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顺宗 > 分节阅读 148

分节阅读 14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日本,南诏,回鹘以及号称是大唐外甥的吐蕃使者。本来这样的活动排场要摆得很大的,以显示大唐对万国来朝的骄傲以及庄严态度,但是李诵一句话把礼部官员顶了回去。李诵说:

“虚的就不要搞了。等安西北庭治下各国来了再说吧”

因此今天这个接见仪式是隆重而简朴。吐蕃使者上国书,转达了吐蕃外甥赞普对大唐舅舅皇帝的敬意,并表达了赞普的和平愿望。李诵自然是满口大话,就差说要构建和谐唐蕃关系,签约战略合作伙伴了。吐蕃使者又委婉提出今年以来大唐凤翔、泾原、保义陇右三镇在节度使张敬则,段佑,刘澭的唆使纵容下,频频袭击骚扰吐蕃,尤其是河湟地区,给吐蕃军队造成极大损失的同时,掳掠了大量奴隶和牛羊,请求舅舅皇帝约束三镇,并且最好将最为恶贯满盈的凤翔节度副大使李愬和兵马使野诗良辅交给吐蕃制裁。不然外甥就只好冒犯舅舅了。

礼部员外郎刘禹锡出班厉声驳斥道:

“河湟为我陇右故地,大唐何时将陇右割让给了吐蕃所谓奴隶者,皆我大唐子民,奈何以我子民为贱奴哉若要刀兵相见,我大唐带甲二十万,随时恭候”

吐蕃使者犹要强撑,李诵道:

“贵邦佛本二教国师可好”

吐蕃使者虽然强硬,但是没想到死穴被李诵点的这么准,只得放低姿态。由于宗教之争,吐蕃这几年已经连续挂了俩赞普,国内矛盾尖锐,全民动员已经不可能了。

接下来的各国使者就没有那么多话了。新罗使者一如既往地祝贺大唐皇帝万寿无疆,日本使者秃着脑门俯首跪在大殿上用字正腔圆的长安话说:

“额代表额们天皇”

回鹘使者是满口平安,这个公主也好,那个公主也好。李诵坐在龙座上边听边想,总有一日,朕要将所有公主都接回来。虽然这些公主他一个也不认识。

仪式虽然结束了,但是刘禹锡的话还是给李诵提了个醒:不只吐蕃,唐开国以来历次对外战争,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丧失在西域各国的公民极多,远的甚至在阿拉伯,这些公民大都沦为地位低贱,有的忘记了自己的出身,更多的却眷恋着故国。李诵还记得自己读史时看到的唐朝使者出使吐蕃经过河湟时许多穿着吐蕃衣服的唐遗民在篱笆后窥视,乃至流泪下跪的记载。而这种记载,现在他案头就有一份。李诵的眼眶有点麻。

李诵道:

“今日当值的翰林是谁传他来见。”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五十七章结束与开始

今天晚上又是揣着u盘到处找地方更,好容易到同事家,居然摸错门了,又迟了,道歉,再道歉下个月冲沙场榜,各位书友大大鼎力支持啊

“臣吕温参见陛下。”

“吕卿免礼。”

真巧,当值的是吕温。吕温是东宫旧臣,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之一,去年吐蕃赞普死,吕温奉命作为使团成员去吊丧。历史上曾有人议论,如果有吕温在,王叔文集团就不会失败,可见此人才干。回朝后,因为熟悉吐蕃事务,吕温入翰林院,在粮秣统计司负责吐蕃回鹘西域事务。

既然来的是专家,李诵就开门见山问道:

“卿可知大唐有多少子民失陷在吐蕃、回鹘、西域”

吕温道:

“臣不知确切数目。河湟、安西失陷吐蕃已经快五十年,加上与吐蕃历次战争中被俘,被掳掠而去的人口,数十年繁衍下来,虽屡次遭到虐杀,臣估计光丁壮依然不下三十万。北庭被回鹘控制,我朝百姓可能有数万人。至于再往西去,臣无能,本司的经费有限,还未能派出人员,只能依靠商队来了解。据一些行商讲,被突厥掳掠而去的子女,在恒罗斯之战前后被俘的军户,多年来在原昭武九国及黑衣大食均是奴隶身份,有不少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了,长得虽然是汉人面孔,却不知道自己是唐人。”

说着说着,吕温的声调也低沉了起来,失陷的百姓们扒在篱笆后偷偷哭泣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唐朝虽然宣称“合同为一家”,但是在民族政策上不过是由于自信带来的积极歧视,谈到这些话题,民族感情收到了严重伤害。

李诵也是,一股闷气憋在李诵心里。李诵问道:

“卿刚从吐蕃回来。以卿之见,失陷百姓还心向大唐吗”

吕温道:

“别的地方臣不敢说。河湟之地的百姓依然是忠于大唐的。臣甚至以为,只要朝廷能给他们提供兵器供应,光凭河湟子民就能驱逐吐蕃,光复河湟。陛下若要恢复河湟,臣以为应当尽早筹划,不然年深日久,等到河湟百姓忘了自己是唐人的时候,收复河湟乃至安西北庭就晚了。”

李诵点头道:

“爱卿之言甚合朕意。朕若要解救回鹘乃至大食子民又该如何呢”

吕温寻思半天,道:

“陛下何不效仿鲁国”

春秋时鲁国有一项法令,就是鲁国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还是其他什么的,只要在国外遇见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就把他赎回来,花费的金钱由官府补偿。

李诵点头道:

“善”

永贞元年很快就过去了。当永贞二年来到之后,又是一番崭新的气象。在各镇的使者在长安消费了无数金钱,带着皇帝的赏赐踏上归途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关中的道路已经整修了一遍,比来时好走了许多,路边残缺的树木也挖好了树坑准备补上。道路两边更能看到许多忙碌的人,或在兴建水利,或在平整土地,整个关中都是一片忙碌景象。

新年以前就有藩镇使者陆续返回本镇。李绛每天晚上都会向李诵汇报这些使者在长安活动的情况。接见以后的第四天,李绛匆匆来到御书房报告说:

“吴元济已经返镇。”

李诵点点头示意知道。李绛继续说:

“蹊跷的是李公度没有返回淄青,在京中四处送礼。他的那个属官李世焘今天一大清早就出城了,至今没有回来,监视的人说这些人带着少许行李。”

李诵还是没有反应,正要问其他人情况,突然回过味来,李绛不可能把无关紧要的事报告给他,猛然抬起头,问道:

“此人在长安都做了些什么”

“此人倒是安分,不像李公度每日出入大臣府邸,名士家院。只是间或去东市西市逛逛,买些丹青材料,或者买些乐器。前日还在秦楼,与乐师合奏了一曲。”

“他用的是什么乐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