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顺宗 > 分节阅读 161

分节阅读 1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博览馆的开张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这也难怪,人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奇珍异宝汇聚的博览馆自然也就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了。用很好很强大,很多很有钱来形容博览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博览馆内无论粗色细色,都销得很快,每天午夜之后,都会由金吾卫士兵押着长长的马车队来到博览馆送货。这么多宝贝,博览馆内外自然也是戒备森严,头三天抓的贼少一点,第四天向市民开放开始,贼就多了起来,一天抓十几个,全部枷起来关到长安县。

第三天下午的拍卖简直可以用精彩绝伦来形容,精彩到什么地步呢简单说,春明外史和今春秋的主笔都无法把场面描述下来。王建和张籍倒是写了几篇感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歌,可是这种论调明显不符合大众的认知,迅速淹没不闻了。两家报纸只能用“摩肩接踵”“虽欲立足而不可得也”等等文绉绉的套话来形容火爆的场面,平整流畅却不够精彩传神,不够细致,根本无法吸引读者,倒是说书的以此为契机,大赚了一笔。

“那琉璃珠子,足有这么大。这么大是多大您家里养鸽子吗鸽子蛋您见过吗一满对,就有这么大。而且这么大的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个啊各位,给大家透露个内幕消息,这么多的珠子,全长安,不,全大唐也只有幼宁公主一个人有。额可是听在宫里当差的公公说,幼宁公主没事的时候把珠子拿着,放在地上弹着玩,这叫弹琉璃球,两个撞到一起,听一声脆响。坏不会坏,那是公主玩的宝贝哩。额可听说了,不是郡主郡王的根本玩不了。谁家有那么多钱啊。”

说书的说得唾沫横飞,听书的如痴如醉,说书的见时候已到,端起茶杯来喝茶。自然有徒弟端着盘子去收钱。顿时叮叮当当的响声不绝于耳,也有抛钱不出声的,自然抛的是纸币。说书的见差不多了,又继续说道:

“这宝钞还真是好啊,提在手里轻便,不至于以前要买个值钱东西还得雇辆车场内有人喊,你买得起值钱东西吗额当然买不起,但是有人买得起啊。听说了莫没西市里几家镖局的总镖师都在发愁哩,以后大家都用宝钞了,就莫没人请他们押钱哩。这博览会额可是看到哩,收的宝钞啊一沓一沓的,每一沓都有这么厚,全是凌烟阁的,起码得几十万贯吧那些个卖货的眼睛都花哩。好好好,说拍卖会,说拍卖会,你这个小哥,急什么嘛,这一段又不收钱。”

“那博览馆的三楼,藏的全是宝贝啊,这么长的象牙,你见过么这么大的犀角,你见过吗上面镶的可全是珍珠哩,这珍珠额可听说,那可是在大海那边万里远的昆仑奴,在十五月明之夜,用五十头牛到大海边把海里的蚌妖引上来,趁着蚌妖被牛撑住,壳合不起来,从缝里钻进去,偷出来的,偷出来就要撒腿跑,一次不能拿多,拿多了就莫时间跑了,要是跑不到五十里,蚌妖缓过来,一口气就能把人吸回去哩。下面议论纷纷:难怪那么贵哩。”

“拍卖会上最出风头的是淄青李判官,听说是来时淄青李大帅亲口说的,你要是不把最宝贝的给额弄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可是最宝贝的也就最值钱哪,想要的多哩。多哩咋办价高者得。那一颗夜明珠,起价是一万贯,一万贯啊,李大帅想要,王大帅也想要,还有简王也想要,于是这个五百,那个一千朝上加,最后你猜到了多少下面有人喊:八万贯对哩,足足八万贯,八万贯,够额说多少年书的这个拍卖还真是搂钱哩,额都想额说的这个书要不要也搞个拍卖下面喊:你要是拍卖,额们就去听陈瘸子的可不敢胡说,陈瘸子的有什么好听的他连展览馆的门都没有进去。李大帅拍到后,就转手孝敬了皇上,说最好的宝贝应当是皇上的。可是你们知道么那颗夜明珠还不是最好的哩。”

“最好的是什么最好的是一颗一人高的珊瑚,通体通红,闪闪发光,一点儿瑕疵都没有。那玩意除了皇上,谁有福气消受所以那宝贝,是博览馆的非卖品。”

这一位说的是博览会,也有另辟蹊径,说航海的。

“有道是号子一响,黄金万两,这可不是虚言。柳大人一次出海要去好几个月,好几万里,连船上的耗子走这么远,都成了宝贝,何况是货呢传说在大海之南,有一处地方,三个蚊子就能炒一盘菜,撒把种子就能收稻谷,这是崖州。都说崖州偏远荒凉,谁知道是这么个好地方额是腿瘸了,不然额非得去那儿,那儿的女子据说也美着哩崖州往南,那地方更好,听说有的海滩上随手一捡就是满手的宝石,玛瑙。饿了朝树上踢一脚,掉下来个果子就能吃一天。不过听说日头毒,人都晒得跟昆仑奴一样。”

“听说,海外有的荒岛上满是宝贝,有的荒岛上就住着妖怪,野人。远远的看到船来就做法,刮起大风,把船吹翻抓人吃。有一个福建的商船,到西洋某个地方,夜里头出鬼,把船漂到了一个岛边,一阵风就把船卷上去了,等人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岛上。有一个莆田人,吹在一块岩石下面,听到自己的同伴在另一边,就要过去,刚把头伸出来,就看到一个身高五丈的野人,青面獠牙,一跳一跳地从山上跑下来,伸手拽过一根树枝,把那边的人一个个小鸡似的拎起来,用树枝往脖子上一穿,就把人穿了起来。莆田人吓坏了,还好有一艘船从那边过来,敲锣打鼓把野人吓跑了,那野人把人穿成一串,像穿鱼一样,挂在腰上,一跳一跳跑了,那个莆田人猜逃得性命。”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八十七章太子东巡

所谓“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海外奇谈的光怪陆离在街头巷尾的热议下迅速被编织扩充起来,结果当然是一部分人充满了向往,一部分人则对大海深感恐惧。不管怎么样,在深处内陆的关中还有其他地方,大海是越来越被人了解了。在大家兴致勃勃谈论大海的时候,又一个消息悄悄的流传了起来:朝廷要向崖州和流求移民了。这么做的根据是崖州和流求气候温热,土地肥沃,而且出产丰富,只要努力耕作,就会获得远远超过内地的收成。

崖州大家都知道,是大海之南的孤岛,而流求在哪里呢大唐似乎没有一个叫流求的羁縻军州。当今春秋上率先刊登了流求的介绍时,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流求就是在福建那边,泉州的对面的一个大岛,岛上住着少少的苗人。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过那里,隋朝也派人去过,只是因为离大陆太远,海路难行,现在还不在大唐治下,不过看意思,马上就是了。

关中的百姓自然是不愿意移民到海上去的,关于往流求移民的问题,主要是在浙江东西道和福建道落实,因此长安百姓的关心只是持续了几天,就又转回到过年上了。由于大量海货涌入关中,使得今年的新年过得五彩缤纷。

不过旱灾还是没有多少减缓。关中的旱情来得早,过去也早,但是朝廷命脉江淮等地的旱情依然在持续。如果不是因为水利的兴建,占城稻的推广,以及海贸买回来大量粮食,今年的损失还不知道会怎么惨。朝廷上下都忧心忡忡,连新年团拜会都搞得跟追悼会似的。因为外面甚至流传宰相非人,导致天怒人怨,所以李吉甫和裴垍都眉头紧锁。

在宰相们的请求下,李诵终于干起了通神的差事――祈雨。由于事关重大,还不能由太子代劳,在西郊搭起的台子上跳了半天大神,李诵发现这样还挺锻炼身体的。不过李诵依然坚持他的无神论观点,宣扬事在人为。在兴治元年正月,根据白居易和李绛的建议连续发布德音,除了免税,禁止贩卖人口外,诸如大赦等事情也一样不差。

正月初八,李诵召见了左司郎中郑敬,因为旱灾持续,郑敬被任命为江、淮、二浙、荆、湖、襄、鄂宣慰使,赈济抚恤灾民,李诵叮嘱他说:

“朕宫中每用一匹布,都要记录。唯独赈济灾民不会斤斤计较。爱卿应当体会朕的用心,不要学潘孟阳只知道游山玩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