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顺宗 > 分节阅读 252

分节阅读 25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的是上策,还有中策,就是遣使奉表入朝,求割德、棣二州,请刺史,输两税。朝廷大战之后,国力消耗极大,眼下不肯妄动刀兵,估计很有可能答应。朝廷答应之后,我家立足恒州、冀州,谨守臣道,等待时局变化,或许能够恢复。只是这样一来未免会给朝廷留下摇摆不定的印象,将来即使入朝,我家再想出头也难了。下策是拥兵自重,拒王师于门外。以四州之地抗衡天下百万铁甲,即使能得势一时,也支持不了多久,还能成全不少小人仇人,这是必败之策,不需多言。”

王承迪道:

“我选中策,走一步,看一步,未必没有我家的机会。”

王承宗道:

“既然如此,就准备上书吧。承元,到时候少不得要你去一趟洛阳了。”

王承元心里叹息,知道无法劝说王承宗,起身道:

“承元一定尽心尽力。”

王承简问道:

“那贝州如何办呢”

这才是今晚的正题。王承元年纪尚轻,能有如此见识已经不简单了,如何处理这么复杂的难题还真是感觉很难。思来想去,勉强说道:

“静观其变吧。”

王承宗和王承简等人本来就不想把到罪的肉交出,怎么着这将来算账的时候也是一桩军功,也就乐得王承元不反对。至于命令王承迪、王庭凑等人严加戒备自然不在话下。

洛阳,明堂之内,陆贽奏道:

“陛下,裴度密报,在淄青被俘军士中检出数百夷人。”

“夷人”

李诵惊讶道,

“可是红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夷人”

这下轮到陆贽惊讶了。陆贽道:

“陛下差了,世上哪里有这样的人裴度奏报,这些人是李师道从搜来的死士,裴度审讯他们,皆说自己是来自大海之上,日出之处。”

李诵一愣,小日本陆贽道:

“裴度疑心这些人是渤海人。”

所谓渤海人就是渤海郡国人,渤海国698年-926年是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由于谐音也成为北邵国,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此时,正是渤海最强盛的时候,占据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

虽然势大,但是渤海郡国依然为唐朝属国,同时属于唐羁縻州的一个,其国王必须接受大唐册封才属合法,而在接受大唐册封的同时,还得接受大唐忽汗州都督府的都督的任命,另外,还负有对大唐朝贡的义务。

“若真是渤海人,事情想来坏在朝贡上了。”

李诵道。陆贽微微躬身,道:

“陛下圣明。”

自从有了押藩制度后,渤海郡国的朝贡事务就一直由平卢节度使担任。平卢内迁后,押藩一职没有改变,渤海郡国改由海路朝贡,也就是说六十几年来,渤海郡国的使臣以及朝贡根据程序必须从海上经过淄青,然后再在淄青平卢节度使的安排下前往长安。

想明白了其中关系,李诵道:

“淄青李家本是高句丽人,而渤海郡国中高句丽遗民也占据相当分量,这六十年的数十次朝贡,极有可能把双方的关系迅速拉近,甚至李家极有可能和渤海国内某势力互相勾结,互为同盟,所以渤海才会派人前来助战。”

陆贽道:

“臣也是这么猜测的,具体如何还要看裴相公审问的结果。”

陆贽这是审慎的表现,其实在他心中只怕已经锁死了渤海。李诵问道:

“陆相公,如果真是渤海派人前来,该如何处置”

陆贽道:

“若果真如此,陛下要作长远谋划了。臣专心内政,外事更多的是留心西边南边,对辽东所知不多。但是也知道这渤海国大家姓大从大祚荣起就是叛唐逃亡北方自立的,中宗时才重新归附。玄宗皇帝曾想谋之,但其国太远,谋之不易。安史之乱后,大唐对草原各部几无威慑,这渤海虽然常常来朝,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次如果查实,足见渤海不会满足于偏安一方。辽东沃野千里,无论谁得之都将是中原极大的威胁,前隋炀帝三伐高句丽,我朝太宗高宗尽数十年心力,都是为此。臣以为陛下应当尽早谋划此事。”

瞧陆贽这架势,即使渤海没参与此事,将来国力许可,也是容不得他了。李诵道:

“陆相公所言,深得我心。”

君臣相顾大笑。

大隋到大唐,数次征伐高句丽,无数汉家好儿郎不得马革裹尸还乡,所取得的战果,仅仅是让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粟末靺鞨人称雄北疆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