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顺宗 > 分节阅读 78

分节阅读 7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烟涛微茫信难求”,海外奇谈的光怪陆离在街头巷尾的热议下迅速被编织扩充起来,结果当然是一部分人充满了向往,一部分人则对大海深感恐惧。不管怎么样,在深处内陆的关中还有其他地方,大海是越来越被人了解了。在大家兴致勃勃谈论大海的时候,又一个消息悄悄的流传了起来:朝廷要向崖州和流求移民了。这么做的根据是崖州和流求气候温热,土地肥沃,而且出产丰富,只要努力耕作,就会获得远远超过内地的收成。

崖州大家都知道,是大海之南的孤岛,而流求在哪里呢大唐似乎没有一个叫流求的羁縻军州。当今春秋上率先刊登了流求的介绍时,大家才知道,哦,原来流求就是在福建那边,泉州的对面的一个大岛,岛上住着少少的苗人。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过那里,隋朝也派人去过,只是因为离大陆太远,海路难行,现在还不在大唐治下,不过看意思,马上就是了。

关中的百姓自然是不愿意移民到海上去的,关于往流求移民的问题,主要是在浙江东西道和福建道落实,因此长安百姓的关心只是持续了几天,就又转回到过年上了。由于大量海货涌入关中,使得今年的新年过得五彩缤纷。

不过旱灾还是没有多少减缓。关中的旱情来得早,过去也早,但是朝廷命脉江淮等地的旱情依然在持续。如果不是因为水利的兴建,占城稻的推广,以及海贸买回来大量粮食,今年的损失还不知道会怎么惨。朝廷上下都忧心忡忡,连新年团拜会都搞得跟追悼会似的。因为外面甚至流传宰相非人,导致天怒人怨,所以李吉甫和裴垍都眉头紧锁。

在宰相们的请求下,李诵终于干起了通神的差事――祈雨。由于事关重大,还不能由太子代劳,在西郊搭起的台子上跳了半天大神,李诵发现这样还挺锻炼身体的。不过李诵依然坚持他的无神论观点,宣扬事在人为。在兴治元年正月,根据白居易和李绛的建议连续发布德音,除了免税,禁止贩卖人口外,诸如大赦等事情也一样不差。

正月初八,李诵召见了左司郎中郑敬,因为旱灾持续,郑敬被任命为江、淮、二浙、荆、湖、襄、鄂宣慰使,赈济抚恤灾民,李诵叮嘱他说:

“朕宫中每用一匹布,都要记录。唯独赈济灾民不会斤斤计较。爱卿应当体会朕的用心,不要学潘孟阳只知道游山玩水。”

除了派郑敬宣慰江淮,李诵还决定趁这个机会让太子到关东去一趟。自从天宝之后,皇室的足迹就不出潼关了,现在正是让东方的子民知道大唐皇室的威仪依然存在的好时候。而且李诵相信,一个帝王如果不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土的博大雄奇,经历自己治下的不同地区的繁华或者贫弱,就不能升腾起对于自己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不会成为一个好帝王。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只会是李后主。

根据安排,郑敬的路线是出明德门向南,自蓝关出关中到达山南,然后巡视山南东道,鄂西,荆南、湖南,经过江西到达浙西浙东,然后转头北上到达淮南,最后从淮南西返。而太子李纯的行程是从春明门出长安,自潼关入河南,先到达帝国的东都洛阳,然后再从洛阳向东,计划是到达杭州。这个计划让宰相们担心不已。太子巡视的路线过长,容易水土不服拉肚子;一路上翻山越岭,要渡过黄河淮河长江,车船颠簸容易劳累生病;最主要的是路上并不太平,先后有淮西,淄青等有野心的藩镇存在,而且武宁军也不是很安分,理由非常充分,但是李诵全不在乎。李纯也跃跃欲试。

李诵对宰相们反驳道:

“难道太子有这么弱不禁风吗各位相公哪位不是曾经历经各地为官如今不是好好的吗朕当年历经战阵,不也好好的吗如果不是考虑种种,连朕都太子今年才三十岁,如果出去走几步就会生病,这样的身体怎么能领导国家呢而且太子此去,除了抚慰百姓,还有就是凝聚人心。各位相公不要说了。”

太子也很生气地对身边的吐突公公说:

“难道寡人就这么菜吗”

菜这个词语是太子跟幼宁学的,而幼宁是和李诵学的。

爷儿俩决心已下,就是王皇后也没有办法,弄得担心得太子要出海一样。不过也有几个胆大的,拍手叫好,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个。决定下来以后,就是要安排随从,安排安保了。上书赞成的白居易最先被确定,接着裴垍保举了翰林学士崔群,王涯跟随,参赞要事的是李听,李晟的又一个儿子。负责安保的大将,李诵任命的是王大海。李吉甫的小儿子,从武学毕业后突然不想从武的秘书郎李德裕也跟随李纯东巡,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还有高崇文的孙子高骈,于頔的儿子于季友。当然,听说太子东巡,想攀龙附凤弄个从驾之功为将来仕途铺路的人很多,但是事关太子安危,把关的又是裴垍,许多人自然碰壁了。

李诵说得慷慨激昂,实际上对李纯的安危还是很担心的。不过安排随员的事情有裴垍负责,李诵做的是给李纯安排了两个大保镖。李诵知道,这是一个工作很不好找的时代,而且正如东邪西毒里张国荣扮演的欧阳峰所说:

“其实杀人并不难。”

因此许多习武之人就选择了成为游侠或者刺客。李诵的侍卫里有许多武功高强的人,但是江湖经验却实在差了一点。

郑敬出发后,李诵在紫宸殿召见了刑部尚书刘昌裔。刘昌裔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却想不出李诵为什么要召见他。问候了刘昌裔后,李诵单刀直入,对刘昌裔道:

“太子东巡,朕想要向尚书借两个人。”

刘昌裔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八十八章聂隐娘

刘昌裔虽然官拜刑部尚书,但是他很清楚他和其他的朝廷高官不同,他和张揞相似,地方的色彩很浓厚。所以刘昌裔心里始终怀有忧惧,在朝中很低调,刑部的事情一般都由侍郎管,他根本不插手,无为而治,含饴弄孙为乐。李诵突然召见他已经出乎他意料,现在又说要借人。这么说,别人一定一头雾水,但是刘昌裔很清楚,李诵要借的两个人,一个是在后来很著名但现在很低调的刺客聂隐娘,一个是聂隐娘的丈夫磨镜郎君。

唐朝是一个侠客横行的朝代。似乎唐朝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浪漫的暴力因子。李白写诗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而他自己确实也杀过人,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行侠仗义,所以有一个博士写李白,把李白定性为唐朝第一古惑仔。不但李白,连一向被认为老实巴交的杜甫也自夸曾经干掉过好几个。

侠以武干禁,尤其是乱世更是如此。安史之乱后,正常的统治秩序被破坏,藩镇和朝廷之间互相攻打,暗杀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斗争手段。比如历史上武元衡就是在上朝路上被李师道派出的刺客刺杀。贞元十九年刘昌裔成为陈许节度使后,光顾着修补和淮西关系了,和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于是田季安就派出了刺客。

这个刺客就是聂隐娘。

聂隐娘是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她的经历简直是后世许多武侠小说的模板。幼年的聂隐娘活泼好动,因此被一个路过的老尼姑看上,不声不响打了个借条就把聂隐娘给带走了,说好听点是爱惜她是练武奇才,要教她武功,说不好听点这是拐带人口顺带掳夺武林资源。不过老尼姑真才实料还是有的。当聂隐娘十六岁那年出师回家后,已经成为刺客这个行当里的杰出人物了。擅长剑术和易容的聂隐娘身上处处透露出一股神秘的色彩,当家人张罗着要给她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时,她温柔而坚定地选择了东门口的一个一无是处的磨镜少年。天知道和这个少年是不是青梅竹马的师兄妹,反正家人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从此江湖上多了一对让人闻风丧胆的夫妻拍档。

所以田季安派出了聂隐娘。也是刘昌裔命大,知道了田季安要派来刺客,他也不着急,也不做防范,只是让人在陈州城门口等着这对骑着黑驴的夫妻杀手,到了以后,就邀请他们到府上做客。聂隐娘胆大,行藏已露,却并不慌张,愉快地接受了刘昌裔的邀请。在陈州住了一段时间以后,聂隐娘发现刘昌裔比只会活埋人的田季安好了许多倍。于是转而投效刘昌裔。当然,为了不连累自己的父母,聂隐娘夫妇就此销声但不匿迹。

以后的日子里,等不到聂隐娘消息的田季安又相继花重金礼聘了当时东方的两大刺客,妙妙儿和空空儿前来刺杀刘昌裔,空空儿甚至已经潜入了刘昌裔卧房,但最终都被聂隐娘识破,杀了以后用传说中的化尸水毁尸灭迹。田季安屡次失手,只得悻悻罢手。刘昌裔也安全地活到了被征召入朝。

聂隐娘夫妇虽然投效刘昌裔,但是在刘府的地位却很超然,属于想留就留,想走就可以走的那种。刘昌裔入朝聂隐娘夫妇本来不愿意跟随,但是刘昌裔以祸福难料为由请求他们继续相帮,二人也就来到了长安,隐居在长安城南,终南山麓。当时连知道聂隐娘的人都很少,皇帝怎么能知道聂隐娘跟着自己呢李诵:这么有名的故事我,不,朕怎么能不知道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