更需慎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过宝鼎的这份奏议让尉缭等人对他的天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少年公子非同凡响,前途不可限量。

秦王政把宝鼎留下,详细询问细节,尤其尚书台一事更是问得仔细。

这个时代,王权和相权还是泾渭分明,君王做君王的事,相国有相国的职责,君臣各司其职。相国的职权非常大,有时候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这是时代的需要,各国的首要政治目标就是强国,强国的前提是富国,富国就需要一个称职的相国来做具体的事,军政财大权一把抓,君王要充分放权。君王也是普通人,即使有天纵之才也不可能无所不能、面面俱到,他还得依靠相国等一帮公卿大臣帮他治理王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时代中土诸王国的疆域最大的也不过方圆数千里而已,基本上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相对来说,这时代的君王对王国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种士卿篡国的事还是非常罕见。

到了大一统时代,疆域万里,不管是君王还是士卿,也不管是地方大豪还是普通庶民,都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大一统不是简单地把国土整合,把律法文字统一就行了,它首先要让天下人接受大一统这个理念,然后在大一统的基础上,逐渐接受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这个变化包括思想、制度、社会风俗,甚至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它需要人们去接受它,认同它,直到最后服从它。

就权力中枢来说,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与中央集权是相辅相成的。大秦统一之后,的确是集权了,但做得不够好,原因就是旧贵族旧官僚没有被消灭,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对抗君王的高度集权。

韩非之死,可能就是咸阳这种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因为就是他提出来用“中央集权”的方式来实现大一统。君王高度集权了,其他人怎么办其中的利益损失谁来补偿不杀他杀谁

秦灭,项羽大封诸侯。连他自己十九个王。这是彻底否定了始皇帝的“大一统”,但结果证明项羽大错特错了,“兼并”战争随后爆发。五年时间的后战国时代,史上统称为楚汉相争,死亡上千万无辜,中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唯一的好处就是把从战国遗留下来的旧贵族旧官僚彻底消灭了。

刘邦再一次“大一统”,这是一次由闾左贫贱完成的大一统,新贵族新官僚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坐在一起,一边聊天打屁一边瓜分利益。

这帮“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实施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后果是中央没有形成大集权,结果就有了“七国”之乱。然后汉武帝出来了,在先辈打下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央集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外削藩,对内加强内廷权力,以内廷的尚书台来削弱和钳制外廷的相权,直至逐渐架空丞相,架空三公重臣,形成皇帝指挥尚书台,尚书台指挥外廷府署的高度集权的权力架构。

在宝鼎看来。大秦统一后,因为旧权贵旧官僚的存在,即使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中央真正集权的难度还是非常大。

始皇帝和法家大臣们显然选择了一条非常激进的路,强制推行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就像乱世用重典,沉疴用狠刀一样,试图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直接实现法家“大一统”的终极目标。

失败了,帝国灭亡了。不管秦始皇是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巡游,也不管他最后是死在沙丘还是死在咸阳,甚至就让他再活个十年二十年,帝国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因为帝国这架马车一直在高速奔向深渊,因为当时的“叛乱者”已经蓄势待发,就等着某个“先驱”点燃“”火种了。陈胜吴广大旗一举,一夜之间,“者”席卷中土。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灭亡是早晚的事,就算大秦扑灭了这次“”的大火,前赴后继者依旧源源不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