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世明皇 > 分节阅读 148

分节阅读 14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臣请皇上严惩这三人”工部左侍郎张慎言也跪出来说话了。

可能温体仁他们的临阵反水让群臣恼怒异常,两人刚一说完,吏部,刑部,工部的尚书侍郎全部跪了出来,要求严惩他三人礼部尚书李标犹豫了一下,最后也跪在后边。内阁大臣中,只有郑三俊一人出列表明态度。

听了臣子们的话,我开始是一愣,继而忍不住觉得好笑。这些大臣们真是迂腐得可爱暂且不去说温体仁他们是什么动机,但就现在这个时候,我再怎样也不会自断羽翼。他们居然还要参劾他三人实在是太搞笑了温体仁他们当然明白此时的状况,所以都没有说话为自己辩解。待众人都说完,我干咳了一声道:

“温体仁他们昨日便已同意朕的改革方案,只是朕在盛怒之下没有给他们机会发言。今日要商议的是天工学院的事情,其他的以后再说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郑三俊铁了心似的叩首道:“微臣以为皇上此举违了祖制,微臣等若是同意,死后也无法见太祖,成祖于地下臣等不敢奉诏”

“臣等不敢奉诏”随郑三俊出列的大臣都齐声附和道。

这些大臣也真了得,一旦有什么事情就知道拿祖宗家法来挡驾。偏偏大明的开国太祖皇帝立下甚多家法,什么事情都可以找到根据。这些引据论典的事情当然非我所长,不过,好在我还有一招

“祖制你们就知道拿祖制来堵朕的口,温体仁,你不是支持朕的改革方案嘛对于郑大人所说的,你有什么好的见解啊”

温体仁见我这么一问,他怎会不明白他斜了郑三俊他们一眼,转而叩首道:

“微臣以为郑大人所言欠妥,研究院的作用显而易见。微臣还记得崇祯三年,皇上召集当世大儒与天工学院学子讨论诸般技巧的事情。其中当月明刊有一份言论微臣还记得很清楚,其言曰:“君等以三流九教为之下人,其巧夺天工之物视为奇技淫巧;诸生诟鄙甚多,却仍欣欣然享而用之。蔡伦,阉人也,延有造纸之术,毕升,亦不过一匠人。今诸位手捧先贤大作,慨而读之;又手持狼毫,斥造纸印书为鄙;岂是圣人所教。本人虽钝,尚知三皇五帝之事,昔黄帝造车,缧祖养蚕织衣,仓颉造字,神农百草。此等可否也为奇技淫巧诸生学经论典,求济世之道,以何治百姓乎在野为民,只知独善其身,此为之仁乎夫,即为圣人门徒,以天下为己任,民为天下之根本,利民之事诸生斥之为奇技淫巧,此等可为乎天地间,能富我大明之民,强我大明之兵,便是兼治天下之策。诸生思之,天下思之微臣读此篇文章深以为然,上古之时,以皇帝至尊尚且造车利于百姓,今日皇上设官以待能人巧士又有何不可”

温体仁侃侃而言,身为尚书的李标心中大是愤恨。两个阿谀的小人都出在自己部门,这让他脸面往哪搁,所以温体仁一说完他就反驳道:“上古与今日不同,工匠并非无用,他们能造纸,能造炮,但他们懂得做官嘛懂得管理民政嘛”

旁边的王应熊冷冷的插了一句:“李大人初初中进士之际,可知道如何做官,如何管理民政嘛”

“你”李标是给气得脸都红了。

郑三俊打断了两人即将升级的争吵,他仍旧说道:“皇上,大明乃太祖,成祖皇帝艰苦创业而成,开国制订的皇明本纪,皇明宝训,大明律例也是为了让后世子孙遵守,太祖已明令胥吏不可为官。皇上此举不合祖制,工匠们再有用处,臣等还是不敢苟同”

温体仁闻言高声道:“皇上,郑大人所言差矣科考自隋唐而来,之前有圣人之说而无科考之事。科考既是后人所创,自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郑大人跟诸位大臣一昧言及祖宗家法,但据微臣所知,就在洪武年间,太祖曾废科举。太祖下诏曰:“贤才国之宝也。古圣王劳于求贤,若高宗之于傅说,文王之于吕尚。彼二君者,岂其智不足哉顾皇皇于版筑鼓刀之徒者。盖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可见,太祖之时也明白有贤才隐于胥吏,工匠之中。洪武七年罢科举,中外大小臣工皆得推举,下至仓、库、司、局诸杂流,亦令举文学才干之士。此亦是祖制,不知各位熟读史书的大人遵还是不遵”

此话一出,跪出来的大臣都彼此对眼交换了一下神色。无疑,温体仁的话给了他们致命一击,若要依据祖制,好啊太祖皇帝还曾废过科举,今日就是我要有样学样,大臣们也奈我不何当年嘉靖皇帝为了大礼仪之争,跟群臣开战,一开始也是处于弱势,大臣们都团结一致弄得皇帝没有办法。后来一个叫张璁的进士提出了一套应尊崇兴献王为“皇”的理由与历史根据,皇帝有了底气,把大臣们打了屁股后照样强制执行。今日的模样何其相似,这温体仁就是我崇祯朝的张璁。

现在朝堂上内阁还有五人没有表态,韩鑛是首辅,钱龙锡是次辅,他们与我关系紧密,一时只能处在中立的境地。要是他们冒失的跑出来表态,那就代表局面不可收拾,我会毫不犹豫用武力镇压。张惟贤是世袭公侯,科举的事情跟他没关系,所以今日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他没有表态很正常。贺逢圣没有说话,也是在意料中,毕竟他还念着我提拔的恩典,没有站到我的对立面去。兵部,户部跟此事关系不大,所以两位尚书也没有发话,他们更可能在看内阁的意见。这样的局势我还是有能力驾驭的

“启禀皇上,太祖虽曾废除科举,但在洪武十七年下诏恢复。洪武七年,其时大明方草创,国家制典未成,才有这例外之事。如今,大明建国两百余年,一切皆有典章制度,皇上岂可轻言废除科考”郑三俊此时做了一个小小的反击,虽然他自己也说得有些心虚了。

一直久没有出声的梁廷栋启奏道:“郑大人的话倒说得奇怪,皇上何时曾说过要废除科考”

王应熊也乘机道:“皇上,此时午门外有学子聚重闹事,肆意诬蔑,其言行与朝中某些大臣相似。皇上至昨日跟大臣商议天工学院改革,都不曾说要废除科考,今日门外的学子如此叫嚣,很明显是受人蛊惑。其目的便是要用天下学子来对抗皇上。此中阴谋让人齿寒,请皇上明察背后主谋之人,还真相予天下学子”

郑三俊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自己陷入了别人的言语圈套,现在给王应熊一泼污水,这些出来表态的臣子跟午门外闹事的学子就有扯不清的嫌疑。郑三俊重重磕了个头道:

“皇上,微臣以事论事,午门外何来学子聚集,微臣实在不知,请皇上明察”

李标道:“昨日下朝,微臣等一起在内阁商议后离去,并未有人提议要透露此事出去,韩首辅可以作证”

王应熊马上反击道:“但是离开内阁之后呢,又有谁人知道”

刘宗周怒视王应熊道:“是何人泄漏出去,一查便知,请皇上下旨到刑部,不用多久便有分晓。”

跪出去的臣子都纷纷表态,学子聚集与他们无关

温体仁最后说道:“微臣虽不相信此事有预谋存在,但也赞成将闹事的学子拘来审问,不过不能让刑部的人插手,微臣愿意会合大理寺,一同审理此案,微臣会给一个满意的答案给皇上”

“老臣愿意跟温大人一起审理”韩鑛没有想到事情会演变到这个地步,此时他不得不出来为这些表态的大臣说话。

“请皇上明察”

所有跪在外边的臣子都齐声高呼,现在可不是天工改革之争,也不是改革科举之争,而是在讲午门外学子聚集的事情。一旦查实,这些臣子可就不是什么文谏的忠贞之士,而是为天下人唾弃的谋逆之人。以后史书也要留下一笔,那还谈什么流芳百世的忠臣。他们都经历过万历,天启两朝,也见识过魏忠贤当年的手段,只要扯上嫌疑,在大明的牢狱里要炮制出罪证何其容易。现在,他们不得不把其它的事情抛在一边,为自己自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