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工业霸主 > 分节阅读 217

分节阅读 21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完全不对的自己不惜让沈佳乐跑到浔阳去求林振华,目的是想给厂里弄来压缩机,这是一个高尚的动机,是一个问心无愧的动机。可是,现在这样做,他能对得起谁呢

“这件事就由我做主了。”牛北生说道,“关于批件的事情,你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来。我马上联系张洪福,告诉他,30万,1万台压缩机。如果他不同意,那我们就不管他了,咱们自己要了。”

最后一句话,牛北生说得大义凛然,但金建波知道,这不过是牛北生作出的一个姿态而已。现在国内各家冰箱厂都要像发疯一样地找压缩机,进口价50美元的压缩机,在黑市上一台加价30块钱人民币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好吧,一切就由牛厂长安排吧。”金建波颓然地说道。

推迟更新公告,并几句闲话

推迟更新公告,并几句闲话

今天的更新可能会比较晚,也许是下午,也许是晚上了。

马上放假了,有个报告必须交了。昨天晚上干活到一直干到现在凌晨1点,还没有完事。睡一小觉,天亮还得继续干活。干完活才能码更新的内容。人在江湖,大家见谅。

睡觉前,说几句闲话:

关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各位书友尽可发挥想象力,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是很正常的。

橙子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能不能不要在想象完了之后,用你们想象的结果来作为橙子的罪状

前面有读者说峰子和陈天要了,然后骂我一顿,说我恶俗我汗,我什么时候说过他们要换了

最近又有人说小林要收小沈了,接着还是骂了我一顿,说我恶俗我继续汗

面对着这些指责,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总不能为我没想写的内容而道歉吧

一直往前追溯,有一次我写到一个什么日报的女记者,都有人奔走相告:工业那本书要种了要种了

有一些固定的套路,比如说,只要出场的女人,一定是主角的后宫。只要和主角说过话的女人,一定会被主角推倒。可是我从来没有说过我要用这个套路吧

橙子写这本书,是按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写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异性的朋友,也许关系非常好,也许是一生的知己,但这并不必然走向推倒吧这本书已经100万字了,到目前为止小林还没明目张胆推过谁呢,大家凭什么就认为他在后面会变成种马呢

男女之间,有点小小的暧昧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在办公室里男女同事之间也会捶捶打打的,这离推倒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我这样解释完了之后,恐怕会有一个新的罪名在等着我:既然这个女人不会被推倒,你写她干什么

正如有读者批判我的:你写峰子干什么你写雁子干什么这些人对主角有用吗

唉,恳请大家多给作者一些创作的空间吧,如果每本书都必须按着一个固定的套路写,书荒就是无药可治的事情了。

最后透一个剧情,我一定会给沈佳乐安排一个很好的归宿的,好人好梦。

大家搜罗一下有没有多余的月票,投几张吧。实在不行,推荐票也好。

266 海归成群

266 海归成群

上海,淮海路上一家新开的咖啡馆里。

林振华一个人坐在一个靠墙角的位置上,面前摆着一杯5块钱的咖啡。此时正是午后,在西方应当是喝咖啡的时间,但整个咖啡馆里却是空空荡荡的,除了林振华之外,只有另一人墙角坐了两个老外,不知道在谈什么事情。

咖啡馆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个超前的所在,据项哲向林振华介绍说,这家咖啡馆平时主要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会光顾,中国人是很少会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项哲约好了林振华在这里等待,因为这算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了。

门开了,项哲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他一眼看见墙角的林振华,便转过头对自己的同伴说了几句什么,那几个人脸上似乎都有了一些紧张的神色,跟在项哲的身后向林振华走来。

“振华,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那几位。”项哲对林振华说道。

林振华站起身来,向那几个人伸出手,说道:“很荣幸见到各位,我叫林振华,是汉华重工集团的副总经理,我非常热切地希望各位能够加盟汉华。”

在前些天的供应商招标会上,项哲不辱使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博得了汉华重工领导层以及诸如毕敏、田效兰等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在经过几场近似刁难的面试之后,谢春艳、苏宝成、朱铁军等都给项哲打出了高分,同意聘请项哲担任汉华重工的总经理助理,协助林振华工作。

项哲以一个ba的利索作风,回自己的原厂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带着由几百本书组成的行李来到浔阳,正式加入了林振华的团队。

既然已经在一个锅里搅勺,林振华和项哲也就不再互相使用客套的称谓了。项哲的年龄比林振华要大几岁,林振华便直接管他叫老项。而项哲也照着林振华的要求,对林振华直呼其名,只在正式场合里还是使用“林经理”这样的称呼。“林总”这个叫法在当年还是不太合适的,显得太过于高调了。

项哲上任之后,对汉华重工的人才队伍进行了一番全面的了解,发现公司高端人才奇缺,与公司的业务结构和规模完全不相适应。

技术人才方面,林振华算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但现在也是做管理多,做技术少。其他的人,要么是卫景文、韦东齐这类老一代技术人员,要么是如马杰这样刚毕业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

管理人才方面就更加寒酸了,陈伟国、朱铁军、郎冬等人都已是五十来岁的老将,虽然有一些管理经验,但对于市场化运作并不了解,国际视野就更谈不上了。岑右军、褚红阳、彭少哲、赵勇群等一批年轻干部都是林振华的嫡系,最大的长处是对林振华有足够的忠诚,但管理能力尚待提高。

“就这样一个团队,居然能够把生意做到法兰克福去,一年做出15个亿的产值,真是不可思议啊。”项哲摇着头对林振华说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