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世明皇 > 分节阅读 394

分节阅读 39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南商行一南一北,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都不够壮大,自然没有什么交集,但随着双方不断扩大地域,彼此就有了竞争跟摩擦。江南商行虽然在南方聚集了大批的地方官员,但田家商行背后却是皇亲国戚。谁也不能保证地方官员会倒向谁,若真从背景来看,国丈的牌子更加硬一点。许大也为这个事情着急,否则他们也不会焦急的把郑家拉入增加实力。

现在贾二把周奎拉进了江南商行,这意味着两大商行之争会变成了周田两家之争。周家才是真正的后戚,当今大皇子可是周家的外孙,田家又如何能够竞争得过呢再者,拉拢住周家除了可以抵抗田家,同时还为江南商行预定下份保险,即使有什么事情也会是周家顶着,皇上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许大在顷刻间就把周家加入江南商行的事情考虑清楚,连声道:“那就真是贺喜主人了,这次二弟立了大功,等他回来也要贺他一贺”

“这事就等他回来再说吧”

“是”许大想了下又道:“二弟既然要跟周家开商行,那我回去叫人准备本金给二弟汇去”

那人摇摇头道:“不用

这么麻烦了,汇银票还要走沈缜的路子。你二弟已经想办法解决本金的问题了”

“哦”

“周家本身就守着一个大金库,难道连他自己也不会用吗”

“原来如此”许大想起周家开的是银行,里头的钱可以借给别人,自然也可以借给自己不过今晚自己似乎好无出彩,主人虽然没有责备自己,但显然对于自己支持保守官员不瞒,同时二弟做了一件漂亮事更把自己比下去了他心里又升起了一丝异样的感觉,只不过他竭力把它隐藏到了心底。

许大在这件精致的小院呆了一个多时辰才出来,出来的时候还是那个老仆送出来,许大看了眼老仆,张了张嘴巴却没有说出话,那老仆已经把门给合上了。许大转过脸来却露出狠厉之色,一挥手进了轿子。两个轿夫训练有素的跑了过来,稳稳当当的抬起轿子走了

事情总是出人意料,办文刊的阮大钺并没有遭到什么惩戒,朝廷只是出具了一条什么出版条例,严禁有人发行文刊来蛊惑人心。但这条律法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除了论事文刊,大明还没有第二家民办的文刊。再者,也许是阮大钺见事情达不到他要的效果,也许是听了某些人的劝告,论事文刊后来也就没有发行了。大明出版条例成了完完全全的摆设,而且一摆就是几十年。可以说,这条例是最具有前瞻性的律法,即使是王应熊也作为起草人而名流千古

而就在大明出版条例出来没有多久,江南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把江南的糊乱的局面给搅动了,内阁大学士身兼三省巡抚的郑三俊出人意外的支持官绅一体纳粮

第三百章 转变

按照郑三俊在当今皇上登基后的表现来看,他属于保守派的大臣,而且还是朝中保守大臣的领头人物之一。当初皇上就是不愿郑三俊在朝廷内阻碍新政,这才找了一个借口将其这个内阁大学士下调到南直隶来主持两省划分的事宜。经过这么多年,两省行政区域早已经划定,但是奇怪的是皇上并没有将郑三俊召回朝廷,反而是继续留在了江南。这样郑三俊也就成了大明唯一兼任两省巡抚的内阁大学士。

不过他这三年在三省确确实实做了不少的事情,两省的划分虽然是皇上确定的,但实际版图可是他亲自沿着两省走了一圈才定下来的。区域划分后,郑三俊主理两省的内政,自然而然的要接触到民生这一块。几年的赋税收下来让他有了很多想法,他之前的一些观念也随之改变了。江苏比之安徽要富饶得多,特别是海禁开放后,江苏富户明显多于安徽行省。但是江苏籍的官绅们同样也多于安徽省,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富裕的江苏行省每年赋税并没有比安徽多多少。

之前郑三俊对豪强大族并没有什么偏见,因为他自己就是建德郑氏出来的。对于官绅不纳粮这样祖制,郑三俊也是认可的。但是他主持两省政务后,越发觉得银子的重要性。藩库没有银子,可以说他这个巡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现在可是取消了徭役,直接折算成银两了。江苏跟安徽都是靠近长江边,每年防洪那是肯定的,但是他这个巡抚拿不出钱来。还有书院,地方道路桥梁等等的建设,这些都需要银子。

他原本是寄希望于豪门大族自己自觉将免税的那部分捐献一半出来,毕竟那是朝廷的恩典,你们就算是全部捐出来也是为朝廷效力,何况只是要一半,但偏偏事与愿违,这些坐拥几百顷的大地主官绅们丝毫不为所动,还跑到郑三俊跟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诉苦,说自己哪里哪里要花银两,哪个庄子又有刁民闹事等等,反正说到最后就是说银子是没有太多了,捐献还是可以出一点点的。这一点点还不足他们田地数额的百分之一。

这在郑三俊看来是不合理的,所以他采用了自古地方清官都会采用的办法抑制豪强大族。此时的郑三俊可不是还在朝中做大臣的郑三俊,他明白施政者的难处,知道作为地方大员,手里没有钱也是不行的。在其为难的时候,郑三俊想起自己以前只是为了什么君子名声而阻扰皇上的改制,心里不由万分愧疚。

郑三俊也是想在地方做一番事出来的人,之前他被皇上逼出京师,他就想是在地方做出政绩来,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主张是对的。这个想法跟之前的文震孟是一样的,可惜文震孟还没有体会到难处就过世了。而郑三俊这几年切切实实的想办些事情,之前他在朝廷之中也常常听皇上的宏图大计,如今的老百姓只要有口粮能吃过一年那就不错了,但是皇上却认为这是不够的,而是要家家都有余粮,当时听的大臣们都傻了眼。他们这些大臣虽然是位居高位,可也有不少人是从贫寒之家考出来的,知道所谓家有余粮已经是殷实之家了。皇上要让天下老百姓大部分人家都这样,这怎么可能呢千百年来都是如此的事情,皇上要想改变,这样的雄心壮志真让大臣们感叹之余心惊不已,好在皇上并没有好高骛远的盲干,这才让大家放下心来。

之前大臣们都以为皇上说的是大话,但等郑三俊到了江南,他经过亲自到地方了解之后,发现在江南皇上描绘的景象也不是那么难以实现。江南本是粮食亩

产最高的地方,但是松江等府的老百姓却过得相当清苦,除了朝廷在此处课以重税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儿的自耕农相当的少,良田大部分归地主官绅所有。老百姓不仅要交国税,还要交田租,自己能得的只有十之一二。如果他们是自耕农的话,那么在江南有三四亩地也可以自给自足了。

现在这种情况自然是土地兼并的结果。对于土地兼并的恶果已经是不能单独从家族福荫,好逸恶劳来解释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真实的写照,一边是嗷嗷待哺的饥民,一边是花天酒地的富户,这些东西让郑三俊有了极大的震撼。

在毗邻安徽的河南已经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八年了,除了一开始有不少富户逃离河南,现在也过得相安无事,如果不是河南境内有一条黄河,只怕河南在黄道周的治下更是风生水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南百姓的赋税比之安徽,江苏两地还要轻一些。这完全得益于河南境内所有的粮田全部都征了税额,平摊下来自然要少很多。富户们是恨黄道周要命,但是老百姓们却是相当的爱戴,若不是因为魏忠贤搞坏了生祠的名声,估计河南省的百姓就要为黄道周建生祠了。

在郑三俊看来,黄道周这样的后生小子都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自己还能差过他吗何况这个官绅一体纳粮虽然不能彻底的解决老百姓的问题,但是却是好过无为而治。将富户们的银子收到朝廷中来,使得朝廷手中有更多的银子去办事,即使遇到灾荒,也能够及时的赈灾。所以明刊上透露出征税的意思后,郑三俊就上了一道奏折表明自己的立场。

郑三俊的奏折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没有想到郑三俊会公然支持新政。有的人也以为他这是在跟皇上低头,以此好返回内阁中枢。朝廷也没有浪费郑三俊的这封奏折,一字不漏的全部刊登上了明刊,这对保守的大臣打击十分大,一连几日倪元璐都是黑着脸不说话。

明刊上的宣扬对官绅一体纳粮越来越有利,朝廷也投桃报李的给郑三俊下了一道旨意。不仅仍旧是兼任两省巡抚,还让他暂管南都政务,主持丈量土地、纳税事宜。这个消息传来,让南京城里的官员们大吃一惊。

因为南边主管田税的是南京户部尚书沈缜,现在突然调了一个大学士来,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要让位了。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可问题是,这来南京的强龙原本就是地头蛇升上去的。

接到朝廷的公文,沈缜心就凉了。这摆明就是让他沈缜降一级嘛他脸色的神色阴晴不定的变化着,甚至露出过一丝狠色,但最终经过短暂的惊慌失措后,沈缜冷静了下来。他没有去找人商量,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手下人比自己更加惊慌,只有自己镇定才能够稳住阵脚。

经过一阵子的闭目衡量,沈缜心情似乎好了许多,脸上居然还露出丝笑意,再也没有为公文的事情而着恼的神色,跟之前判若两人。

“郑三俊来就来吧,我还正好扔掉这得罪人的差事,我就听命行事,到时候江南的官员乱了也有郑大学士顶着若说那点赋税,我沈某人也看不上,犯不着自己去卖力冒险”

想着纳粮的事情,沈缜突然又想起了阮大钺,之前这家伙对合伙江南官员闹事有很大兴致,但在最近这些天又突然不见了踪影,这让沈缜不由皱了皱眉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