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工业霸主 > 分节阅读 350

分节阅读 35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的股份,则是由汉华的职工们持有了。尤其是当年林振华承包劳动服务公司时候就持有了股份的那些青工,这一次都置换到了数目可观的股权。那些当年犹犹豫豫没有入股的人们,则是悔得连肠子都青了。

在组织结构方面,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不过最终的结果并未出乎人们的意料。

林振华顺理成章地担任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项哲担任集团总经理。

方延武担任汉华化工设备公司总经理,原来的总经理朱铁军已经退居二线,等着年龄一到就可以办离休手续了。

彭少哲担任汉华家居公司总经理,原来的总经理郎冬由于身体原因,已经处于半休养状态,不过在一段时间内他会继续在岗,为彭少哲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岑右军依然担任汉华机床公司的总经理,现在的汉华机床公司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而是整合了鲁中机床厂在内的一个大型机床公司。原来鲁中机床厂的一干领导们虽然只担任了公司管理层中的副职,但要说起所做的事情来,比过去要大得多了。

江实电已经改名为汉华制冷设备公司,目前的主营产品是电冰箱和冰箱压缩机,但未来将开发家用空调、大型中央空调、冷库设备、船用冷藏设备等产品。肖仁武已经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新婚妻子返回缅甸去了,戴裕彬担任了公司总经理,赵勇群和叶元才分别担任了副总经理。

借着搞大乙烯项目的机会,汉华重工建立了一个工业汽轮机事业部,目前挂在化工设备公司旗下,由张逸华负责。不过,林振华已经打定主意了,未来这个事业部肯定是要转变为独立的公司的,专门生产各种工业汽轮机和燃气轮机。这个市场的前途大得让人眩目,刘向海已经向林振华预先下了订单,要委托汉华制造大型船用主机。张逸华则一心想着自己的老本行,那就是航空发动机。

香山脚下的汉华技术情报研究所现在已经颇具规模,马杰担任了研究所的所长。林振华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让马杰能够常驻北京。马杰与林芳华已经举办了婚礼,成了林振华的妹夫,林振华当然不能让妹妹和妹夫常年两地分居。

在华青大学机械系,林振华斥巨资建立了一个材料研究中心,中心的主任是安子轩,副主任是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林芳华。对于这个安排,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这不仅因为林芳华是林振华的妹妹,而且因为林芳华主持研究的新型减振材料据论证,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林芳华本人也因此而跻身于国际一流材料专家的行列了。

除了上述这些安排之外,褚红阳、舒曼、胡妫、杨欣等人也分别担任了集团各个直属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其中最为夸张的是杨欣,在汉华重工组织的“中国化工设备产业联盟”筹备会上,她居然被参会的各企业代表们一致推举为联盟的秘书长,这让顾嘉骅和林振华都惊得掉了一地的眼镜碎片。按林振华预先的设想,这个秘书长的职位无论如何也是应当落在他头上的。谁知,在会场上有人喊出了一句“小嫂子”,结果投票结果就一边倒地倾向于杨欣了。

这样一个结果,其实也并不意外。杨欣在大乙烯技术攻关期间担任了攻关项目组的副组长,她擅长于鼓舞士气、化解矛盾,处理的事务井井有条,赢得了所有参加攻关的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化工设备联盟这种组织,主要的作用就是联络感情,把各家企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像这样一个组织,正需要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来担任秘书长一职,杨欣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小平同志在南京中非经贸论坛上的谈话,经中央整理后,迅速地下发到了各级部门,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学习小平谈话精神的运动。各种陷于沉寂的活动都开始活跃进来,股市开始一路走高,海南、广西北海等地的房地产像雨后春笋一般迸发出来。徘徊了两年之久的中国改革,终于轰轰烈烈地再次起动了。

就在中国经济重新升温回暖的时候,亚洲的另一个大国日本,却迎来了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没有人预料到,这次始于1990年初的危机,居然持续了整整一个年代,使曾经高速增长的日本遭遇了“失去的十年”。

431 尼宏的黄昏

431 尼宏的黄昏

日本金融危机的祸根,是早在1985年广场协议的时候就种下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赤字居高不下,外贸逆差不断增长,来自于德国、日本的廉价商品极大地冲击着美国自己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采取美元贬值的政策,以便增强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1985年9月22日,来自于美、日、西德、法、英等五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齐聚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五国政府联合干涉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贬值的协议,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广场协议之前,美元对日元的汇率是1比250,在协议签订之后的三个月内,就下降到了1比200,此后更是一直跌到了1美元兑换120日元的低点。

日元的持续升值,导致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日本,使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井喷效应。据后世的统计,从1985年至1990年,日本股份平均每年上涨30,地价每年上涨15。与此同时,日本的外贸条件开始恶化,日元的币值高企,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失去了竞争力。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本企业纷纷在海外建立子公司,把本土的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本土的制造业逐渐形成空洞,大量的过剩资金被运用于股票、房地产等虚拟市场,经济的泡沫越搅越大。

1989年,日本政府为了避免经济泡沫继续蔓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政策。1990年初,紧缩政策开始显示出影响,股市和地价出现了急速和持续的下滑。银行发行的大部分房地产贷款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不良资产。据推算,到1992年时,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达到了20万亿日元的规模,整个经济陷入困顿之中。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使许多投机商都输得倾家荡产,尼宏重工非常不幸地也成为遭到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对象之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