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顺宗 > 分节阅读 163

分节阅读 16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将留州钱按省估收取。

将淮西军裁减为两军两万五千人,其中一军如果愿意调往凤翔效力。准许淮西军用裁汰是士兵在境内屯田。

说得好听,买米,周围的各镇都被淮西得罪光了,有米也不愿卖给淮西。免税,淮西的赋税本来就不上交。至于裁军军屯倒是好办法,淮西敢吗只能逼迫百姓开田,可是淮西的赋税那么高,老百姓开了也没有心思重。如果不是淮西刑法严峻,控制严密,许多百姓只怕早已经抛田逃荒了。

淮西上下都明白,皇帝的三条里最要紧的是最后一条,这是在变相逼迫淮西裁减军队,放弃割据,向朝廷输诚。其实朝廷很有道理,你不向我输税,凭什么要我赈济你桀骜的淮西被激怒了,淮西方面因此对朝廷的怨恨情绪更加高涨了。虽然其他的强藩比如淄青、魏博都在替淮西叫屈,上书大骂执政不是东西,另外对淮西的支持也很实际,比如李师道偷偷摸摸地送了几千斛米到淮西,但是淮西还是决定自己干,曾经打退十六道围攻的淮西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淮西之所以这么光棍,还因为最能接济淮西李师道对淮西的支持实际上已经停掉了,因为大旱朝廷禁止贩卖粮食,所以没有任何手续的淄青的粮食就在路上被蓄谋已久的各镇给瓜分了。而送到的那几千斛,是经过宣武的时候韩弘睁一眼闭一眼放过去的。损失太大,得不偿失。而且太子东巡,韩弘也不可能放水太多。其他各镇远水不解近渴,淮西上下也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四战之地,就是大家把你围在中心,四面八方七手八脚地剋你。

淮西要生存,就要有粮食,粮食最多的地方就是淮西的主攻方向。全大唐哪里粮食财赋最多淮南和两浙。所以来自山南东道的戏班子离奇地死在了寿州的方向,而不是回山南东道襄州的道上。事情虽然匪夷所思,但是淮西地方本着迅速破案告慰死者安抚人心的宗旨,把马匪的去向定在了寿州。虽然寿州素来繁华,境内没有马匪,距离淮西还隔着不远的距离,不过淮西上下有越境作战擒获马匪的决心。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一章韦丹遇刺

淮西的问题是,要想兵进寿州,就要向东进兵,越过安黄。而安黄的节度使是韩皋,由朝廷下放到地方的前尚书右丞。而安黄的兵马自伊慎开始就没有怕过淮西兵马,野战可能不是淮西对手,但是守城很在行。安黄后面,又有宣歙、淮南作为后盾,必要时武宁军宣武军也不是没有参战可能。所以当淮西的使者趾高气昂地来到黄州要求借道的时候,韩皋毫不客气地将淮西使者打了出去,接着安州、黄州的一个半军近两万人全被动员了起来,安黄的报告也迅速发向长安,告急的使者先后来到洛阳、陈许、宣武、宣歙、淮南、鄂岳、山南东道各道。

太子足迹未出潼关,东面已经不太平了。

为了防止有些官员借迎驾为名侵扰百姓,李纯未到潼关就下发了一道道命令,比如不得发动百姓迎驾,不得动用民力修复行宫、不必用黄土铺路等等,甚至对菜肴数量都作了严格限制。李纯斥责了某县县令的奢侈之后,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崔群,白居易说:

“皇上体恤百姓,在宫中甚至是御宴上,连白肉肥肉都不吃,只吃红肉瘦肉。一国之君,尚且如此自苦,寡人身为太子,怎么敢不加倍约束自己呢”

以前人以为肥肉比瘦肉好吃,贵肥肉而贱瘦肉,不像跨世纪以及新世纪的一代,畏肥肉如虎。不知道李诵听到李纯这么说会作何感想,当时崔群、白居易甚至李德裕都重重地点头,唏嘘感叹不已。此后,李纯带着这几人也不吃肥肉了。

一般来说,只要想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好,在李纯连续下达命令,并责罚了两名县令后,三千多人的行军速度明显快了起来。早上起来赶路,到点吃饭,晚上宿营也没有地方官敢打扰。要不是李纯,每到一地都要带着崔群白居易李听出去遛遛,吟吟诗,吹吹牛,让李德裕和高骈挎刀跟着保护,找百姓拉呱拉呱,了解下当地吏治民生,行进的速度或许还能更快。不过李纯他们甚至几个侍卫都不会想到,有一次李纯问话的老头居然是天下第一女刺客聂隐娘扮的。那老头耳朵挺背的,说什么都听不到,李纯只得让白居易掏了两张宝钞给他,管他听不听得到,祝他安度晚年。几人都夸太子心好,望着田野隐隐的春色还做了几首诗。如果他们知道山茆下点钱的老头就是聂姑奶奶,一个个准得抹脖子自尽。

就这样一连走了十几天,在华山边大家都兴致勃勃,就是没人敢往上攀登,因此害羞得连诗都没好意思写就灰溜溜地走了。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道,为什么杜甫离华山近,却跑比华山矮的泰山去写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根本不敢登华山韩愈胆子够大,可是登上华山后却不敢下来,抱着石头痛哭,甚至写了遗书往山下扔,受到一千多年以后的余秋雨的嘲笑。

出了潼关谷道,渐渐靠近了洛阳,就在高骈觉得自己的诗艺和诗技都有大幅长进的时候,大队人马停在了连昌宫。连昌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靠近洛阳的一处行宫,安史之乱后久无人住,早已显得破败,连宫门前的黄土路都已经被百姓辟为农田。当李纯的大队人马到达连昌宫时,正在宫前田里劳作的老农认得皇家仪仗,拽着孙子扑通跪下,李纯好言安抚,让他们继续种地。

不过此时宫门前只剩下一条狭窄的通道勉强能容马车通过,当地迎驾的官员一脸尴尬,李纯却下令不得践踏禾苗,三千多人缩手缩脚地开进了连昌宫。宫里居然还有好几个白发苍苍的宫女在,见到了皇家仪仗都情不自禁,有的听到乡音的还真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于心不忍的李纯当即表示要奏请让她们还乡。宫女们收拾好了房间请太子安歇好明天早些上路。可是第二天太子和学士们却久久没有出来,出来以后一个个面色沉重,悲愤异常。

王大海没有多问,他知道肯定出大事了。果然太子吩咐不再乘马车,也不骑仪仗马,换上快马,收起仪仗,往洛阳方向赶去。在路上,李德裕才悄悄告诉王大海,淮南传来消息,节度使韦丹在扬州城里被刺杀了。知道了消息的三千多人顿时沉默地有些压抑,只听到不停喝马的声音。

韦丹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被刺杀的高官。韦丹的遇刺使得太子的东巡之路显得昏暗了。谁都知道,韦丹的遇刺肯定和在扬州整顿盐务和漕运有关,不过具体的就不太清楚了。只有李纯以及崔群、白居易这些能接触机密的人知道,韦丹曾秘密上奏称淮南的几个大盐商、大商行是被几个藩镇秘密控制,为这些藩镇赚取军费。李诵也下达密令让韦丹暗中查访,找机会敲掉这些盐商,断了藩镇的黑手。韦丹遇刺,大家都想到了藩镇身上。不过,到底是谁干的呢

等李纯一行到达洛阳,一个个都疲惫不堪。满脸疲倦的东都留守,同平章事郑余庆和洛阳少尹韩泰,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夏卿等官员已经在天津桥外等候。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因此按照计划,李纯重新登上马车,在三千近卫军将士的护卫下,在万民的欢呼中,摆起皇家仪仗,露出笑脸,进入了已经显得陈旧却依然肃穆庄严的洛阳皇宫。由于经费紧张,不论是王绍还是郑余庆都没有拨款维修皇宫。洛阳的百姓重新见到皇家仪仗还是很激动的,不过聂隐娘和磨镜郎君在人群中发现洛阳欢迎的人群中混杂着许多奇人异士,不少都是刺客大盗之流,里面还有他们在魏博的旧相识。

进入皇宫之后,李纯和众人都收起了笑脸。王大海忙前忙后指挥士兵警戒。在吐突公公服侍下安坐后,李纯就问道:

“郑相公可知韦大人是如何遇害的么”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二章蓄 势

远在长安的李诵也是震怒异常。韦丹是他一直看好的人,对韦丹在淮南的经营可以说是寄予了厚望。韦丹遇害的消息传来后,李诵把自己关在紫宸殿里,不肯见人。深深的自责充满了李诵的内心,没有人比我更知道这个时代藩镇的猖獗,因为现在没有人知道武元衡会在四年以后遇刺。我只想到了要给李纯一些保护,却没有想到更遭藩镇记恨的是韦丹。原本我是可以阻止这一切的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