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戈壁水世界 > 分节阅读 34

分节阅读 3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七八级大风,轻易穿过各处漏洞,直接击打在人的身体上,那种刺骨的感觉让人比呆在室外还难受,也不知道这两个孩子怎么度过严寒的。

房破屋漏家业贫,这房子不用锁,也没有人来偷。李大山走进去看了看,实在没有看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可能好点的东西前几年都变卖了。两个孩子进门翻检了一番,也没有带其他的东西,只是把祭祖用的爷爷、父亲的牌位给包好拿上了。李大山见到此景,心里也一暗,自己的父母身死异乡,自己也没有供奉他们的牌位,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怎样祭祖的,而且自己也不敢将自己知道的秘密公之于众,但是心里偶尔泛起的隐隐伤痛还是让他难过。

除了这个烂房子,其他还能计算的资产就是属于李志远家的几十亩草场了。这片草场因为自然条件逐渐恶化,加之没有人管理,现在牧草生长已经很差了。短时间内,李志远也不可能回来管理,李大山也认为自己那里目前已经足够发展了,对这点牧场也没有放在眼里。

处理好这一切,李大山拉上两个对故土依依不舍的孩子,开车回了八鲤农场。坐在车上,两个孩子都默默不语,不知道是想念自己死去的爷爷和父亲,还是奢望逃跑的母亲能够回来陪他们。但是他们知道,一切苦难都已经过去,属于他们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始。

又过了两天,李大山带上黄教授两口子,专门进城找张副秘书长办理领养孤儿的事情。李大山自己没有结婚,根本没有领养资格,只有黄教授老两口才符合条件。由于村里面开具了证明材料,加之黄教授家经济条件也很不错,在张副秘书长的帮助下,李大山很快就帮两个孩子办理好了领养手续。由于黄教授的家在灵远,大家又跑了趟省城,把两个孩子也上了灵远的户口,这下子也算是省城的人了,只不过还是生活在八鲤农场而已。

黄教授和刘阿姨确实教学有方,李志远和李奕才跟他们生活了短短了一周时间,整个人的精神气儿都不一样了。以前两个小家伙虽然机灵,但是透着一股子野性,举止失措。现在有两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指导,孩子开始显得聪慧而不失文静,行为举止也大方了不少。男孩子还没有什么,李奕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倒是更加招人疼爱了,现在大家的一个业余爱好就是逗弄小家伙陪自己说话。

而更让大家惊奇的是,李志远真的对养羊有不错的经验。对于李大山的滩羊,李志远一眼就看出了不同,觉得这群羊活泼有生气,体格健壮,比起别的羊来多个股灵气,只是他对这种差异难以表述出来而已。由于李志远每天都去羊圈细心照料这些温顺的动物,没两天,他很快就和这群羊熟悉起来。现在,只要他来到羊圈,这些羊就像对待李大山和李贺这些老朋友一样,围拢在他的周围,有时还舔舐他的手掌,弄得他咯咯笑个不停。就是和多多这些猛兽熟悉以后,李志远竟然比李春花等几个熟人还和它们亲切些。

李大山对动物有种不可言明的熟悉感。只有他清楚的知道,这些不能人言的动物正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李志远的喜爱。而这种待遇,就是偶尔来照看它们的李春花都不曾享受到。李大山心想,人和人真的不同,每个人的天赋值都不一样。这李志远看来真的是搞养殖的天才,这个弟弟对自己的农场来说确实是个宝贝。知道了这点,李大山有空也经常辅导李志远,教他一些养殖知识。虽然黄教授也在教他,但是李大山的很多体会却是别人难以学习到的。

第二卷 觅地再起 第050章 思索与考察上

更新时间:20091118 11:14:34 本章字数:3903

李志远和李奕这两个小孩子是安定下来了,但是李大山却一直在回想自己前几天看到的日新村的衰败情景。他的老家东风村在定远山脚下,冬季严寒和烈风的影响还不是那么严重,而且水汽的蒸发也相对小一些,农业生产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是日新村的自然条件却要恶劣得多,天旱少雨,一年难有个好收成,冬季大风夹着冰雪,往往造成牧区牲口的大量死亡,就是人因为天气原因而病死的也不在少数。李志远的爸爸和爷爷的病情,其实都跟恶劣的气候有关。

虽然常人都说寒冷刺骨的冬季造就了北方人坚强忍耐的性格,但是当忍耐成为一种习惯,并因生活困苦而逐渐转变成绝望之时,展现在外人面前的就是失落、呆滞的村民面孔。李大山以前和这些人没有交集,但是现在他就生活在离日新村等贫穷落后的牧区几公里远的地方,自己的八鲤农场各项事业正在大步前进,发展趋势令人欣喜,但是那些牧民面对大自然的惩罚,只能选择默默承受,一年的劳作下来,甚至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万一有人生病,更是雪上加霜,难以翻身了。

不管怎样,李大山想帮帮这些人。但是周围的牧民并不适合在自己的农场上班,一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达到李大山的工作要求,二是这些牧民大多担心离家外出工作后,家里的牲口和老幼没有人照看,不愿意外出打工。怎样帮助这些人呢李大山的心里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这天,他又想了许久,但是仍然没有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只好请教家里的两位老人刘阿姨不算老人,这是农场的人公认了的。把黄教授和爷爷请到自己的房间里,李大山接着把自己的困惑说了出来:“两位爷爷,我最近一直在考虑帮帮志远他们村的乡亲,但是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你们经验多,见识也广,给我出出主意。”

听了这话,两位老人都很欣慰。李大山的品性他们是知道的,诚实能干,乐于助人,对他希望帮助贫穷牧民的想法感到很正常。想了一下,黄教授开口问道:“大山,你现在能想到那些点子呢”

“我觉得吧,要么请些人来农场做工挣钱,要么交给他们养殖技术和种畜。请人做工是好,不过我只能请很少的人,而且他们愿不愿来还是个问题。而日新村那边也很缺水,牧草长得很差,就是交给他们先进的养殖技术怕是也难养出好牲口。”李大山最近想了很多,对此是娓娓道来。

“嗯。确实就像你想到的一样。请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光是草原市的贫困牧民就不止十万,你一个人能雇佣得了吗而且牧民乡土观念重,一般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的。就近请几个人还可以,远了的怕是不会愿意来。”黄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对本省牧区的情况知道得比较清楚。

这时李全学老人也放下烟袋,开口说道:“还有啊,大山。你想帮助他人是好事情,我不阻止你。但是你可要注意,不要养肥了白眼狼啊”李全学这话是指李大山帮东风村的老百姓修了鱼塘,后来李大山被逼,农场转卖,反而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这件事。

黄教授接着说道:“老哥这话说得对。农村人看重眼前利益,虽然这种缺陷多是因为经济困难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对于帮助他们的人,在接收物资和钱财的时候,还能心存感谢。但是这种方式没有改变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旦没有人去送物送钱,他们还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上去。古语云:救急不救贫。对那些贫困的农民,一年给他送上几百元,不能改变其贫困的处境。就是改送母鸡或母猪,好让他们靠养殖赚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观念的影响,结果没几天,这生仔的“小银行”都被他们宰了吃了。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现在扶贫最难办的地方。”

李大山也明白,要改变牧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帮助牧区农民脱贫致富,靠送物送钱送技术这种低级层面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的。你送的再多,也架不住大量贫困人群的日嚼夜用。难道自己真的找不到好的办法来帮助他们吗李大山想得眉头紧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