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顺宗 > 分节阅读 165

分节阅读 16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双方才再度和盟。引用内容,不算字数。李诵继位后,吐蕃使者更是每年都到长安来一趟,但是唐朝舅舅皇帝一直没给好脸。

边境上,吐蕃首先停止了进攻。这是由于赞普为了表达诚意。唐军也没有咄咄逼人,停下来休整筑城。泾原方向果然如郝玼所言,去年筑成的临泾城果然成为唐军后勤供应的大本营。

唐军的战略目的既然已经达到,那么确实可以和吐蕃谈谈和平的事情了。不过再谈之前,李诵把吐蕃使者晾了近一个月后,才在吐蕃使者的再三请求下,勉强表态愿意和谈。这期间,侍郎以上大臣都收到了吐蕃使者赠送的冬虫夏草等礼物。期间还上演了一出孝子救父的年度悲情大戏,成为传奇创作的素材。

当年平凉之盟,副无帅判官路泌、会盟判官郑叔矩皆没于吐蕃。先帝时吐蕃请和,许诺放回路泌、郑叔矩等被吐蕃扣押的官员。路泌的儿子路随听说后,三次到宫门口哭泣上表,请求德宗准许吐蕃议和,以救回父亲,都被德宗以吐蕃狡诈无信拒绝。此次吐蕃再次请和,得到消息的路随连续五次上表,又跑到宰相们府上哭泣请求准许和吐蕃议和。路随的事迹迅速感动了朝野,裴垍、李藩都劝说皇帝和谈,李吉甫和于頔则扮演恶人角色,力陈吐蕃弱则请和,强则兴兵,不可轻信。不过孝子的事迹还是很有催泪效果的,据说连王皇后都被其感动。当皇帝准许议和的消息传出,所有关心路随的人都松了一口气,似乎两个国家的战和全为着他一个人似的。

李诵派出的议和主谈是司空同平章事于頔。本来于頔是应当到河中晋绛暂代节度使的,李诵考虑再三,还是留下了于頔。河中晋绛节度使由京兆尹王权担任,而京兆尹则由许孟容担任。许孟容是个干才,但是由韩大胆罩着京兆地方,干才的用武之地也不是太多。

在舆论上,于相公是坚决反对和谈的人。用于相公和谈,似乎既能给路随及舆论交待,又能让他们绝望。果然,于相公对吐蕃使者的第一句话就是:

“吐蕃为什么要议和”

当吐蕃使者高谈阔论了一通神的意旨和赞普的慈悲心肠,吐蕃上下对和平的热爱后,于相公冷冷地抛出了一句:

“既然如此,那贵国二十二年前就应当和我国会盟了,为什么二十二年前贵国劫盟呢”

吐蕃使者来之前确实是狠做了一番功课的,当即回答道:

“那是因为当时的大相尚东赞大人自作主张,而且大唐先帝没有履行对大吐蕃的承诺,割让北庭、伊西给我国。”

于頔问:

“我大唐为什么要割让两地给吐蕃呢”

吐蕃使者:

“因为大吐蕃帮助大唐从叛军手里收复长安。”

“你们帮了多少”

“,于相公,我们还是谈谈眼前的事情吧。”

于頔对二十二年前的事情不依不饶,道:

“既然是尚东赞自作主张,那么就请贵国用尚东赞的首级表明诚意吧不然,本相公怎么向二十二年前死去和被俘的官员将士交待”

双方第一次会谈不欢而散,不过吐蕃使者胸怀广阔,锲而不舍,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终于在淮西传来发生饥荒的消息的时候,双方达成了一致。吐蕃放回历来扣押的唐朝官员,割让四州之地供奉金钱若干给唐朝,双方罢兵议和。这个条件比吐蕃原来的条件高出了一倍,唐朝也就放弃了把尚东赞的尸骨挖出来割下脑袋的要求。

五月初,根据要求,双方各自退兵三十里,除了边防堡垒外,唐军吐军主力后撤。唐朝派遣祠部郎中徐复出使吐蕃,同时扣押下了吐蕃的副使以及一半的随员作为人质。当于頔把结果报告给李诵的时候,李诵惊讶了半天,十九世纪之后的中国人实在想象不到自己国家会在谈判桌上强势到这种地步。李诵想说,我为自己是大唐皇帝而自豪。

不过远在淮西的吴少诚却不这么想。吴少诚恨死了大唐皇帝。也恨死了大唐皇帝的太子。本来太子出潼关的目的是巡视江淮旱情。不料韦丹遇刺后不久,天降甘霖,旱情缓解,太子也就顺理成章留在了洛阳。留在了洛阳也就算了,太子还频频出洛阳视察各镇。洛阳附近的驻军也太子宣慰了个遍。据说太子在乌重胤那里非常露骨的说出了“王师南下,荡平贼寇,澄清玉宇”的豪言壮语。这几个月下来,王师重入中原已成定局。

由于安黄、陈许、山南、鄂岳、金商等镇的严密防守,淮西在每年春天的例行劫掠尽管加大的规模力度,成效反而不如往年。在周围十几万大军压境的压力下,淮西的粮食不得不保证军队,而且军队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扩充了两万人。淮西现在几乎是一户资一兵。于是,几年不见的饿死人现象在淮西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户潜逃在淮西出现了。而且舆论对淮西也越来越不利。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六章命 运

虽然新任节度使李庸和大都督府长史韩泰先后到任,韦丹遇刺的案件却迟迟没有侦破。李庸和韩泰最大的贡献是迅速稳定了淮南的局势。李庸现在已经开始调集工程队和民夫继续韦丹未竟的事业――开塘了。历史上,这两口塘本来应该由李吉甫完成,一个名字叫固本,一个叫富民。

事实上,自从刘昌裔到了洛阳,韦丹的案子的侦破就有了眉目。但是侦破却故意地被延缓或者说中止了。而朝野的舆论都把目标指向了淮西。理由很简单,吴少诚的目标是劫掠淮南,而偏偏就在他想东进的时候,韦丹遇刺,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就是傻子也能想到是怎么回事。

而韩泰在扬州的调查显示,韦丹遇刺前查的一个大盐商的幕后老板正是淮西,这个消息被一个叫牟介的淮南小官透露给今春秋以后,朝野愤怒的口水滔滔不绝地喷向了淮西。淮西方面的否认被认为是故意的掩饰。其实吴少诚真是冤枉无比,他相信实力决定一切,根本不屑做刺杀这种事情。但是看起来这个黑锅他是不得不背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